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税收抵免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税收抵免是中国专有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录

名词解释

税收抵免是指准许纳税人将其某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按定比例或全部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也能允许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

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

税收抵免的内容

常见的税收抵免一般有两类,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国外税收抵免与投资抵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公平;后者是为了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它恰恰是通过造成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不平等来实现的。

其中,投资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将定比例的设备购置费从其当年应纳公司所得税税额中扣除。这相当于政府对私人投资的补助,故投资抵免也被称为“投资津贴”。投资抵免的目的在于刺激民间投资,促进资本形成,增加经济增长的潜力。

投资抵免因其性质类似于政府对私人投资的一种补助,故亦称之为投资津贴。其大概含义是指,政府规定凡对可折旧性资产投资者,其可由当年应付公司所得税税额中,扣除相当于新投资设备某一比率的税额,以减轻其税负,借以促进资本形成并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通常,投资抵免是鼓励投资以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税收措施。

国外税收抵免,常见于国际税收业务中,即纳税人在居住国汇总计算国外的收入所得税时,准予扣除其在国外的已纳税款。

税收抵免的特点

税收抵免具有如下特点:

1.税收抵免只适用于居住国(即输出国)实行居民管辖权的国家使用,如果居民国采用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那么税收抵免就不适用了。

2.允许纳税人抵免的税额有个限度。抵免法的计算公式为:居住国应征所得税额=居民国内、外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允许抵扣的已纳来源国税额,允许抵扣的已纳来源国税额=居民在来源国的全部所得*居民国税率与来源国税率中较小的那一个。

3.税收抵免法是对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两种管辖权矛盾的一种调和。该方法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置于优先地位,但又不彻底放弃居民税收管辖权国的征税权利。

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比较

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之处在于,税收抵免是在计算出应纳税额后,从中减去一定数额,税收扣除则是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其中,税收扣除是指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扣除一定的数额,只对超过扣除额的部分征税。这种按规定扣除的数额通常也被称作免征额。

术语解释

税负,亦称税收负,是因国家征税而造成的一种经济负担。税负是国家税收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的结果,是国家税收所反映的经济分配关系的一个表现方面。

应纳税额是指企业按照税法的规定,经过计算得出的应向税务机关缴纳的所得税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