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福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光福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位於蘇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濱。東與藏書鎮接壤,南同胥口鎮毗連,西濱太湖,北接東渚。光福有2500多年的歷史,為太湖風景名勝區13個景區之一,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古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也是蘇繡的發源地之一。1999年,光福鎮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列入江蘇省重點中心鎮。

2019年1月,光福鎮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

風光

每年二月,光福鄧尉山一帶,梅花吐蕊,勢若雪海,故名「香雪海」,成為江南最著名的探梅勝地。光福湖岸線漫長,太湖漁船多集於此,形成了「中國內湖第一漁港」太湖漁港,漁汛開捕時節,千帆競發,場面壯觀。最近,太湖漁港推出了遊客乘坐太湖帆船體驗捕漁生活的旅遊節目。漁港附近開設了太湖船餐街,是品嘗太湖水鮮的最佳去處。鎮內的司徒廟內有四株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古柏,清乾隆南巡命名為「清、奇、古、怪」;銅觀音寺被譽為吳地最古老的寺院;窯上「農家樂」,依山傍水,桂花、枇杷、楊梅、梅花漫山遍野,尤以近千畝桂花為最,村內農戶「家家搞刺繡,戶戶栽盆景,吃住在農家,遊樂在田園」,遊人可盡享「農家之樂」。

光福塔位於吳縣光福鎮塔山上,建於梁朝大同年間(535-546年)。唐代會昌末年塔毀於火。至懿宗時由銅觀音寺的方丈四處化緣,籌資重建。塔呈方形,7層,高20多米,磚木結構,外觀古樸。由於位置得當,加上周圍景物襯托,頗有「不在畫中已入畫」的意境。若登塔頂,放眼天平、靈岩諸山,仿佛近在咫尺。

吳縣市光福鎮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位於蘇州市古城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濱,南鄰太湖區,西鄰太湖、北通長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有「魚米之鄉」,「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 ,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蹟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遊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光福主要的景點有鄧尉山塢、銅觀音寺、位於鄧尉山塢,是我國四大探梅勝地之一。鄧尉梅花甲天下,以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著稱於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說: 「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梅花盛開時,繁花似雪,暗香浮動;微風吹過;香飄數十里。山上有「聞梅館」、「梅花亭」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題書的「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詩碑刻。周圍還有數百畝梅林,形成「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賞梅景點。

銅觀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幾經興衰,現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13年)建築,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有個農民在光福神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像一尊,後送至寺中,於是被改為銅觀音寺。寺內殿宇富麗堂皇,除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金剛殿 、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後亭、台、池、榭、點綴雅致;奇卉怪石,羅列其中;樹林青郁,景色迷人。

司徒廟位於鄧尉山山塢的梅林叢中,相傳東漢大司徒鄧禹晚年就隱居於此。廟裡供奉着鄧禹塑像,院內有當年鄧禹種植的漢柏四株,已歷1900餘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視曾多次觀賞,並賜四株古柏為「清奇古怪」,洵為天下奇觀。明代《楞嚴經》、《金剛經》石刻保存在廟內。據此,江蘇省人民政府已將這組古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

光福鎮在蘇州城西約28公里的太湖之濱,是吳中區境內歷史悠久的古鎮,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育。50年代初,我國考古學家在當地虎山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證明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春秋時期,吳王闔閡曾在虎山圈地養虎,飼養人員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吳國滅亡後,養虎事業也隨之衰敗。蕭梁大同年間(535—546年),有顧氏舍宅為寺,取名光福,從此得名,沿用至今。

光福在南宋時代已是個「民灶千餘,阡陌交通」的集鎮。目前鎮區面積雖約0.62平方公里,卻很古樸、清雅,蘊含着詩情畫意。它南依鄧尉山,北靠虎山,東臨上崦湖,西濱下崦湖。塔山屈身鎮內,還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天壽聖恩寺、楞嚴經石刻等10處省、縣級保護文物。這裡層巒疊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是良好的風景遊覽勝地。相傳清康熙、乾隆皇帝及明代唐伯虎等文人墨客都曾到鄧尉探梅。

古鎮時時給人以恬靜的美感,鎮河則像一條白色的綢帶,由西向東,緩緩流過。漫步光福鎮上,仰面可見山,俯首可見水,誠如明代畫家沈石田所描寫的:「屋上有山屋下水,開門波光眼如洗。」 

光福景區是以春梅秋桂為特色的植物景觀和山水組合見勝的湖山風景名勝區。境內太湖圍繞,峰巒羅列,山水索抱。67公里長的湖岸線,曲線窈窕,變化多端。主要有香雪海、西磧山、石樓、石壁、漫山島、光福旅遊鎮以及漁洋山、萬佛塔等散立勝景。

位於古鎮西街的光福塔坐落在光福寺內,是古鎮的標誌。光福寺建於梁大同年間,距今已有近1500年。大雄殿是佛寺正殿,殿前鐵鑄寶鼎燭光搖曳,香煙縈繞,枝幹挺拔的明代香樟冠蓋如傘,滿目蒼翠。

光福寺又名銅觀音寺。據傳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張氏鄉民在泥中掘得唐鑄銅觀音立像一尊,銅像通體金黃,光亮可鑑。高約1米,體態豐腴,慈眉善目,頭戴華錦,身佩璣珠,雙足裸露,輕踩蓮花寶座之上,神情自然。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彎,稱為「如願印」;右手自然屈臂上伸齊肩,掌心向外,五指朝上,名為「施無畏印」。此銅像原就供於光福寺,此後幾經被盜復得。傳說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自夏至秋,吳中「恆風不雨」,江南大旱,井幹湖涸,田地龜裂,銅觀音被奉迎入城,「禱之即雨」。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吳中大水,銅觀音再次被迎入城,「為文以禱即晴」。

值得一提的是光福寺橋,為梁式石橋,因與寺門前石階連成兩個凹形的軸對稱圖案,民間俗稱「翻轉橋」。欄杆、鎖口石、壓頂石均以武康石鑿成,扣之有聲,鏗鏘作響,故稱琵琶橋或響石橋。橋上石雕雲龍和萬字紋圖案,古樸遒勁,線條流暢。

司徒廟位於鎮西鄧尉山麓。史載,漢光武帝劉秀封24歲的鄧禹為大司徒,進討赤眉,率軍輾轉征戰。在平定天下後,鄧禹曾一度游隱光福。司徒廟現存宇殿舍,為清末民初重建。院內4株古柏傳為鄧禹手植,至今已有近2000年,枝繁葉茂,堪稱奇蹟。據稱,乾隆皇帝南巡來此,被四株古柏吸引,嘆為觀止,分賜四柏名為「清、奇、古、怪」。[3]

物產

光福一年四季花果飄香,是吳中著名的花果之鄉,有青梅,楊梅,話梅枇杷,栗子,桃子,柑桔等幾十種蜜餞產品。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運銷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域國家。宋代,即有「楊梅出光福,銅坑者為第一」的記載,與福建荔枝同為朝廷貢品。

光福又是著名「桂花之鄉」,是全國五大桂花產區之一。品種繁多,有金桂,銀桂,丹桂,月桂,四季桂等等。經光福獨特的工藝採摘,醃製後的桂花系列產品曾多次被評為省級優質產品,產品運銷全國各地。

光福亦有刺繡,雕刻等手工業傳統。光福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傳統,「蘇繡」的主要發源地域產區。這裡人物,山水,花鳥,風景等蘇繡產品有很高的藝術造旨。光福小鎮的柔情,血液與精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在蔣雪英,顧福寶,郁蓮君等繡女的針下,隨着太湖水源源地流淌入世界人民的心田。光福素有「核雕之鄉」的稱號,明清時就有專事象牙雕、核雕、紅木雕、玉雕的藝人。清末,舟山殷根福即以核雕佛珠著稱,民國後在上海城隍廟開「永興齋」雕刻作坊,作品「羅漢頭佛珠」文明遐邇。一直以來,光福鎮的玉石雕刻產品極為暢銷,博得了國際市場的信譽。

光福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挖掘其內涵對於宣傳及建設光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並且可以培養學生真正的歷史觀念。[4]

規劃

鎮歷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鎮區內經批准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8處,其中3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l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宗教重點地區。該鎮宗教工作在區宗教部門的關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狠抓農村宗教突出問題整治工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努力探索宗教與旅遊相結合的新路子,切實維護了宗教領域的穩定,為建設「平安吳中」,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現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談以下幾點體會。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網絡

宗教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工作搞的好與壞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為此,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宗教工作,把宗教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針對轄區內宗教場所多,宗教教職人員多,信教群眾多的「三多」特點,專門成立了由分管書記為組長,分管鎮長,分管黨委委員為副組長的宗教工作領導小組,並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配備了民宗助理,明確了分管領導具體抓,民宗助理直接抓的工作職責。同時,建立鎮、村二級宗教工作管理網絡,落實長效管理措施,將宗教工作目標管理責任考核納入農村綜合治理考核體系,鎮政府分別與有宗教場所的村簽訂了宗教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健全管理網絡,確保宗教事務管理工作落到實處,落實到基層,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及時有效地消除宗教領域出現的不穩定因素。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認真開展專項治理工作

宗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積極參加宗教部門舉辦的《宗教事務條例》培訓學習,不斷增強自身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提高分管宗教工作幹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注重法制宣傳教育,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的濃厚氛圍。該鎮結合「四五普法」教育工作的開展,採取在各宗教活動場所張貼《宗教事務條例》;在宗教場所醒目位置和主要交通路口懸掛宣傳標語,創辦宣傳板報專欄等措施,廣泛宣傳《宗教事務條例》,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使全鎮廣大幹部群眾和宗教界人士的法律意識明顯提高。三是認真開展農村宗教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紮實推進農村私搭亂建土廟專項治理工作。近年來,該鎮在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的指導下,重點對各村在專項治理中已拆除的土廟進行全面複查,在複查過程中,我們再次依法拆除已恢復的土廟2處,為防止回潮,我們落實長效管理措施:1.要求有關村將土廟拆除下來的木料、磚瓦和神像立即搬運到經批准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去,並對土廟基進行復耕複種,徹底根除恢復土廟的基本條件。2.鎮政府與宗教重點村簽訂宗教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將長效管理機制納入農村綜合治理考核體系。3.及時做好信教群眾的思想教育和思想轉化工作,分片組織宗教教職人員和當地信教群眾學習有關宗教法律法規和黨的宗教政策,使他們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明白「宗教信仰自由並不等於宗教活動自流」的道理。通過專項治理和長效管理措施的落實,該鎮農村宗教「三亂」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

強化安全意識,落實安全措施

該鎮境內寺廟絕大多數分布在風景旅遊區和林區內,殿堂建築大部分屬磚木結構,且修建年代久遠。往來遊客、香客眾多,香火旺盛,大型宗教活動較多,預防火災和人員踩踏傷亡事故工作壓力大、責任重。為此,我們將宗教場所的安全和消防工作始終貫穿於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工作之中,狠抓宗教場所安全措施和安全責任制的落實,督促各寺廟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管理網絡。一是鎮政府與各宗教場所負責人簽訂防火安全責任書。二是要求各寺廟必須建立安全消防管理小組,並有2—3名專職安全員。三是指導幫助各寺廟建立消防安全制度;安全巡查值班制度;燒香燃燭明火區域專人負責制度;電器線路、消防設備定期檢查維護制度;大型宗教活動提前申請報批制度;食品衛生防疫制度。四是積極協助宗教場所做好舉辦大型活動安全防範工作。去年,該鎮大力協助宗教場所舉辦兩場大型宗教活動,分別年初九聖恩寺大型齋天活動和銅觀音寺的開光活動。特別是年初九聖恩寺舉辦的聖恩廟會,前來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群眾約5—6萬人,安全壓力大,責任重。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會,統一思想,明確分工。專門成立以鎮長為組長,人大主席、黨委副書記為副組長,副鎮長、分管宗教工作領導、民宗助理、派出所、交警中隊、工商所、城管、旅遊公司、衛生院等單位成員為組員的領導小組。並建立山林防火組、工商管理組、接待組、交通安全組、社會治安組、醫療衛生組、後勤保障組、門衛工作組、寺內保安組等九個工作小組。做到活動前有安全預案,活動中定人定崗專人負責,確保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開展,信教群眾平安無事故。通過建章立制,保證宗教場所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條條有人抓,塊塊有人管。

挖掘宗教文化資源,探索宗教文化旅遊新路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之更好地為該鎮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服務,我們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發揮本鎮宗教文化歷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蘊深厚,寺廟眾多,影響廣泛的優勢,結合各寺廟本身宗教文化內涵和自然景觀的特點,挖掘宗教文化,整合旅遊資源。該鎮會同區宗教部門把司徒廟與梅園;銅觀音寺與塔山公園;永慧禪寺與南山公園的資源進行整合,進一步拓展寺廟旅遊空間,改善宗教文化旅遊環境,使宗教文化和山水旅遊資源相得益彰,吸引了廣大遊客前來旅遊觀光,促進鎮旅遊公司和寺廟的旅遊收入成倍增長,實現了雙贏。二是落實宗教政策,支持寺廟文化建設。去年,該鎮將銅觀音寺附近一所原成人業餘學校有償劃給銅觀音寺,便於寺廟修建歷史文化古建築群,增添旅遊服務功能設施。三是協助寺廟搞好建設整體規劃,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寺廟僧人加大投資力度,通過寺廟吸引民資對宗教場所的古建築進行修復和維護,提升了宗教場所的文化品位。把宗教場所建設成既能滿足信教群眾過宗教生活的需求,又具有遊客休閒觀光功能的場所。

過去的宗教工作,該鎮在區宗教部門關心指導下,雖然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上級的要求,與兄弟單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通過這次培訓我們要把學到知識同具體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切實貫徹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把宗教文化資源同該鎮的旅遊結合起來。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發揚成績,進一步鞏固已有的成果,不斷總結經驗,改進不足,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開創該鎮宗教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和諧文明的新光福而努力奮鬥。[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