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公山(Shigong Hill)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中的島嶼,屬於蘇州的吳中區。因山前有巨石,狀若老翁而得名「石公」。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三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1]

目錄

生態環境

石公山位於西山島的東南端,三面環水,一面背倚叢嶺,滿山翠柏濃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因昔日在山下傍水處有兩塊奇石,形如一對老翁和老嫗,稱為石公、石婆,故而名為石公山。論山高,石公山微不足道,只有49.8米,僅算是一座矮山;論山勢,石公山也不足掛齒,談不上險峻雄偉,然而它卻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景致,吸引着古今中外無數的遊客。

石公山在歷史上即為著名的遊覽勝地,自春秋以來,遊人雲集,名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唐代的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彌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啟王鰲、唐寅,清代的俞樾,近代的李根源,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人,均曾來此訪古尋幽,飽覽湖光山色,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詞、遊記和摩崖石刻,為石公山增色添輝。明朝萬曆進士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為縹緲,怪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勝地。」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勝數十,石公最著。」在山門入口處,有一塊條匾,上書「石公勝跡」四字,由原中共華東局書記宋日昌先生手書,這是對我們石公美景的真實寫照和形象概括。

自然資源

石公山(Shigong Hill)是太湖中的島嶼,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原吳縣)。因山前有巨石,狀若老翁而得名「石公」。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三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

石公山不高,以石為奇;石公山少土,柏樹居多;三面臨水,岩石奇秀,翠柏蔥鬱。山上亭台樓閣,高低錯落,軒樹橋廊,疏密有致,有歸雲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等景觀,湖光山色舉目入畫。

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隱約可見天目山余脈,巍峨起伏,構成了一幅島中有島,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壯麗景象。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端,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半島,有映月廊、歸雲洞等諸多遺蹟可賞。從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遠望,隱約可見天目山余脈,巍峨起伏,構成了一幅島中有島,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壯麗景象。當年著名的海澄法師曾在此居住長達10年 是大型古代奇幻電視劇《水月洞天》的取景地之一,劇中童博和在此遊說尹天雪幫他一起對付尹仲。

氣候條件

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7℃,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周邊景點

英雄冢

在吳縣市善人橋馬崗山麓。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國民政府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爭中部分陣亡將士的陵墓。墓前有碑,碑上鑲有「氣壯山河」四字,碑上鑲有戰鬥經過及戰死者78人姓氏的碑文。現墓碑俱在。此處為愛國主義教育景點,使後人不忘歷史,不忘國恥。

司徒廟

司徒廟(Prime Minister Temple),坐落於吳縣市光福鎮鄧尉山麓,相傳東漢司徒鄧禹隱居在此,故名。廊內四株古柏傳為司徒鄧禹手植,距今已有1900餘年,清乾隆南巡命名「清奇、古、怪」,清者,碧郁蒼翠,挺拔清秀;奇者,主幹折裂,一空其腹;古者,紋理纖繞,古樸蒼勁;怪者,臥地三曲,狀如蚊龍。碑廊內《楞嚴經石刻》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名人王時敏、侯峒曾、張炳樊所書,吳門章撤德齋鐫刻,是研究佛經和書法、金石藝術的珍品,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吳縣伍子胥墓

在吳縣市胥口鎮百伍相國詞內。伍於胥(?一前484),名員,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逃至吳國,助吳王閻間築城練兵,發憤圖強,任相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不諧,吳王賜劍自殺。

旅遊信息

交通

可乘69路、694路、698路公交到石公山首末站下車即

40元起(省10元); 特殊人群:A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B60-70歲之間憑相關證件購半票,70歲以上以及現役軍官憑相關證件免票,殘疾人憑殘疾證免票。

開放時間

8:00—16:30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