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穿心河从我心头流过(王三宝)

穿心河从我心头流过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穿心河从我心头流过》中国当代作家王三宝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穿心河从我心头流过

高邮穿心河又名市河,是穿越城市中心的河。

穿心河南从盂城驿起经过热闹的南门大街、穿越繁华的中市口,游历北门大街向东北蜿蜒而去,长达数公里。她南接运河,北通内河。运河是她的源,是养育她的母亲。她汲吮运河母亲的乳汁长大,又把她的甘霖献给高邮这座古城的居民,让古城的人享受其连绵不断的恩泽和情怀。

最初认识穿心河是在七十年代初,我这个刚刚十岁出头的乡下“小毛驴”渴望到高邮城就像久旱的田野渴望露的降临。终于有一天,父亲替生产队装粪(大集体时用粪做肥料),我跟父亲囔囔着上了装粪船。一路上我兴奋异常,蜷曲在船舱里,水击打着船头发出 “噗噗”的响声,如动听的旋律撩拨我的心房;那满天的繁星似热闹的街市,让我充满无垠的遐想。

船终于在北门新河码头停靠下来,我揉着惺忪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世界。一片凹下去的水域,大船小船,空船实船,水泥船木头船、船靠着船,船挨着船,简直就是船的世界。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船,那些船上的人虽然穿得破旧了一点,但脸上掩饰不住些许笑意,也许这就是小城赐予的温暖吧,我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父亲拉着我的手,来到北市口,看到了汪曾祺《大淖记事》里描述的布店、理发店、米店、炮仗店、银匠店、铁匠店、字画店、烧饼店……

我们沿着中山路边上的小巷西行,一条小河出现在眼前,父亲对我说这就是穿心河。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河:飘荡的芦苇间,一条小河似游动的银蛇横贯其中,野鸭飞翔,小鸟高亢,辽阔苍茫。眼前的小河只有几米宽,水草随着流水的方向,扭动曼妙的腰姿,清澈的河水倒映柳树的神采。河边有许多石块,妇女在石块上淘米、洗菜、洗衣服,那边人讲话,这边人应和,一问一答,饶有情趣。衣服在洗衣女的手里,似渔夫撒网收网,每一道都似生活的彩虹。父亲告诉我,城里人吃水都到这条河里挑,这条河是城里人的命脉。如果说家乡的河接地气,那么,这城里的河接人气。她从城市的中心流过,滋润着城市的一草一木,哺育着古城每一个有生命的精灵。她聆听古城的喧嚣,静观古城的繁华。把月亮纳入其间,把太阳融入其里,把人间的苦难忧伤和兴奋喜悦藏在河底,蓄满生命的鼓点和岁月的歌声。

再次近距离了解穿心河已是七十年代末,我在高邮师范读书,从学校大门西行几十米就到了穿心河。闲暇时间,总喜欢到河边漫步。河的两岸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民居,民居不高,有的年久失修,墙壁皴裂,有的人家还往河岸搭建一个小棚。沿河而走,民居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凌乱,两岸杨柳却引人注目。春天,碧绿的柳枝,婀娜飘拂,河水缓缓流淌,不知名的野花闪亮点点笑颜。夏日清晨,妇女们放下长长的乌亮的辫子,在清澈的水里荡涤一河霞光。中午,树上的知了叫声一片,似乎要与大街上鼎沸的人声一比高低。傍晚,许多小孩光溜着身子在河边戏水,大人们坐在石头上,用一条长长的毛巾一边擦洗汗渍,一边看着晚霞从柳树间斜射下来,氤氲在孩子们的欢笑里,那情、那景简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晚霞沐浴图。当柳树落光叶子的时候,一场雪便来了,柳枝上的雪就像凌霄花洁白美丽。

最热闹的要算穿心河南端的运粮码头,东侧是穿心河,西侧是大运河。一到收粮的季节,船多、人多、车多。内河的货物往外河运,外河的物品朝内河运,还有的通过陆路运输。运粮码头成了名副其实的运输纽带、交易场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经济开始复苏腾飞,陆路运输有了长足的发展,运粮码头热闹场面渐渐消退,城市在这经济腾飞中不断扩大。穿心河的西面是大运河,连着大运河的是浩渺的高邮湖。高邮城不断地向东扩展延伸,延伸扩展。一条条道路建起来了,一座座桥梁架起来了,一幢幢高楼耸起来了。读师范时,我曾与同学到城东郊的净土寺塔游玩,它周边坟茔遍地,杂草丛生,残斜的杨柳露出枯枝败叶,百孔千疮的塔身,萧索的野草诉说它的沧桑。如今净土寺塔是高邮城的中心,夜幕下,五光十色,歌舞平生。穿心河成了城西一条被人们遗忘的小河,这条被古城人赋予生命的母亲河从人们用上自来水的那一天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城里人不再到河里取水做饭,不再到河里淘米洗菜。穿心河成了无人过问的孤儿,静静流淌着岁月黄昏。由于长时间疏于管理,她浑身污垢、臭气熏人,成为高邮的“龙须沟”。

大运河浩浩汤汤,滔滔不绝一路北上,穿过隋唐的鸡鸣和明清的犬吠,穿过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当然她没有忘记从高邮湖的身边走过,把高邮双黄蛋的馨香,“拔根芦柴花”的歌声带到长城脚下,她是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人抓住大运河申遗的契机,开展“四城同创”,彻底整治穿心河。他们要把高邮打造成生态城、卫生城、文明城、历史文化城。以此提高城市的品位,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

2013年穿心河第一期工程开工,北至中市口南到盂城驿景区,紧接着2014年穿心河第二期工程开工,从中市口开始直至北门大街。一个生命的重生,往往要经历巨大的阵痛。穿心河的改造正经历着这样的阵痛,最大的阵痛莫过于迁移。可以想见,穿心河两岸住的是老城区的居民,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尽管他们房屋破旧、陈设简陋,面积也不宽敞,但他们听惯了这里的水声,看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和这里的左邻右舍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俗话说:“金窝银窝抵不上自己的草窝”,一下子要他们离开“温馨的巢”真有点恋恋不舍。但当他们想到穿心河的改造让水变得更清、地变得更绿、环境变得更美、城市变得更优雅、心情变得更舒畅的时候,他们那恋恋不舍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加快了迁移的脚步。穿心河两岸居民的配合,为工程顺利进行开了个好头。经过两年多的奋战,穿心河的改造工程已基本结束,她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出现在高邮人的面前。

如果说昔日的穿心河是一个毛毛糙糙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的小姑娘,那么现在的穿心河则是亭亭玉立美轮美奂怎么看都让你欢心的美少女。

河的两边用石块砌成,上面是玉石栏杆,五彩的灯贴着栏杆蜿蜒而去。栏杆的两侧是人行道,连着人行道的是绿化带,青青的树,绿绿的草,四季鲜花点缀其间,让人赏心悦目。一道道弧形石桥横跨其上,把两岸连接起来,清澈的河水荡漾石桥的倩影,如梦如幻。我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一弯石桥/上玄月 下玄月/情人芳唇 /一张一翕/轻吻一泓恬静的夜色”。

穿心河的设计师们还把亭台轩榭,池沼长廊有机地点缀在穿心河的两侧,使穿心河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上的立体感。亭子大多四角,极少六角,弯弯翘起的角如小鸟唱歌,又如长龙戏水,一种传统古朴的美,慰贴你的心灵。城北小学东侧,亭台长廊、古屋连成一个院落,庭院间,池沼假山、小桥、绿竹、构成一幅幅完美的水墨画。

这里没有山,恰有瀑布之声;没有泉,能闻叮咚之音。原来设计师们别具匠心,在河上用石块砌一个个小坝,最上面的石块留有几个小孔,因为小坝的阻挡,上下游水位产生落差,水从小洞里冒出来,落在下游的石块上,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远远地听到这水声,仿佛置身于深山老林之中,颇有“清泉石上流”,“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走在穿心河上,如果你的心静下来、脚步慢下来、目光专注起来,你一定会体会到穿心河改造的设计师们为弘扬高邮历史文化、无愧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光荣称号所做的努力。他们注重城市景观空间的建设,注重文化遗迹的改造和保护,请能工巧匠在穿心河两岸适宜的位置制作出许多浮雕和雕塑,这些浮雕和雕塑,从不同的侧面再现高邮的文化和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穿心河南端御码头,有一段古墙,古墙之上,一幅巨大的“秦邮风物”浮雕引人注目。浮雕全长四十米,表现龙虬庄、大运河、高邮湖、盂城驿 、宋城、魁星阁、镇国寺、当铺、布店、文游台、御码头等节点的风光,气魄恢弘远大。站在这幅画前,我们仿佛看到了珠湖雪浪;看到了镇国寺用虔诚的目光祈祷百姓安康;看到了魁星阁前的古树在聆听秦邮的风风雨雨;看到了文游四贤苏轼、王巩、孙觉、秦观在高台上饮酒论诗;听到了运河的涛声、听到了邮驿路上骏马奔驰的足音;听到了布店、米店、当铺前人们的欢声笑语。

有些浮雕与地面雕塑相互辉映,充分展示高邮的市井风貌和文化传承。

运粮码头上的四幅浮雕,采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苏中里下河水乡高邮粮食集散,盐务商贸的繁荣景象。码头边,扛粮、挑粮、拖粮等雕塑与浮雕互为补充,从平面到立体多方位、多角度再现昔日运粮的场景。

王氏纪念馆大门正对穿心河,东岸浮雕、西岸雕塑以及地面文字都集中体现王氏父子的历史功绩,展现王氏父子廉政为民、勤勉治学的高尚品格。

王氏纪念馆向北不远,有一双层四角亭,亭的一面“中市口”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就在这个亭子的南侧有一组雕塑,一个呈现的是数鸭蛋的场景;一个呈现的是董糖师傅在案前切董糖坯卖董糖的情景。最让我关注的是一位女子冲茶的雕塑,采用的是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场面的还原。茶炉旁一位女子头戴一朵花饰,身着单衣,腰系围裙在为客人冲开水,同时还与周围人打招呼,神情愉悦自然。茶炉烟囱的背面设计一浮雕。按由东向西的视角有水部楼、高邮湖,数艘帆船行驶其中。整块浮雕浑然天成。它把生活之水同自然之水联系起来,把近水与远水连接起来,成为生活的景致,视野开阔,意境高远。

同样反映市井文化的群雕还有一组位于北门大街南侧,穿心河的西岸。这些反映市井文化的浮雕和雕塑是旧时高邮生活场景的缩影,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丰富景观空间、提升景观品质,具有朴素深厚的文化张力。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是肤浅的,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是轻薄的。文化是景之韵,城之魂。穿心河之所以受到市民的青睐,游客的赞誉,正因为她有一种从静态到动态的美,一种从单一平面到立体空间的美,一种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的美[1]

作者简介

王三宝,笔名,青青草。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