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經濟·生態
《礦業·經濟·生態》,副標題:歷史時期金沙江雲南段環境變遷研究,作者:耿金//和六花|責編:李雪欣|總主編:王利華,出版社:中國環境,ISBN號:9787511143235。
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1]的人也是無用的。 —— 烏申斯基[2]
目錄
內容簡介
環境史研究因應時代急需而興起。這門學問的一些基本理念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陸續介紹到中國,20多年來漸漸被學界和公眾所知曉和接受,如今已經初具氣象,但仍然被視為一種「新史學」——在很大意義上,「新」意味着不夠成熟。其實,在西方環境史學理念傳入之前,許多現今被同仁歸入環境史的具體課題,中國考古學、地質學、歷史地理學、農林史、疾病災害史等諸多領域的學者早就開展了大量研究,中國環境史學乃是植根於本國豐厚的學術土壤而生。這既是她的優勢,也是她的負擔。*近一個時期,冠以「環境史」標題的課題和論著幾乎呈幾何級數增長,但迄今所見的中國環境史學論著(包括本套叢書在內),大多是延續着此前諸多領域已有的相關研究課題和理路,仍然少有自主開發的「元命題」和「元思想」,缺少自己獨有的敘事方式和分析工具,表面上熱熱鬧鬧,卻並未在繁花似錦的中國史林中展示出其作為一門新史學應有的風姿和神采,原因在於她的許多基本學理問題尚未得到闡明,某些嚴重的思想理論糾結點(特別是因果關係分析與歷史價值判斷)尚未釐清,專用「工具箱」還遠未齊備。那些博覽群書的讀者急於了解環境史究竟是一門有什麼特別的學問?與以往諸史相比新在何處?面對許多與鄰近領域相當「同質化」乃至「重複性」的研究論著,他們難免感到有些失望,有的甚至直露微詞,對此我們常常深感慚愧和歉疚,一直在苦苦求索。值得高興的是,中國環境史學不斷在增加新的力量,試掘新的園地,結出新的花果。此次隆重推出的20多部新人新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不論可能受到何種批評,它們都很令人鼓舞!
這套叢書多是專題性的實證研究。它們分別針對歷史上的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礦物、森林植被、野生動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桿菌、瘧原蟲、血吸蟲)等結構性環境要素,以及與之緊密聯繫的各種人類社會事務——環境調查、土地耕作、農田水利、山林保護、礦產開發、水磨加工、景觀營造、城市供排水系統建設、燃料危機、城鎮興衰、災疫防治……開展系統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題無疑都是歷史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眾位學者從各種具體事物和事務出發,講述不同時空尺度之下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彼此因應、交相作用的豐富歷史故事,展現人與自然關係的複雜歷史面相,提出了許多值得尊重的學術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