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山鄉風景如畫)原圖鏈接來自 新華網 的圖片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昆明市下屬的一個自治縣。祿勸縣人口的30.76%為少數民族,主要為彝族、苗族和傈僳族

目錄

名稱由來

祿勸古稱「洪農碌券」[1],意為羅婺部族統治下的平民百姓之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設州,賽典赤嫌「夷名不雅訓」改碌券為祿勸。

另有兩種說法,一說「祿勸」為彝語「羅好知」的譯音,意為有堅硬大石頭的地方。另一說祿勸古為少數民族所統治,後來以官祿誘勸其歸附,故名祿勸。

歷史沿革

戰國至秦朝,祿勸屬滇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越嶲郡。蜀漢建興三年(225),改屬建寧郡。晉朝及南北朝,屬寧州。隋朝,屬南寧州總管府昆州地。唐朝初年,屬南寧州總督府地。貞觀六年(632),改屬戎州都督府。貞觀二十三年(649),為戎州都督府求州地。南詔國及大理國時期,祿勸為東霎37部的羅婺部、掌鳩法塊部、洪農碌券部。元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消滅了大理國。元憲宗四年(1254),羅婺部首先歸附。元至元八年(1271),南詔37部改為南、北、中3路,仁德部(今尋甸)和於矢部(今武定)併入羅婆部為北路。十二年(1275),割仁德、於矢2部置武定路。二十六年(1289),設祿勸州。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武定府改為武定直隸州,祿勸州降為縣。

民國元年(1912),祿勸縣屬武定直隸州。2年(1913),祿勸縣改屬滇中道。4年(1915),隸雲南省公署。1949年,祿勸縣隸武定專區。1953年4月,武定專區合併入楚雄專區。1958年4月,祿勸歸入新成立的楚雄彝族自治州。1983年9月9日,改屬昆明市。1985年11月25日,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成立。

行政區劃

2006年末,祿勸縣下轄3個鎮及13個鄉[2],分別是: 屏山街道、撒營盤鎮、轉龍鎮、茂山鎮、團街鎮、中屏鎮、皎平渡鎮、烏東德鎮、翠華鎮、九龍鎮、雲龍鄉、湯郎鄉、馬鹿塘鄉、則黑鄉、烏蒙鄉、雪山鄉和祿勸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

交通

108國道經過縣境南部,縣道皎平公路在皎平渡大橋與四川省會理縣213省道相連。

視頻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相關視頻

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彝家笛腳舞」 了解一下
《新風采》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民政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