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轿
神轿又称“神舆”,台湾民间通称为“辇轿”,为民间信仰活动或仪式中,供神祇乘坐以进行出巡、进香、绕境或降乩办事的重要祭祀用具。由于台湾民间信仰的活动兴盛,迎神赛会盛行,因此神轿也备受重视,雕造精巧的神轿除了是台湾重要的宗教工艺,也成为庙会活动中备受瞩目的焦点。[1]
目录
简介
“辇轿”一方面是台湾木雕工艺的艺术表现媒材,另一方面也是台湾宗教活动与重要仪式的主角,它乘载著神明,象征神明的显现,也因此“辇轿”是台湾宗教与艺术总体表现的重要象征。“辇”是一种以人力挽行、推拉的车。也用来指称古代皇帝的坐车或贵族富豪的车子。唐‧杜甫〈哀江头诗〉:“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轿”是一种用若干人在前后抬著的交通工具,最早流行于古代仕官阶层以显要其身分,后来流传民间,做为嫁娶时使用的新娘轿,也演变为神轿。 台湾的神轿可依据其规模,区分为二抬(二人扛)、四抬(四人扛、俗称轿仔)、八抬(八人扛、俗称为大轿或称神轿)等三大类型。
神明绕境坐轿
“神轿”是神明绕境时所乘坐之轿子,依形式分作辇轿、武轿、显轿、文轿、花轿、大驾、凤辇、辇宫和龙凤车,始因于民间信仰中神明圣诞庆典之需,依神像尺度与车舆典章制度而制作神明专属的轿子,经历代演变而渐渐强化其建筑形式语汇,逐渐被赋予“神明的移动庙宇”之意涵。台湾的神轿不仅承袭了汉民族的传统思维,且融合现代材料、技术与观念,造成材质、造型与尺度的多元性,复加上绣品、锡器、灯笼等配件点缀而显华丽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
历史沿革
辇轿
“辇轿”的制作属于台湾传统的木工艺。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中叙述:“雕刻之术,木工最精。…常以径尺坚木,雕刻山水、楼台、花卉、人物、内外玲珑,栩栩如生,崇祀巨庙,以美为观,故如屏风、床榻、几案之属,每有一事,辄值百数十金。盖选材既佳,而抡艺亦巧。”由此可见台湾撵轿木工艺之精美。
神轿类型
辇轿的形式因其规模的大小也有不同的造形,除了专为降乩办事之用的手轿之外,二抬与四抬神轿通常作太师椅造形而不附加轿顶,又称为“武轿”,早期也有具轿顶者,现已较为少见。 一般神轿分为“大轿”、“四轿”和“手轿”。一般将“四轿”和“手轿”合称为“辇轿”。“辇轿”在闽南语中也称作“辇轿仔”,是放有神像或神符的轿子,通常由四个人来抬,而且抬的人会上下左右地摇晃,或者横冲直撞,在传统民间信仰中多用以问神扶乩。
- “大轿”往往需要八个人来扛,所以称“八助”。
- “四轿”顾名思义是由四个人扛,也称为“四轮”,亦有人称“神的大椅子”。四轿的“轿仔脚”多由男生担待,但“慈惠堂”系统(主神瑶池金母)则由女性担纲。
- “手轿”只要两个人左右搀扶即可,亦有人称“神的小椅子”。
二抬神轿
二抬神轿分为大、小两种,较小辇轿又称“手轿”,为所有辇轿中形制最小者,通常在辇轿上供奉小型神像,或是以神明符令张贴于辇轿椅背正面以代表神明,一般为事主请神问事之用,由乩童及其副手各执手轿左右两边的轿腿起乩降驾,以手轿的右侧扶手前端或轿腿书写出神明对事件的乩示,常见于民间宫庙、神坛起坛办事的仪式中。
大型的二抬神轿多见于出巡绕境,需在轿身两侧附加轿杠,分别由前后二人前后扛抬,亦可进行神明降乩办事,降乩时以右侧之轿杠作为乩笔。
四抬神轿
四抬神轿之轿身稍大,同样在轿身两侧附加长轿杠,由前后各二人并列扛抬,或是在轿身前后再加上一根轿杠,以麻绳挑起左右之轿杠,而成为一前一后扛抬之形式,降乩办事时,即以前方之轿杠为乩笔,降乩办事时称为“发辇”。
八抬神轿
八抬神轿是所有神轿中体量最大者,其扛抬之方式同样先在轿身左右各附加一根长轿杠,在前、后方以麻绳挑起一根横向的短轿杠,然后在左右两端又以直向的短轿杠支撑,而成为两侧各呈前后两人扛抬之形式,轿身后方亦采相同的模式。八抬神轿主要供神祇乘坐之用,一般较少降乩办事。
八抬辇轿则多作传统宫庙屋顶式的轿顶,亦有“文轿”之称,而其无顶者亦被视为“武轿”,多为王爷、城隍爷等武职神明所乘坐。八抬辇轿多以木雕、彩绘等手法加以装饰,轿身之外也常加上一些锦饰,显出华丽的气派,以表示对神明的崇敬。八抬神轿一向最受民间重视,尤其是天后天上圣母(妈祖)所用的辇轿,因天后地位崇高而被称为“凤辇”。
近年来民间在举行庙会活动时,多在八抬文轿下方加上轮车,以推动方式行进,或是将文轿安置于货车之上。其中保生大帝所乘坐之神轿,盛行在神轿下方装置固定轮车。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的神轿车,则在前方又以白马、麒麟、龙等瑞兽前导,别称为辇宫。
工艺制作
辇轿的制作,从“选购木材”开始。购入木材之后,依所需尺寸进行初步“裁切”,然后,将木材表面“刨平”,再裁成更精确的尺寸。等到裁切完成之后,依传统方式制作“榫头”,将辇轿的各个部份联系固定住。榫头制好后,开始进行“组装”。外型固定后,接著为“涂装”,也就是木料的表面处理。涂装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先用生漆打底,使木材的毛细孔能够非扎实,再进行打磨,使得木料表面光滑细致,触摸具有质感,然后上漆。上漆需要多道程序,一般上漆八次,木材的光泽才会显现出来。
台湾民俗
王爷庙“观辇轿”
在台湾,“观辇轿”的活动盛行于王爷庙,主要功能为请示神明谕旨,供信徒问事以济世解惑,或者用轿杠画符进行灵疗…等。在出巡、暗访、过火…等重要仪式时,也会以观辇轿来驱邪。“辇轿”的进行方式,有两人各握一小“手轿”,以轿脚当乩笔;或两人扛一小轿,以轿杠当乩笔;或四人扛一开蓬式轿,以挑担当乩笔。辇轿座椅会用红布条系上神尊或令牌,将轿扛至案桌前,然后由法师念请神咒,直到轿开始晃动,前面的乩手抬著轿杠,在案桌沙盘上飞文,由桌头(翻译神意的人)辨别字句,进行乩文解释。由于桌头要从轿杠所写出的符号中找出解答,或看出暗示性的隐藏讯息,可说是观辇轿的灵魂人物。
民众躜轿脚习俗
近年信众有躜轿脚之习俗,原来的形式是在从停驻的神轿底下躜过,以自己的身体来为神明垫脚,以祈解除厄运。后来在神明出巡时,信众跪伏于路面上,让神轿从身上通过,俗信有祈请神明解罪赐福之功能。[2]
相关文献
- 谢宗荣,《台湾传统宗教艺术》。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03。
- 连雅堂,《台湾通史》,1918(大正7年)成书。收录于《台湾文献丛刊》第二辑,台北:古亭书局,1979。
- 姚伯勋,〈台湾的神轿〉,台北: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古迹保存研究所学位论文,2008。
- 王瀞苡,赖弘基,《嘉义市传统工艺美术普查计画成果报告书》,嘉义市政府文化局,2008。
- 林美容、辜神彻编,《迎神在台北》,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13。
- 文化部国家文化资料库,“辇轿”一词释义。http://nrch.culture.tw/twpedia.php?id=12159 2014.12.20下载。
参考资料
- ↑ 宗教器物-神轿全国宗教资讯网
- ↑ 宗教知识家/线上百科/撵轿全国宗教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