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破碎的遗产

破碎的遗产》作者:袁先来,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标题: 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

信仰的本质[1]是诉诸于某种“他者”来完成自身的“救赎”。“他者”(The Other) 指的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泛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可感的还是不可感的,都可以被称为他者。“救赎”一词则可以理解为给自己的人生寻找目的的过程[2]

目录

作者介绍

袁先来(1978—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进修,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基督教文化与英美文学关系研究。已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已出版著作《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2010)《盎格鲁—新教源流与早期美国文学的文化建构》(2016)。

目录

绪言 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章 1890—1920:宗教伦理与资本经济的裂变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舍伍德·安德森:返回自然花园的工匠

第三节 德莱塞:镀金时代的以实玛利

第四节 《埃尔默·甘特立》:自我形塑的神棍

第二章 1920—1930:分析、迷惘与焦虑的时代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思维模式的深层转化

第三节 “敢于绝望的勇气”:《老人与海》的存在论神学阐释

第四节 时间的暴政: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历史视野

第三章 1930—1960:抨击与保守的神学叙事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的使徒叙事

第三节 恐怖与战栗:奥康纳的启示之路

第四节 没有指针的钟:麦卡勒斯的神学观

第四章 1960—2000:本体论神学向宗教性伦理学的过渡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多克托罗《上帝之城》的反“神正论”叙事

第三节 上帝的性别:《秀拉》对上帝造人神话的改写

附录一 索尔·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犹太人发展主题模式

附录二 遗产是什么:菲利普·罗斯的犹太观

参考文献

后记

视频

破碎的遗产 相关视频

十分钟了解五大宗教
03中国基督教教会历史-元朝及元末清初的天主教a

参考文献

  1. 信仰的实质,豆丁网,2015-01-06
  2. 人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深度好文),个人图书馆,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