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二祖慧可
禅宗二祖慧可 |
中文名称:禅宗二祖慧可 |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氏,虎牢(今河南荥阳)人。他是天竺禅师菩提达摩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禅宗史上,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慧可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年青时业儒,饱读经史,后来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与人交流学问。当时佛学界思想比较守旧,门户之见、派系之争相当严重。所以慧可虽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终因无所师承,而受到盘踞高位的僧中令望的非难和冷遇。
目录
悟道
他怀才不遇,只得退归旧里,默默地艰难地独自探索着佛学的精蕴。
约莫在他40岁时,菩提达摩大师来到魏境,在嵩山至洛阳一带游化传道。慧可与另一僧人道育,与达摩接触后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便虚心地奉达摩为师,追随在达摩左右,周到地为他营办衣食,竭诚加以照顾服侍。如此经过四五年之久,达摩为他们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便把自己禅学的精髓传授给他们。其要点是“壁观”和“四行”。“壁观”又称“理入”,认为一切含生都具有同一真性,只是受到虚妄的“客尘”障蔽,才陷入迷误,不自知自身具有真性。因此要通过凝住安心,使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悟入实相,从而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与道冥符,寂然无为的境界。这种方法偏重于理论思考,也叫做“藉教悟宗”。“四行”就是“行入”,属于日常行事的实践,具体内容有“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种,主旨在逆来顺受,无欲无为,求得心境的平安适道。
慧可向达摩学习了6年,透彻地理解了大乘空宗的要义,达到了理事兼融,苦乐无滞的境界。也许是他在学习中比道育更专诚更敏悟,所以最后达摩决定将慧可作为自己法系的继承人,传授给他4卷《楞伽经》,嘱咐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楞伽经》最适宜传播。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众生。”慧可牢记老师的嘱托,认真地实行“壁观”和“四行”,同时认真地按照《楞伽经》的宗旨行事。
达摩逝世后,慧可埋名隐迹,在黄河沿岸一带行道。然而由于他早年树立的好名声,还是有众多的道俗信徒想方设法探听到他的行踪,前来致敬,要求拜他为师。慧可不忍拂大家的好意,便发挥他的好口才,剖析入微地阐述了达摩禅的要旨。于是独树一帜的达摩禅学,便迅速而广泛地为世人所知。
天平初年(534年),慧可来到东魏新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力传播达摩禅新学说。在这里,他受到了旧学派的多方阻挠和打击。有一位拥有徒众千人的道恒禅师,正在大力传授旧禅学。见慧可到来,标新立异,吸引了不少信众,便攻击慧可的言论是魔语,派遣上足弟子去和慧可辩难。没想到其弟子到了慧可讲座,听了慧可说法,泰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旧说,干脆就留下来向慧可学习,不回道恒处复命。道恒见差遣的人去而不返,又续遣第二人,如此再三,都有去无回。过了一些天,道恒在路上遇见这些派出的弟子,便责问说:“我用了许多功夫教导培养你们,犹如打开了你们的眼目,怎么竟敢做出这种背师的事来?”弟子们答道:“我们的眼目本来是正的,因为听了您的教导才变斜了。”道恒愤怒已极,更加痛恨慧可,不惜买通地方官加害慧可。慧可受到迫害,险些送了生命,不得已离开邺都,流离于邺、卫之间(今河南安阳至汲县一带),韬光晦迹,不敢再公开地大规模地传教。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慧可晚年弟子不多,并且始终没有确定自己认可的法嗣。
任何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新学说、新思想,决不是貌似强大的旧势力所能压抑、摧残得了的。慧可虽然身处逆境,可是向他求教请益的人仍然不绝如缕。江南著名的三论宗学者慧布到北方游学时,即曾慕名向慧可叩问禅法,得到印证。还有一位向居士,是北齐天保初年(550年)著名的禅学学者,也曾修书与慧可通好,并谘询有关真如与宇宙万有之关系的问题。慧可以诗谒的形式作了回答,文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伸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诗中无馀就是涅槃的意思。全诗大意是万法皆同真如,众生之身与佛无别。如果认为有差别,那是一种迷惘的错误认识。只要空一切相,断一切差别,灭一切迷惘,就能达到本性清净的涅槃境界。所以涅槃成佛,都要向自己内心去寻求,无须在身外另求涅槃境界。
慧可答诗的思想实质和形式,都对唐中叶慧能创立的禅宗有很大影响和启发。从思想上说,此诗强调了达摩禅无相的本义,明确提出了万法皆如、身佛无别的主张。只是数传之后,一般的学习者不能领会达摩禅法的本义,复于心上着相,并且背离忘言的祖训,竞相细析经文,执著名相,少能在坐禅修心上精进不懈。慧能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正是力求“领宗得意”,直接绍承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从形式上说,诗偈言简意赅,很适宜用来概括丰富深奥的思想,后来禅宗盛行偈语,应是受到了佛学前辈如慧可此诗的一定影响。所以,无论从慧可直接就学于达摩,亲自从达摩那儿接受了作为传法凭证的《楞伽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他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都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
后世传说,慧可向达摩学禅,有“立雪”和“断臂”的故事。说是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呈献达摩,以表精诚。这一故事不见于唐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在《续高僧传》的《慧可传》里,只记载说慧可遵照达摩的教导传播禅法时,遭贼斫臂,他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可人。同传另外记载着有一位叫慧满的禅师,在唐初曾夜宿柏墓中,遇雪深3尺,而卧起如常。看来,是后来禅宗史的编撰者将慧可的遭贼斫臂与慧满的卧雪故事混为一谈,附会出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是不足置信的。但是这一故事强调了求法者为法献身的精神和弟子对老师的虔敬态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这一故事自唐中叶以来一向为禅家所乐道。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初见理学宗师程颐,值程瞑目而坐,二人侍立于外,及觉,门外之雪已积到一尺深。这一尊师重道的动人故事,未始不是受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影响所致。[1]
大概是修禅有益于身心的缘故,慧可很长寿。他经历了周武帝灭佛的劫难。在灭佛过程中他和同学昙林禅师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事后南行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那里收徒传法。隋朝建立后又回到邺城,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寂化,享年107岁。
因缘
因缘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2]
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法号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摩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上面所引两段引文,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禅师的禅学主张,以及后代禅宗发展的主流。
据河北省《成安县志》客籍人物篇载:约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慧可以107岁的高龄,来成安讲经传法,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筑了两丈多高的说法台。因慧可所讲的禅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听者甚众,匡教寺的和尚也听得入了迷。这一来惹恼了这里嫉贤妒能的法师辨和,他便到县衙诽谤慧可散布异端邪说,要县里治罪。知县翟仲侃听信了辨和诬告,对慧可加以非法,将其迫害致死,尸体投入漳河。民间传说,慧可从水里漂出,盘腿打坐,双目微闭,安详如生,逆流而上十八里到芦村以北,被葬在那里。唐朝时,在此修元符寺,并建二祖灵骨塔,以示纪念。这里形成的村落也称为二祖村。
二祖
达摩东来,开创禅宗一脉,据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宋人陈振所撰《敕赐开元寺园照塔记》记载,邢台开元寺是“梵刹崛起于前者,曰此二祖传钵之地”。达摩为禅宗初祖,慧可即为禅宗二祖,禅宗慧可在禅宗地位十分重要,为达摩后中华禅传人第一人。 关于慧可在佛教史中的地位,公认是禅宗的二祖,实为中国禅真正的实践者,也可以这样说,慧可虽不是中国禅宗的开山,但慧可把印度佛法教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佛教彻底的中国化,成为适合中国士大夫与百姓口味的中国佛教,这是慧可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 二祖慧可得到达摩的真传后北来传法,以襄国和邺城为中心,终其一生,并在邢台传钵于三祖僧璨。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秋天八月(乙亥)十四日,宋徽宗下了道诏书在邢州开元寺建立大圣塔,宜赐名园照塔,《敕勒开元寺圆照塔记》中详细记载了二祖慧可在河北(襄国)弘法,并在襄国(今邢台市)传钵于三祖僧璨的事迹 。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禅宗二祖慧可的传奇 , 快资讯 2019-08-12
- ↑ 说法遇难 从容赴死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传奇人生 , 佛旅网 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