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福灵宫
知本福灵宫位于台湾台东县卑南乡知本温泉区旁,是一间主祀土地公福德正神的道教庙宇。福灵宫是知本温泉区除佛教的清觉寺以外较知名的宗教信仰中心,该庙在知本地区盛传许多的传奇故事,其信徒遍及全台湾,并且从福灵宫分灵出的土地公高达60多处。农历2月2日的土地公诞辰,是一年之中福灵宫最盛大的祀典。
目录
沿革
知本福灵宫所祭祀的土地公最初仅是1971年9月时,两名在知本溪床上耕作的农民农朝平、潘明贵在溪床上,立石后奉为土地公。
后来隔年3月,来到知本温泉游玩的6名新加坡华侨起先仅是路过尚在现今金联酒店员工宿舍旁的土地公立石处时,向土地公祭拜,以求旅程一路平安。当这群游客回到新加坡后,6人均同时梦见一名白须老者托梦给他们,希望请他们协助资助兴建庙宇。6人后来认为,应是来访台湾时,在知本温泉所祭拜的土地公托梦给他们。
因此6位新加坡华侨再次来到台湾,并找到时任台东县县长的黄镜峰与时任温泉村村长的林复兴。6人共同捐款新台币20万元,然后委请温泉村村民廖硬财、李凤实、林义进、黄天助、吴钦等人组成委员会以负责庙宇兴建事宜,并决定于当初立石处兴建庙宇。
土地公庙于1973年中秋节完工,并完成土地公安座,这座土地公庙被命名为福灵宫。当时的福灵宫占地仅有5、6坪大,庙里主祀的的土地公神像高2.2尺,并同祀有太子爷、虎爷等神祇。福灵宫因其座落位置,因此时常受到来往知本温泉的游客经过时进入祭拜,香火不断。
1973年10月9日娜拉台风袭台,其所降下之豪雨造成台湾东部地区严重水灾与土石流灾情,也导致知本溪暴涨,大量山洪挟带泥沙自溪流上游奔泻而下,而位在知本溪溪床上的福灵宫与附近民宅首当其冲,被大水冲入。
台风过后隔天大水退去,部分回到家园的灾民发现,福灵宫旁的民宅与过河的吊桥百岁桥皆遭冲毁,然而福灵宫的建筑本身却没有损伤,原本沿著庙宇建筑南边奔流的洪水,竟然先在上游便一分为二,形成洪水从福灵宫两旁流过而未被冲毁的景象。此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台各地,让许多民众与信徒从各地聚集而来祭拜求福,在此事件后,也让福灵宫的香火更盛。
1974年7月初,福灵宫内祭祀的土地公藉著邻近的受天宫乩童表示:“近日有灾祸,我要避居”。因此福灵宫的信徒不敢有违,赶紧先将土地公像暂时避居到受天宫内,结果隔日台风来袭时,福灵宫的建筑便被土石流冲毁淹没,仅剩下部分屋顶上可看见,后来在1976年以及1977年接连的几次台风,又再次将埋在福灵宫上的土石冲走,让福灵宫重现于地表上,因此1978年8月12日,原福灵宫建筑经整修过后,土地公再次回到原址祭祀。
1981年2月,福灵宫的住持刘主任连续5天晚上都受到来自土地公托梦,要求迁建庙宇来避开灾祸,信徒们怀疑之下,仍合资在同年5月选定今福灵宫的现址另建新庙。1982年9月新福灵宫完成主体建筑工程,后续信徒按照当初托梦之指定期限,将土地公神像迁入新庙安座。
迁入新庙一星期后,台风来袭,原本在知本溪溪床上的旧福灵宫建筑,终究抵挡不住暴涨的洪水,建筑塌陷后被完全冲走。之后在1991年3月,旅日侨胞李贵美向福灵宫巨额捐款,使新庙的所有工程中能完工,同年中秋节再举行新庙的落成典礼。
建筑特色
搬迁新址后的福灵宫建筑形式为单殿重檐歇山式建筑,其中一楼为香客房,并设有18间雅房,一间房间可居住4到5人,由于庙宇坐落在知本温泉区中,因此除了前来庙宇朝圣的香客之外,也提供给部分来知本温泉旅游的游客居住。
福灵宫的二楼为主殿,主祀土地公神像,并同时祭祀有太子爷与虎爷等。
重要祭典
农历2月2日的土地公诞辰是福灵宫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祭典,这时台湾各地的信徒皆会来到福灵宫参拜,而在地前来参拜的信徒大多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间,自台湾西部云林与彰化地区移居而来的垦民。
农历元月11日时,自福灵宫分灵出去的庙宇,如基隆市八斗子与新北市林口区等地的分庙皆会在此时返庙谒祖。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