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陰山山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陰山山脈蒙古語名即「達蘭喀喇」,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東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樺山,西止於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中部的狼山,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50至100公里,橫亘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黃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線,亦是河套地區的北部屏障,是古代漢族地區的北緣。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高峻,脈絡分明,主峰巴什喀,海拔2365米,母峰為賀蘭山。南坡山勢陡峭,北坡較為平緩。

主要資源

陰山蒙古語名為「達蘭喀喇」[1],意思為「70個黑山頭」。陰山山脈是古老的斷塊山,是農牧交錯地帶。陰山的最大特點便是南北不對稱,南坡山勢陡峭,北坡則較為平緩。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間。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時阻擋了南下的寒流與北上的濕氣,因此,陰山南北氣候差異顯著,是草原與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南麓的雨水較為充沛,適宜發展農業。山區植被稀疏,僅在東段的陰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樺山楊杜松側柏油松山柳等樹種。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場,歷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區。

條件較好的山間盆地中有旱作農業,種值春小麥莜麥馬鈴薯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山坡低處為草地,中部有櫟、榆、樺等樹種。陰坡在2000米處有矮曲林。

山區地質礦產資源豐富,大青山煤礦白雲鄂博鐵礦稀土礦都是品質高、儲量大的著名礦區[2]

人文歷史

陰山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非常悠久,是內地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場所。山脈間寬谷多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於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餘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時曾在南端設立白道城。陰山山區現存名勝有昭君墓(青冢)、戰國趙長城、高闕雞鹿塞、武當召(漢名廣覺寺)、美岱召、百靈廟等。古今有許多著名詩句描寫此山。如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又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名句,都如實地描寫了歷史時期陰山的風光和人類活動。

早在公元5世紀時,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干世紀裡,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上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來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一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

陰山岩畫是中國已發現的岩畫中分布最為廣泛,內容最為多樣,藝術最為精湛的岩畫,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岩畫,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岩畫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岩畫寶庫。現存陰山岩畫的絕大部分分布在巴市地區,最大的面積達400平方米,真實地記錄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鮮卑、蒙古等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歷史。五虎圖是陰山岩畫的代表作。

陰山岩畫大多取材於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其中數量最大,鑿刻最精緻的是動物岩畫。畫中動物有山羊綿羊、盤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麋鹿駝鹿(罕達猂)、狍子、駝、野牛羚牛野豬狐狸等。其次,岩畫中狩獵的畫面也占有重要地位,數量可觀,藝術地再現了史前巴彥淖爾地區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是整個岩畫中最絢麗的部分。狩獵畫中表現了各種各樣的獵手、武器及狩獵方式,無論獨獵或眾獵,還是引弓射獵或圍捕野獸的場面,都表現其最緊張的一剎那,再現獵手對野獸致命處的打擊過程,表現出獵人獲得獵物的強烈願望和高超的捕獵技能,也反映出原始人類的文化藝術來源於人類同大自然的鬥爭這一規律。

除動物畫和狩獵畫外,放牧畫也占有較大比例。放牧畫產生於青銅器時代晚期,並一直延續到三代。雖然年代相距甚遠,但其內容卻大體相近,如出牧圖、倒場圖、一條鞭式和滿天星式牧羊圖、牧馬圖。這些放牧方式即使在今內蒙古草原上,仍然比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車輛及出行騎士、騎士列隊、征戰圖、穹廬氈帳、人面形、人手足印、獸禽足印、原始數碼、圖畫文字、星圖,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象,在整個岩畫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們均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淳樸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特別是幾處天體星象岩畫,在世界岩畫中也是罕見的。

視頻

陰山山脈 相關視頻

塞外之旅:觀賞陰山山脈上的5萬多幅陰山岩畫
陰山山脈的那一份壯麗風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