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福建圍樓
圖片來自hotbak

福建土樓(簡稱:圍樓),是一種在福建省巨型圍繞式建築,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實築承重牆,因此用「圍」字或「土」形容這種建築。其功能是四代同堂、居防合一,總數約三千餘座,主要分布地區包括中國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漳州市南靖縣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福建圍樓是中國東南地區獨一無二的民居形式,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朝,全盛於民國時代。圍樓是北方貴族為了躲避戰爭遷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處於自身安全考量,於是把建築本身加上了極端強化的防禦功能,因為中國總是週期性的發生朝代更替,所以這種形式的建築物一經發明,就被迅速利用在福建省的各個地區,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福建土樓因為其依山就勢、就地取材、囊括全族的便利性,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1]

目錄

名稱

在1970年代之前,在中國本土都普遍流行「客家圍樓」一詞,最著名的圍樓如振成樓、承啟樓、田螺坑等圍樓群的住戶均為客家人,導致此建築被誤認為是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形式。隨後中國大陸調查研究發現,漳州和泉州地區的有閩南人也有居住在福建圍樓,但數量不及客家人多,所以意識到把圍樓的前綴加上「客家」一詞是不夠全面的,2006年開始中國大陸學界轉用「土樓」一詞概括所有福建地區的圍樓[2],而客家人的那種特色建築則使用範圍更加狹小的「圍龍屋」稱呼之,至於中國大陸為什麼要採用「土樓」而非「圍樓」作為官方稱謂,其原因目前不明。

而在全世界閩南和客家人第二多的台灣地區,則直接以「圍樓」稱呼此建築,在台灣社會已成為客家人建築的典型代表,其概念和「圍龍屋」已經和混淆,甚至台灣的閩南人自己也不認為閩南文化中有圍樓的存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其餘所有華人地區都竭力避免使用「土」一字去形容圍樓,以防降低初次閱覽時候的觀感。雖然中國大陸官方早已確定正式名稱為福建土樓,但在台灣和其它華人地區,「客家圍樓」、「福建圍樓」等非官方名稱依然佔據最大的比例,反倒土樓是小眾叫法,台灣的客家人協會、建築學會也沒有規定此建築該使用何種名稱做統一標準。

歷史及發展沿革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佈地點以中國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土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其中《重修虔台志》記載著閩西的土匪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永安與連城的交接處建立了兩座福建圍樓。而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則記載漳州地區居民開始建築土寨以抵禦海寇的騷擾。

根據黃漢民和曾五嶽的看法,圍樓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戶閩南。閩南許多圓形山頭,至今還遺留古代兵寨的遺蹟。圓形的山頭自然不宜築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遺蹟多呈圓形。這些圓形山寨便是圓福建圍樓的原型。最初的圓形兵寨只有一層,後來逐漸演變為民居,為了節省耕地,便向高發展,成為多層圓土樓。客家系由中原遷移到閩南,帶來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衛需要,建立厚土牆,這便是最初五鳳樓和方土樓的來源。由於圓形的土樓,可以用同樣長度的外牆,包圍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層瞭望點的視野,比方樓寬闊,因此也被客家人紛紛採用。

然而這個看法卻備受質疑,首先關於陳元光的詳細事蹟於正史並無記載,而其府治雲霄縣,留下的只是一座古堡,還有零星的土樓,都是清代建造的,難以說明土樓的起源和陳元光有兵寨有任何關係。[3]其次,漳州地區的土樓,絕大部分集中在詔安縣、平和縣、南靖縣等地區。這些縣也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分佈地,而且圍樓的居民也是客家人為多。最後,圓土樓不止分佈在福建漳州,更廣泛分佈在廣東省饒平縣、大埔縣等地區。當中的南陽樓、尊君堡、道韻樓和中憲第的落成年代,比漳州地區最早的土樓齊雲樓、一德樓還要早得多。

介紹

1971年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卷四第三冊中,介紹了「最特別的中國民居」--福建省的客家民居。

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郎帶領十多人的考察組來到福建考察,回國後出版專著,舉辦展覽。他報告:「在布滿梯田的谷間,圓土牆的建築物,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群山之間。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樣,環形屋頂漂浮蕩漾在煙霧之中。」神秘的福建圍樓於是為外界公眾所悉知。

1986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以圍樓為圖案的「福建民居」特種郵票。

1999年美國蓋蒂保護所副所長內維爾·阿格紐(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圍樓。他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漂亮的與周圍環境協調的民間建築」。中國大陸的國家文物局立福建土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以「福建土樓」一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2年1月31日,中國國務院文化遺產委員會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申報,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1689 「福建土樓」。

2008年7月6日 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福建土樓四十六處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永定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南靖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大地土樓群,以及衍香樓、振福樓、懷遠樓、和貴樓[4]

截至2013年為止,福建福建圍樓永定景區和南靖景區分別接待遊客313萬人次和172萬人次。

參考文獻

  1. 黃漢民. 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 ISBN 7-108-01814-4. 
  2. 黃漢民. 北方四合院·南方閩土樓.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 ISBN 7-108-01814-4. 
  3. 《圓土樓起源」是個偽命題——兼談閩粵地區的福建圍樓之根》. 游章友. 《客家研究輯刊》. 2010 [2015-04-17] (Chinese (China)). 
  4. 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113號 福建土樓. [2008-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