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看不見的手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干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着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係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政府不對外貿進行管制。「看不見的手」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經濟現實。

看不見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象有一隻吉祥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着整個經濟過程。

「看不見的手」的定義理解

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機制就是依據經濟人理性原則而運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着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