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税收妥协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税收妥协是中国的一个学术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目录

名词解释

税收妥协指税务当局和纳税人之间在对税法理解和解释不一致时,采用相互让步的折中办法来达成协议。这是在税法条文不可能完全适应复杂的经济活动的背景下发生的。税收妥协的结果与税收立法的结果相似,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有关税务官员具有广泛的处理权,如对某些纳税义务的裁决或签署这类协议等。在国际避税的某些领域中,税收妥协的细节和含义甚至比法律条文更重要,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上。由于正常交易价格常常不易确定,处理不当,可能损害国家的利益,也可能给纳税人很大的伤害。因此,征纳双方需共同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适当方法,达成一致协议来解决此类问题。税收妥协是国际税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术语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包括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该机构界定的“科技名词”(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也称为“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指称,即科学技术概念在语言中的名称”。

因此无论是文化核心词还是学科的专业术语,都是概念的语言指称或词和短语的固化形式。术语虽属语言中词汇的组成部分,却与一般词汇有较大区别。即为便于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术语反映的是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通用概念,术语所指称的概念特征、概念关系、概念定义、概念体系、概念订名具有国际化和超语言性的特征。中国名词术语规范的国家标准实际上主要是基于汉语制订的,而汉语名词术语审订原则和方法又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术语规范的国际标准,绝大多数现代汉语的科学技术术语是音译或意译的西方语言术语。这种做法无疑可以促进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但是术语规范化在提高语言信息交换效率的同时,也会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持和语言的自主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语言规范和语言创新是需要平衡与协调的两种语言发展过程中同等重要的目标和趋势。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术语来说,术语所反映的相关概念范畴与其指称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术语的规范制定与交流传播也会受所属语言的明显制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