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原为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04单位4111部),现隶属厦门市科技局,是福建省专门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生理、生化、生态研究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机构,属公益型事业单位,法定办公地址为厦门市嘉禾路780—800号。本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在职职工83人,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21人,助理研究员41人,博士8人,硕士24人。植物学专家何景首任所长,着名园艺学专家、原福建农学院院长李来荣教授及着名植物生理学专家、原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黄维南研究员和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园艺学专家苏明华研究员历任所长。邱晓晖高级工程师现任所长。

目录

机构设置与研究方向

全所组织机构由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研发服务及行政后勤三大模块组成。下辖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及厦门亚热带植物科技开发公司二个独立法人单位。

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模块:设立植物化工产业技术、生物育种产业技术与园林园艺产业技术三个研发部。与华侨大学和福建省农林大学建立2个研究生工作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委托单位和科技部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管理运行厦门市重大科技服务平台“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在建厦门市重大科技平台项目“海西植物天然产物提取纯化中试基地”。筹建“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育种研发平台”和“厦门市都市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2]、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亚热带经济植物资源及天然产物深度开发利用;分子水平种质亲缘鉴定;集合分子杂交、细胞杂交、组织培养、理化诱变、人工杂交等技术手段进行新品种研发;亚热带经济植物新品种引种驯化与应用;花卉、亚热带果树及药方药材种苗培育推广和相关实用技术开发;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工程中的应用;观赏植物品种展示与交流;经济植物良种微机化控制快速繁育新技术及省、市、区植物科普基地建设。

研发服务模块:由分析测试实验中心及信息研究中心2个技术支撑平台组成。建设与运行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生理生化公共实验室、厦门市亚热带植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和省级计量认定实验室。该模块为全所科研与开发工作提供高端仪器设备、检测分析技术和研发动态分析等技术支撑与服务。

行政后勤模块:由党务、行政办公室组成,为本所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对外技术培训等提供全方位后勤服务。

研发条件

全所设立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组织培养、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病虫害防控、植物基因库8个专业实验室及1个实验测试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平方米,配备大型仪器设备60台(套),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质联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薄层扫描仪、双向电泳仪、核酸蛋白检测仪、低温高速离心机、光合呼吸分析仪、梯度PCR、凝胶成像系统、分子杂交炉、系列荧光显微镜、冷冻干燥机、微波消解仪、智能人工气候箱、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同时建有5000平方米数字化环境控制温室。收藏植物干标本3万份,园区收集活体植物近千种。图书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藏书3万多册,现有中文期刊180多种,外文期刊14种,开设电子阅览室。主编公开发行刊物《亚热带植物科学》,开设“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网站”(www.fjisb.com)。

科技成果

近15年来,本所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18项。建所以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多项,获各级政府部门科技成果奖88项次,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次、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项次、市级科技成果奖41项次。发表各类论文2000多篇,出版科技专着65部,申请专利技术18个,拥有3件有效专利。2004年,1人获福建省杰出科技贡献奖。科技人员通过自主研发及合作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物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检索表”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豆科树木共生固氮生态生理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植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固定化细制备6-氨基青霉烷酸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柑桔营养诊断及施肥技术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维生素C两步发酵新工艺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耐盐碱保水剂的研制和在农林业上的综合应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马来西亚番木瓜优良新品种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获厦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豆科树木共生固氮、亚热带果树营差诊断、福建植物资源分类、抗寒生理与实用技术、南方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一批国内领军水平的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