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直沽寨是金王朝設在武清、柳口(今楊柳青)附近的一個軍事據點,派有都統和副都統駐守。直沽寨形似神龜,後台為龜首,前台為龜身,背分八格。古語有「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干戈拱北。」 之說。

中文名 直沽寨

朝 代 金王朝

形 狀 龜身,背分八格

類 型 軍事據點

目錄

歷史由來

金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五年(1127年)滅北宋後,天津地區置於北方統一的金朝政權統治之下。金貞元元年(1153年),由上京(今黑龍江阿城附近)遷都於燕京(今北京,改稱中京)後,天津北部隸中都路,大定十二年(1172年),分香河縣東部地析置寶坻縣,縣治在新倉鎮(今寶坻縣城),計有武清、漁陽、寶坻三縣;南部隸河北東路,原滄州北部地劃入青州,明昌四年(1193年),以青州窩子口置靖海縣,後改名靜海縣(今靜海縣城),是為天津地區南部置縣之始。金、元時期,黃河不再由渤海灣入海,天津的海岸及河流基本穩定[1] 。自海河口到三汊口60餘公里,以及自三汊口北溯潞水至楊村20公里為潮汐河流,成為一條可通航海、河漕船的良好的港內航道。金代三汊口已發展成為重要的軍事、交通要塞。宣帝貞祐元年(1213年),調武清縣巡檢完顏佐、柳口鎮(今楊柳青)巡檢咬住為正、副都統,戍直沽寨。這是三汊口作為直沽寨名最早的記載,當時直沽寨位於三汊河口西南岸,即今天津市獅子橋西側的玉皇閣附近,後被人們稱作小直沽。直沽寨地處三汊口水路要津,北溯潞水(今北運河),經武清、香河、漷陰至通州,轉入閘河,漕船可直達中都;南航御河及永濟渠,經清州之會川、興濟,滄州之長蘆鎮,景州之東光、將陵,恩州之歷亭、臨清,大名府之館陶、元城、魏縣,以達濬州之黎陽、淇門鎮;西南循漳水以達洺、磁二州,滹沱河以連獻、深二州;西沿巨馬河經柳口、信安,以連霸、雄二州;東經海河至泥沽與海路相連,兼有河港與海港的性質,成為海陸聯運的樞紐。直沽港距中都僅一百餘公里,其航路的四通八達,成為中都通向各地水路的咽喉,連接金朝廣大地區的交通要津。金朝首都來自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漕糧,均取道直沽港轉運至中都。史稱:「自內黃經黃河來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滄州、會川境內瀕河十四縣之粟;自漳水行御河,通蘇門、獲嘉、新鄉、衛州、濬州、黎陽、衛縣、彰德、磁州、洛州之饋;自衡水經深州會於滹沱,以來獻州、清州之餉」。這三條航線的漕船,裝載各該河流域的物產,集結柳口及直沽一帶。再加上巨馬河及沙河來自霸、雄二州的運糧漕船,皆合於信安海壖②,也集結於直沽,然後溯潞水至通州,以達京師。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經直沽運往中都的漕糧即達一百七十萬石以上。金朝在戶部之下設置了專管漕運的「漕運司」,各港口及漕河所經之地,州、府長官皆兼「提控漕河事」,縣官兼「管勾漕河事」,以加強漕運管理;每三十隻漕船編為一「綱」,船戶稱為「綱戶」,寶坻縣至今還有「綱戶莊」的村名。直沽港的漕運多在春、秋二季進行,「春運以冰消行,暑雨畢;秋運以八月行,冰凝畢」③。由於直沽至通州的航道是逆水行漕,運輸效率較低,直沽、柳口一帶十餘里的碼頭岸線,常有大量漕船滯行。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以漕河淺澀,曾敕尚書省發山東、河北、河東、中都、北京軍夫六千改鑿之④,使直沽港的集運航道得到了改善。有金一代,直沽港作為漕糧運輸的轉運港口,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考古發現

曾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天津是中國傳統社會裡晚近成長起來的城市,瀕臨退海之地,是「無古可考」的濱海棄壤。沒承想50年前,張貴莊戰國墓群的發掘,差不多把天津歷史一下子向前推了2000年。20世紀90年代末,關於早期天津歷史的研究又出現了一次飛越——天津的考古工作者在大直沽發掘出了具有明顯地層關係的元代文化堆積,甚至從依次疊壓的地層中可以找到一些零散的宋代或更早的文化堆積,從而有理有據地證明了天津城區歷史的開端,也證明了大直沽確是天津市區現存最早的古代聚落遺址。考古發掘的結果證明,大直沽中台地區有6個堆積層,厚度為4.7米,高於當時天津所有同類遺址的厚度,同時證明了大直沽的「台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人類活動的堆積。這是第一次在市區範圍內發現的有明確地層關係的元代文化堆積,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最晚,這裡也是元代形成的聚落遺址。不久,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天妃宮遺址的發掘,不但確定了明清時期大直沽天妃宮遺址的範圍,而且發現了元代天妃宮局部建築基址,出土了元、明、清三個時期的建築構件和各類生活器皿,天妃宮遺址的文化堆積厚度在6米以上,成為天津市區文化堆積最厚、內涵最為豐富的遺址。發掘出宋、金、元、明、清時期的瓷器,以及金、元時期的建築遺址、瓦件。據此推測,遺址下面很可能有宋代或更早的文化堆積。這次考古發掘在中國城市考古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了這項成果,使天津城市的起源研究不再局限於歷史學家從古代文獻中尋章摘句的論證。使「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干戈拱北」這一長期流傳於民間諺語得到了印證,同時揭開了一個城市的原生態的面紗,把歷史上的大直沽從隱秘的地下提升到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地上。「直沽」二字,最早應源於「直沽寨」。據《金史》記載,「直沽寨」是金王朝設在武清、柳口(今楊柳青)附近的一個軍事據點,派有都統和副都統駐守[2] 。至於直沽寨設立的具體時間和方位,雖然還沒有確切的結論,可是有了這項考古成果,使大直沽成為考訂直沽寨的首選地區。

視頻

天津直沽橋晝夜交替延時攝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