盛乐
典故
西汉时期时,盛乐位于定襄郡,东汉时则于云中郡。曹魏时期,定襄郡、云中郡被乔迁,盛乐被弃之荒外。
后来,拓跋鲜卑[1]始祖拓跋力微进驻盛乐,并由拓跋猗卢建立代政权,以盛乐为北都。直至拓跋珪建国称帝,改代为魏政权,迁城至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平城,盛乐于是失去了都城的功用。
拓跋珪为推动盛乐的经济发展,解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把牧民由各部酋长的私属,统一成为北魏国的国民,使拓跋鲜卑族从部落制过渡为封建制。同时拓跋珪大力发展农业,使盛乐经济繁荣,呈一时之盛。
古城遗址
盛乐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大体为南北较长的五边形,大约东西1550米宽,南北2250米长。城墙残垣最高有5米,最低有1.2米。古城分南北两大区。南区南北长650米,其中西部城区下面叠压一座小城,大略为方城,南北长470米,西南角被河冲刷。北区面积较大,城址中央有一土丘,称为大煤山。城内街道依稀可辨。东西大街从大煤山前通过,连接东西城门。南街正对大煤山,北街在大煤山东侧直抵北门。南街西边有一台基,称为小煤山,上面留有建筑痕迹。南区为汉代成乐古城。 魏晋时拓跋鲜卑的盛乐古城遗址在北区内。定襄郡12个县都有古定城遗址。 成乐、武进、武城在和林格尔县境内。 定陶、定襄在呼和浩特赛罕区境内。桐过、骆在清水河县。其余5个县分布在今乌兰察布市。
地理位置
盛乐环山绕水,是出塞入塞的要冲。南北一马平川,东山到黄河200里,南山至阴山一百多里,距地域战略重要且产盐的参合陂(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仅80里。因为盐是人畜的重要营养物质,自古由官方经营,《魏书?食货志》曰:“盐池天藏,资育群生”。中陵水(浑河)流经盛乐南部山区全境入黄河,荒干水(大黑河)、白渠水(茶坊河)、金河(宝贝河)都由芒干水汇入黄河,这几大支流使盛乐地域成为塞外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2]。这里的植物多种多样,其中马莲、芨芨、沙棘、柠条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耐干旱,植株高,大雪埋压不了,是牲畜冬天最喜欢的食草。
视频
盛乐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名词解析】 拓跋鲜卑,搜狐,2018-01-22
- ↑ 北魏皇家的梦牵地——盛乐古城的明秀春天,中国天气网,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