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硬膜外膿腫是硬腦膜與顱骨骨膜之間感染化膿,多為耳源性。硬腦膜外膿腫在顱內膿腫中較少見,常由鄰近感染源,如中耳炎和乳突炎、顱骨骨髓炎直接破壞顱骨內板侵入所致,也可由頭和面部感染,副鼻竇炎通過導靜脈逆行侵入所致,病情發展易並發硬腦膜下膿腫及腦內膿腫等,硬腦膜外膿腫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感染症狀。顱內壓增高症狀和神經定位症狀不明顯。以手術和全身使用抗菌素治療為主,預後良好。

目錄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spinal epidural abscess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常見發病硬脊膜外

常見病因繼發性感染,感染栓子經直接感染或血行感染進到硬脊膜外

常見症狀感染病變節段背部明顯疼痛,病變部位及附近

病因

硬腦膜外膿腫的致病菌與硬腦膜下膿腫相類似,常見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有時為革蘭陰性桿菌,感染途徑主要有:

1.直接感染:如顱骨骨髓炎破壞顱骨內板,額竇炎破壞額竇的後壁,中耳炎和乳突炎破壞岩骨的鼓室蓋,岩骨尖或乙狀竇部的骨質等均可引起相應部位的硬腦膜外膿腫。

2.血行感染:頭面部的感染,細菌可通過顱骨導靜脈進入顱內而發生硬腦膜外膿腫,也可由全身各處的感染或敗血症等,細菌經血行播散而引起,但均較為少見。

臨床表現

1.急性期:患者多有畏寒,發熱,周身不適,局限性頭痛(多與膿腫所在部位相對應),感染嚴重者可呈現高熱,寒戰,譫妄和腦膜刺激症狀,顱內壓增高症常不明顯,腦脊液檢查一般變化不大。

2.慢性期:一般膿腫形成後症狀反而減輕,如繼發於顱骨骨髓炎,當局部形成膿腫或竇道有膿液排出時,症狀可隨之好轉,但局部病灶不會自愈。繼發於額竇炎,中耳炎和乳突炎者,多半局部皮膚水腫及叩痛,中耳炎引起岩尖骨質破壞者可導致同側三叉神經和展神經損害,偶有因膿腫較大壓迫腦皮質可引起局灶症狀,如局限癲癇發作、偏癱等。

診斷

硬腦膜外膿腫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與臨床表現,對有顱骨骨髓炎額竇炎中耳炎乳突炎[1] 或顱腔鄰近部位感染的患者,若出現全身感染症狀,局限性頭痛,局部皮膚腫脹、壓痛,甚至出現腦膜刺激症狀或腦部症狀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頭顱CT和MRI掃描有對診斷有幫助,必要時行鑽孔探查可確診。

鑑別診斷

本病除了應與其他顱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進行鑑別外,應着重與硬腦膜外血腫[2]硬腦膜外積液進行鑑別。硬腦膜外血腫一般可追問到外傷病史,CT表現急性期血腫為高密度病灶,CT值在40~70Hu之間,比膿液的CT值高。亞急性期血腫可為高、低或混合密度,但增強後無包膜樣強化。血腫在MRI T1、T2像上均呈高信號,而積膿在T1像上呈低或中等信號,T2像呈略高信號。硬腦膜外積液一般無臨床症狀,水樣密度,CT值為-5~+15Hu之間,增強掃描無強化;MRI T1像呈低信號,T2像呈高信號,周圍腦組織信號正常。而積膿CT值偏高,MRI T1像的信號顯著高於積液的信號。

治療

手術前後都須給予抗生素治療。

1.鑽顱引流:鑽孔時,如發現肉芽組織,須擴大骨窗,同時清除肉芽組織,用過氧化氫及抗生素液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頭皮,術後定期沖洗膿腔,膿腔閉合後拔除引流管。

2.感染灶清除術:顱骨骨髓炎所致膿腫,應徹底咬除有感染病灶的顱骨,尤其是死骨以及外傷後有碎骨片及異物者,必須一併清除。清除膿液及肉芽組織後,可用過氧化氫及抗生素液反覆沖洗,注意切勿損傷硬腦膜,最後放置引流管,縫合頭皮,定時沖洗膿腔,膿腔閉合後拔管。

3.原發灶治療:其他原因引起者也應及時治療原發灶。

視頻


硬膜外阻滯失敗相關危險因素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