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
碳足跡(英語:Carbon Footprint),蓋指每個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以二氧化碳即 CO2 的影響為單位),碳足跡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每個人或組織在活動時及活動後所產生對環境的影響是一直存在的,目前氣候變遷的原因,出於人類在地球上負面足跡所造成。
目錄
概述
碳足跡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差異在於碳足跡是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企業及產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一般是指製造部分相關的排放,但碳足跡排放尚須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產品本身的製造與組裝,一直到產品使用時產生的排放、產品廢棄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量,也就是整個產品生命週期(搖籃到墳墓)的相關投資的碳排放量,產品碳足跡已廣泛成為各國政府或企業達成目標的工具,也成為一種新溝通媒介。
計算碳足跡
依照英國調查指出,雖然在 1992 年至 2004 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 5%,但實際上,若將因消費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加入計算,則排放量反而是上升了 18%;另有研究指出,中國現在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其排放量,有高達 23%是為製造產品滿足先進國家生活所需,所間接導致排放量。[1]
由於國際標準組織(ISO)目前研擬中產品碳足跡計算器(亦即ISO14067),預計在 2011 年後才會完成,故在正式公佈前,行政院環保署先行參考美國環保署所研發的碳足跡計算器,建立台灣國民版溫室氣體計算器,供民眾檢驗自身的交通運輸、廢棄物、能源使用、祭祀活動、家庭用餐等計算參考。
碳排放定義
碳排放(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生命週期(life cycle)指從自然資源取得或產生的原物料到最終處置,有關該產品系統中連續與互相連結的期程。生命週期流程圖流程中是產品生命週期的各階段,又稱生命週期構成要素(system components)。箭頭代表物質/能源流,表示生命週期各階段過程要素之間的關係。
全民節能減碳運動
台灣行政院環保署為落實2008年6月5日行政院院會所通過之「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一公斤碳足跡」努力,並推動無碳消費習慣,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正積極建構我國產品碳足跡標示制度。已於2009年12月15日公佈碳標籤圖示,成為全球第11個推動碳標籤之國家。臺灣產品碳足跡標籤係由綠色心形及綠葉組成腳印,並搭配「CO2」化學符號及愛心中的數字揭露產品「碳足跡」,整體圖示意涵用愛大自然的心,減碳愛地球及落實綠色消費,以邁向低碳社會。[2]
碳標籤制度
二階段推動計畫
台灣產品碳標籤目前規劃分二階段推動: 第一階段:推動產品碳標籤,協助消費者尋找低碳替代品目前為推動初期,因取得碳標籤證書之產品少,同類產品碳足跡無法相互比較,本階段鼓勵廠商分析產品碳足跡,並以產品碳足跡揭露為目標。 第二階段:發展低碳標章,提供消費者選購低碳產品 俟國際間產品碳足跡計算與標準發展出統一規範後,對於低於或承諾減量至特定碳排放量產品納入政府機關優先採購範圍,以收溫室氣體減量及形成綠色供應鏈之成效。
面對全球暖化問題,僅就自己國家的碳排放削減,是無法因應當前嚴峻考驗,採用碳足跡的概念,將個人及企業活動一併納入考量,迎向減碳及低碳新生活,減緩氣候變遷盡一分力,如使用省電燈泡替代傳統燈泡、多騎單車少開車、別吃肉、選用當地當季食材減少食物里程、外出自帶水壼、環保杯、環保筷,地球公民自發性對生存的世界環境多點關心及付出,便能減少對地球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