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无政府主义
社会无政府主义(Social anarchism或Socialist anarchism[1]),也称无政府社会主义(Anarcho-socialism或Anarchist socialism)[2]、社群无政府主义(Communitarian anarchism)[3](可与自由意志社会主义[1]、左派自由意志主义[4]、左派无政府主义[5]交替使用),是用来区分两大类无政府主义的一种总称,一类是集体主义,另一类是个人无政府主义。
目录
简介
个人主义型式的无政府主义强调个人自治和人类的理性,社会无政府主义者“将个人自由视为与社会平等在概念上的连结,强调社会公众和互助”。[6] 不同于个人无政府主义著重在私有财产或财物的重要性,社会无政府主义反对私有财产,视为是社会不平等的来源。[7]
社会无政府主义是用来专指无政府主义内,强调社群和合作方面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潮流。社会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但不限于)无政府集体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自由意志社会主义的部分形式、无政府工团主义和社会生态学。
在美国,“社会无政府主义”是指出版《社会无政府主义》这本刊物的圈子,之后由穆瑞·布克金(Murray Bookchin)所宣扬。布克金将社会无政府主义结合“左派”,他在当中提到了“人类团结的优秀传统与人性潜力的信念”、国际主义和邦联主义、民主精神、反军国主义(Anti-militarism)和理性的世俗主义。然而,宗教无政府主义和宗教左派则反对左派与“理性世俗主义”的合作,并发起了多次左翼宗教运动,如解放神学和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社会无政府主义致力于“自由结交的人们在自由社区内居住并合作”。[8]
社会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
写于1906年,是斯大林针对当时格鲁吉亚一带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分子对社会民主党人的攻击而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哲学、社会主义理论、策略和组织,其中也包含了他的伦理思想。
在开篇中,他说明了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现代社会生活的轴心是阶级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每个阶级都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指南。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所谓自由主义。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大家知道,这就是社会主义”; ( 《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271页) 论述了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不同观点:“无政府主义以个人为基础,认为解放个人是解放群众、解放集体的主要条件。在无政府主义看来,个人没有解放以前,群众的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它的口号是‘一切为了个人’。而马克思主义则以群众为基础,认为解放群众是解放个人的主要条件。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群众没有解放以前,个人的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它的口号是 ‘一切为了群众’”。(同上,第273页)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奉行集体主义原则,认为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9]
在 《辩证方法》一章,他指出了道德是一种历史范畴,没有 “永恒的正义和“不变的真理”,“辩证法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世界上一切都是暂时的,变动的,自然界在变化,社会在变化,风俗习惯在改变,正义的概念在改变,真理本身也在改变。” (同上,第279页)
在 《唯物主义理论》一章,他进一步指出: 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表明,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得出了两个实际结论:“既然首先是经济条件发生变化,然后是人们的意识相应地发生变化”,那么,“只有依据对经济条件的研究而创造出来的理想才是好的,才是可以接受的。” (同上书,第293页)“既然人们的意识、人们的风俗习惯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既然法律形式和政治形式的不适用是决定于经济内容的,那就很明显,我们应当促进经济关系的根本改造,以便使人民的风俗习惯及其政治制度也随之根本改变过来。” (同上,第294页) 这说明道德作为一种思想存在物,是被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他同时还指出了观念的意义和它对物质的反作用,指出有各种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承认观念的意义及其对物质的影响,与庸俗唯物主义有显著区别。
在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一章,他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德状况。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小撮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无产者则被剥夺了这一切,靠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活,资本家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家增加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失业与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集体占有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没有了阶级与剥削,只有为集体而工作的自由的劳动者,自由而友爱的劳动使社会中的一切需要都得到平等而充分的满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国家政权被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所代替,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不是资本家的私利; 在论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时,涉及到了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由社会塑造的、可变的,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是可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情感;他还指出,人们的野蛮情感和观点并不是永恒的东西,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们是不承认私有制的,后来,个人主义、私有制掌握了人们的情感和理性;在未来,社会主义时期,人们的情感和理性将渗透着社会主义意向。(《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卷)》)[10]
参考文献
- ↑ 1.0 1.1 Ostergaard, Geoffrey. "Anarchism".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Modern Social Thought. Blackwell Publishing. p. 14.
- ↑ Proudhon, Pierre-Joseph (1893). What is Property?, p. 118
- ↑ Morris, Christopher W. 1998. An Essay on the Modern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74
- ↑ Bookchin, Murray. Social Anarchism Or Lifestyle Anarchism: An Unbridgeable Chasm. AK Press. 1995.
- ↑ Thagard, Paul. 2002. Coherence in Thought and Action. MIT Press. p. 153
- ↑ Suissa, Judith(2001) "Anarchism, Utopias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5 (4), 627–646. doi:10.1111/1467-9752.00249
- ↑ Ostergaard, Geoffrey. "Anarchism".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p. 21.
- ↑ http://flag.blackened.net/liberty/miscon.html[失效链接]
- ↑ 不受约束的社会是否可能:无政府主义溯源_政治 2019年8月27日 - 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的诺姆·乔姆斯基(当时就已经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来到了欧洲,还带来了一些美国政治动荡中的重要信息,但部分学生却拒绝听他的演讲,理由是说教...
- ↑ 无政府主义:无根的社会学说_百度学术 周宏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17 无政府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恶劣影响的非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潮。它把国家作为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的基础予以摒弃 ,把权威当作社会的祸害和人的自由的破坏者予以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