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火腿
簡介
盤縣火腿,產於中國貴州省盤州市(原稱:盤縣)特產,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5]。並已於2012年5月申報,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4][6]
盤縣火腿形似琵琶,皮色亮黃,肉色紅潤鮮艷--(瘦肉桃紅色或玫瑰色,肥肉乳白色,肉質滋嫩),香味清正濃郁,味道咸香可口,油而不膩,以色、香味、形著稱,是貴州名特色產品。[5][6]
盤縣火腿作主菜時,以蒸、燉、炒、炸、燴皆可,以前三種為主,也可做為烹飪輔料。[5]
盤縣火腿是中國三大名腿之一 ,其肉色鮮艷,獨特的芳香、悅人的風味,早已紮根於許多人的心中。在盤州,紅澤明潤的火腿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2012年5月由國家質檢總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組成的評審專家組,分別就盤縣火腿的原材料,加工工藝,生產時間及生產周期、發酵時間,人文因素、地理環境、等級的劃分等方面進行了評審。
評審結果,專家組成員全票通過盤縣火腿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這一評審結果,標誌著盤縣火腿成為繼雲南宣威火腿、浙江金華火腿之後的中國三大名火腿之一。
盤縣火腿選料十分講究,什麼樣的豬腿可以做成火腿,什麼樣的豬腿不可以做火腿,店方都有十分考究的經驗。所以盤縣火腿吃起放心就是經過嚴格把關的,當然火腿的加工通常是用鹽淹制,對於低鹽生活的中老年人來說,建議少吃或不吃為好。
歷史淵源
據《普安廳志》記載:早在元朝時期,每年冬至到立春期間,氣溫較低,老百姓把宰殺後豬的後腿放在木板上,用鹽水浸泡,堆放10天左右,晾掛烘乾,半年後,就成為香味俱佳的火腿。
清朝初年,據《盤縣縣誌》記載:黔境平亂,普安廳火腿走銷雲南。道光年間《貴陽府志,風物》載:「貴陽以西數百里,普安州盛產火腿」,說明當時省城貴陽已經普遍銷售盤縣火腿。
製作特點
盤縣地勢較高,四面環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適合微生物生長,[6]而醃製火腿的堆碼翻壓、浸泡清洗、自然發酵所需的濕度和溫度,正好與盤縣的氣候吻合,[5]所以當地地理和氣候環境宜制火腿,其生產期傳統上為每年霜降到次年立春。[5][6]
六百多年前,火腿的醃製方法於明朝時傳入盤縣,之後當地人改進了原製法,以用本地豬草飼養的生豬鮮腿,混入當地以玉米釀成的小鍋酒等特色農產品醃製,極大提高了成品的口感,這種傳統醃製方法因而傳承至今。[5]
盤縣火腿製作過程包括鮮腿選料、上鹽醃製、堆碼翻壓、洗曬整形、上掛風乾、發酵等環節。[5]製作火腿的生豬須用本地以玉米餵養一年以上的公豬,不能選用母豬和種豬。
生豬腿須要選擇三分肥肉,七分瘦肉、三十斤左右的豬後腿。[6]為清潔和擴張豬肉表面毛孔,以便之後充分地滲透鹽分,醃製之前,要用玉米酒順着豬腿上的動脈血管進行對豬後腿進行揉搓,將腿中的瘀血全搓出來,以保證發酵過程中不會腐爛發臭。[6]充分揉搓後,將豬腿一層層堆疊起來,利用豬腿自身的重量把肉壓緊,把所余血水擠壓出來,進行第一次發酵。
四到六天後,再進行第二次抹鹽和翻壓,讓鹽均勻地滲透進肉里,使豬腿與空氣充分接觸、於零攝氏度左右再次發酵;發酵時如溫度過高,肉就會腐爛。[6]
第二次發酵大概需要一個月,在此期間,要時常觀察火腿發酵情況。通過火腿表面一層綠色黴菌的生長快慢、厚薄程度來適當調節溫度和濕度,以免火腿因黴菌長得太快而不能呼吸,造成損失。[6]
火腿晾掛時須選通風之地,在此工程中,有時會用柏樹枝對火腿進行熏烤,這樣做讓火腿有一種煙熏的風味。[6]晾掛一年半到兩年左右的火腿風味最佳,時間太短,風味不濃;時間太長,會太咸,肉會柴。
傳統上會用「三簽法」在在未切開火腿前來鑑定一隻火腿的好壞:用竹籤在火腿的上中下三個部位戳下。上品火腿,拔出後的竹籤會散發濃縮了肉汁精華的濃郁鮮味,如果拔出的竹籤發出臭味,就說明火腿內部有腐壞的成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