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乳突炎分為急性和慢性,而急性乳突炎是乳突氣房黏膜及骨質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而來。急性乳突炎主要表現為發熱、耳後乳突部皮膚紅腫、壓痛、流膿等症狀,在兒童中發病率較高,經過積極的治療後,預後良好。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兒科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mastoiditis
是否常見:是
是否遺傳:否
並發疾病:面癱、腦膜炎、骨膜下膿腫、面神經麻痹、聽力損失、迷路炎
治療周期: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發熱、耳後紅腫、壓痛、流膿、乳突部腫脹、潮紅
好發人群:抵抗力弱的兒童
常用藥物:青黴素、鏈黴素、頭孢菌素
常用檢查;體格檢查、乳突CT檢查、耳鏡檢查、聽力檢測、血常規、耳內分泌物培養
病因
乳突炎常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導致,好發於抵抗力弱的兒童。當患兒抵抗力弱、外界致病菌毒力強時,也可以引發乳突炎。另外,當患兒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中耳炎治療處理不當時,也容易誘髮乳突炎。
臨床表現
急性乳突炎:體溫正常後又有發熱,重者可達40℃以上。兒童常伴消化道症狀,如嘔吐、腹瀉等。
乳突部皮膚可輕度腫脹、潮紅。鼓竇投影區及乳突尖有明顯壓痛。
骨性外耳道後上壁紅腫、塌陷。鼓膜充血,鬆弛部膨出。鼓膜穿孔一般較小,穿孔處有膿液搏動,膿量一般較多。
慢性乳突炎:乳突骨質無破壞者
鼓膜多為中央性大小不等的穿孔;有間歇性流膿,為黏液性或黏液膿性無臭的分泌物,流膿間歇期耳內乾燥,聽骨鏈多完好,傳導性聽力損失,程度較輕。
乳突骨質有破壞者:分泌物為膿性,有惡臭,多為持續性流膿;鼓膜可為鬆弛部或緊張部邊緣性穿孔,或為大穿孔,常有肉芽、息肉或表皮樣瘤樣物;鼓室內結構常遭破壞,聽骨鏈多不完整,傳導性聽力損失較重。
其他症狀:驚厥,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急性乳突炎全身症狀較重,可發生驚厥。
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
頭痛:當患者耳流膿增多,引流受阻導致流膿突然減少時,可伴同側顳區頭痛。
診斷
患者通過以下表現可以確診為乳突炎:
典型乳突炎症狀,如耳後腫脹、壓痛、流膿等。
結合既往中耳炎的病史,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恢復期中,各種症狀不減輕反而加重。
結合耳鏡檢查可以觀察到骨性外耳道內段後上壁紅腫、塌陷、鼓膜充血。CT可表現為中耳乳突腔密度增高,均勻一致,血常規顯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加、耳內內分泌培養顯示有細菌感染等。
鑑別診斷
外耳道癤[1]:都有耳痛、耳部流膿、聽力下降等表現,但外耳道癤與乳突炎患者相比,無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通常有掏耳等外耳道外傷史,一般無發熱,全身症狀輕;外耳道癤位於外耳道口後壁時,有明顯的耳廓牽拉痛,CT顯示中耳、乳突無明顯病變,這點跟乳突炎不同。
中耳惡性腫瘤:都有耳部流膿、耳痛等表現,但是中耳惡性腫瘤耳部有血性分泌物,對耳內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即可鑑別。
治療
一般治療
局部引流:乳突炎患兒注意改善局部引流,如切開鼓膜,清除穿孔處堵塞物。可先用3%過氧化氫溶液徹底清洗,並拭淨外耳道膿液,或用吸引器將膿液吸淨。
補液:小兒嘔吐、腹瀉時應注意補液,並糾正電解質紊亂。
藥物治療
抗生素:早期應用足量抗生素靜脈點滴,如青黴素、鏈黴素、頭孢菌素等。最好參考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直至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徹底消退後,仍繼續給藥數日,同時給予支持治療。
手術治療
乳突切開術:凡鼓膜穿孔小,排膿不暢或鼓膜未穿孔,應行鼓膜切開術,以利引流。如耳後已經形成膿腫,可切開排膿。若引流不暢,感染未能控制或出現可疑併發症時,應立即行乳突切開術。通過磨/鑿開鼓竇及乳突,徹底清除鼓竇、鼓竇入口及乳突氣房,甚至上鼓室內的病變組織,使中耳膿液得到充分引流,幫助大部分患兒成功擺脫乳突骨中的感染。該方法適用於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無好轉、感染未能控制、房隔破潰、氣房融合形成乳突蓄膿或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患兒。
併發症
面癱[2]:因為面神經從耳後部出顱,接近乳突部。所以乳突炎容易累及面神經,出現面神經癱瘓的情況。
腦膜炎:中耳炎繼發腦膜炎,主要是由於中耳炎不能及時的控制。如果炎症通過乳突或者是臨近組織的結構,很可能就會累及到顱內,從而引發腦膜的炎症。
骨膜下膿腫:乳突處的皮膚會出現紅斑,觸之有波動感。
面神經麻痹:乳突炎可能會導致面神經麻痹,如口眼歪斜等症狀。
聽力損失:乳突炎病情發展嚴重者可能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力下降。
迷路炎:乳突炎可能會並發迷路炎,如耳鳴、頭暈、嘔吐等症狀。
視頻
陳曉光醫生:中耳乳突炎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