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祖沖之環形山

祖沖之環形山

中文名: 祖沖之環形山

外文名: Tsu Chung Chi

地理位置:月球背面



祖沖之環形山(Tsu Chung Chi)是月球背面一座相對較小的撞擊坑,約形成於早雨海世代,其名稱取自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暨天文學家祖沖之(429年-500年),1961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接受。[1]


目錄

命名紀念

祖沖之( 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


命名原因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曆》及為大明曆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歷》。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着手制定新的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大明曆》的主要成就如下:


區分了回歸年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忠輔制統天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


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定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準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沖之曾用大明歷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