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禮物經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禮物經濟指的是提供商品或服務者並沒有明確的預期回饋對象,也沒有預期回饋的內容,有許多分享行為出自於非制式的習慣。同時,禮物的施與受之間已轉換成一種未明確規定的義務,形成送禮者與收禮者之間的隱晦關係。禮物經濟也被認為是一種債務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交易者的目標是儘可能獲得最多的禮物債務人,而不像在商品經濟中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禮物的施與受,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禮尚往來,而是成為一種債生債、利滾利的經濟模式。

禮物經濟(也稱為禮品經濟)是一門經濟學分支,它探討的是人們在無償交換商品和服務時所遵循的一種特殊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下,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一方通常並不期望收到直接的回饋或其他形式的報酬。相反,他們參與這些活動可能是出於習慣、社交需要或是為了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在這種經濟體系中,禮物的給予和接受往往是不成文的義務,形成了送禮者和收禮者之間的隱秘聯繫。

禮物經濟概述

禮物經濟可謂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禮物經濟」中,除特殊情況外,饋贈禮物是被用來促進社會關係和責任的。市場經濟基於物物交換之間的關係而形成,禮物經濟則是由相互交換禮物的人之間的關系所構成的。

禮物經濟在人類歷史中由來已久。曾有學者所描述過,特羅布里恩群島的原住民駕獨木舟在充滿危險的海洋中穿越數里,只為交換貝殼項鍊和臂帶。在這一過程中所交易的物品被稱為「庫拉環」,庫拉環本身沒有實際用途,但它從其原主人那裡獲得了重要價值,並帶有契約性,象徵交易的持續進行。

其它的禮物經濟或許包含有用的物品,例如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冬季贈禮節盛宴上,首領們以贈送牲口與毛毯的方式來較量各自的威望。與其說這是物質財富的積累,不如說是禮物經濟的參與者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積累社會財富。

雖然在某些情況下,禮物經濟可能跟市場經濟差別不大,類似於物物交換,但和物物交換不同的是,禮物的饋贈是沒有任何前提條件的。互惠主義使得收禮人自願回饋送禮人的好意。即使有時收禮人並不是情願回饋,但礙於「面子」、「人情」、「禮貌」等原因,都會決定回饋收禮人。很多人將過節送禮回禮作為一種義務,一種生活習慣。即使有些禮物支出會給家庭的經濟帶來負擔,甚至是為了送禮欠債,人們依舊是樂此不疲。

禮物並不是白給的,但如何回饋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又各有差異。一位企業家救助一個窮人或許不指望回饋禮物,但他希望獲得社會聲望。禮物經濟的關鍵是保持贈禮的循環繼續,使得總有某個人受惠於另一個人。立即回禮,或者回完全等價的禮物,被認為是彼此間社會關係的終結。

那麼,禮物經濟只專屬於在小範圍社會嗎?不完全是這樣,禮物經濟與其它交換市場體系並肩而行。我們自己社會的某些部分也以這種並肩而行的方式運行着。公共場所的活動,像美國的火人節,是一個物物交換和禮物交換的綜合性活動,在那裡,賣東西換錢是被嚴格禁止的。在藝術與技術領域中,禮物經濟是一種知識產權的替代。藝術家,音樂家,以及開放源代碼開發者免費分發他們創作的作品,不圖經濟利益,只為提升他們的知名度以及建立他們的社會角色。即便在聚餐和節日互送禮物的傳統中,也含有某種程度的互惠主義和社會規範。

禮物經濟出現的原因

1、建立社會紐帶和信任:如果我們幫了鄰居的忙,我們可能會覺得鄰居會就此感恩,那麼以後鄰居可能也會幫我們忙。如果我們幫忙時索要貨幣回報,那麼鄰居可能就會覺得未來無需回報。《禮物:形式和功能》一書的作者,人類學家Marcel Mauss提出互惠的送禮行為對於維繫社會紐帶、信任和社區至關重要。

2、非均衡:傳統經濟學關注市場均衡,關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1983年出版的《禮物》一書的作者Lewis Hyde則認為禮物經濟打破了均衡,創造出全新的責任和義務。當我們為別人提供免費的東西時,其他人有一種責任和義務來進行對等的回報。

3、長期社會關係:在一些聯繫緊密的社區中,最有價值的交易往往是長期的,關乎聲譽、信任和社會觀念的。提供禮物可以鞏固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獲取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規避應承擔的責任影響一個人的聲譽,進而在長期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

相互依存的社會:禮物經濟更有可能出現在一些較小的且彼此行為相對可見的經濟體中。在傳統的村落中,如果一個人打破了社會習俗就顯得格外突出。而在一個百萬人聚集的社會中,一個「占便宜」的人則不會引人注意。

4、純粹的利他主義:如果我們看到集體中有人需要幫助,哪怕幫助是匿名的,我們可能也會施以援手。並不是我們希望得到回報,而是單純的認為這件事值得去做。比如我們看見有人無家可歸,即使給我們帶來麻煩,我們也會給他些食物。

5、慈善提升聲譽:在19和20世紀,那些如N.Rockefeller、J.P.Morgan和Andrew Carnegie等非常富有的人捐贈了他們大部分的財富。慈善行為提升了捐助者的聲譽。

6、捐助的快樂:傳統的經濟學家可能會說,如果在某件「對」的事情上我們收穫了很大的快樂,我們實際上通過禮物也在最大化我們的效用。人們並不只是在消費產品和服務中得到快樂,我們可能也在無私的行為中得到更多的快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