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穿心河從我心頭流過(王三寶)

穿心河從我心頭流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穿心河從我心頭流過》中國當代作家王三寶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穿心河從我心頭流過

高郵穿心河又名市河,是穿越城市中心的河。

穿心河南從盂城驛起經過熱鬧的南門大街、穿越繁華的中市口,遊歷北門大街向東北蜿蜒而去,長達數公里。她南接運河,北通內河。運河是她的源,是養育她的母親。她汲吮運河母親的乳汁長大,又把她的甘霖獻給高郵這座古城的居民,讓古城的人享受其連綿不斷的恩澤和情懷。

最初認識穿心河是在七十年代初,我這個剛剛十歲出頭的鄉下「小毛驢」渴望到高郵城就像久旱的田野渴望露的降臨。終於有一天,父親替生產隊裝糞(大集體時用糞做肥料),我跟父親囔囔着上了裝糞船。一路上我興奮異常,蜷曲在船艙里,水擊打着船頭髮出 「噗噗」的響聲,如動聽的旋律撩撥我的心房;那滿天的繁星似熱鬧的街市,讓我充滿無垠的遐想。

船終於在北門新河碼頭停靠下來,我揉着惺忪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世界。一片凹下去的水域,大船小船,空船實船,水泥船木頭船、船靠着船,船挨着船,簡直就是船的世界。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船,那些船上的人雖然穿得破舊了一點,但臉上掩飾不住些許笑意,也許這就是小城賜予的溫暖吧,我的心一下子激動起來。父親拉着我的手,來到北市口,看到了汪曾祺《大淖記事》里描述的布店、理髮店、米店、炮仗店、銀匠店、鐵匠店、字畫店、燒餅店……

我們沿着中山路邊上的小巷西行,一條小河出現在眼前,父親對我說這就是穿心河。我忽然想起家鄉的小河:飄蕩的蘆葦間,一條小河似遊動的銀蛇橫貫其中,野鴨飛翔,小鳥高亢,遼闊蒼茫。眼前的小河只有幾米寬,水草隨着流水的方向,扭動曼妙的腰姿,清澈的河水倒映柳樹的神采。河邊有許多石塊,婦女在石塊上淘米、洗菜、洗衣服,那邊人講話,這邊人應和,一問一答,饒有情趣。衣服在洗衣女的手裡,似漁夫撒網收網,每一道都似生活的彩虹。父親告訴我,城裡人吃水都到這條河裡挑,這條河是城裡人的命脈。如果說家鄉的河接地氣,那麼,這城裡的河接人氣。她從城市的中心流過,滋潤着城市的一草一木,哺育着古城每一個有生命的精靈。她聆聽古城的喧囂,靜觀古城的繁華。把月亮納入其間,把太陽融入其里,把人間的苦難憂傷和興奮喜悅藏在河底,蓄滿生命的鼓點和歲月的歌聲。

再次近距離了解穿心河已是七十年代末,我在高郵師範讀書,從學校大門西行幾十米就到了穿心河。閒暇時間,總喜歡到河邊漫步。河的兩岸是一個挨着一個的民居,民居不高,有的年久失修,牆壁皴裂,有的人家還往河岸搭建一個小棚。沿河而走,民居參差不齊,甚至有些凌亂,兩岸楊柳卻引人注目。春天,碧綠的柳枝,婀娜飄拂,河水緩緩流淌,不知名的野花閃亮點點笑顏。夏日清晨,婦女們放下長長的烏亮的辮子,在清澈的水裡蕩滌一河霞光。中午,樹上的知了叫聲一片,似乎要與大街上鼎沸的人聲一比高低。傍晚,許多小孩光溜着身子在河邊戲水,大人們坐在石頭上,用一條長長的毛巾一邊擦洗汗漬,一邊看着晚霞從柳樹間斜射下來,氤氳在孩子們的歡笑里,那情、那景簡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晚霞沐浴圖。當柳樹落光葉子的時候,一場雪便來了,柳枝上的雪就像凌霄花潔白美麗。

最熱鬧的要算穿心河南端的運糧碼頭,東側是穿心河,西側是大運河。一到收糧的季節,船多、人多、車多。內河的貨物往外河運,外河的物品朝內河運,還有的通過陸路運輸。運糧碼頭成了名副其實的運輸紐帶、交易場所。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八十年代中葉,中國經濟開始復甦騰飛,陸路運輸有了長足的發展,運糧碼頭熱鬧場面漸漸消退,城市在這經濟騰飛中不斷擴大。穿心河的西面是大運河,連着大運河的是浩渺的高郵湖。高郵城不斷地向東擴展延伸,延伸擴展。一條條道路建起來了,一座座橋樑架起來了,一幢幢高樓聳起來了。讀師範時,我曾與同學到城東郊的淨土寺塔遊玩,它周邊墳塋遍地,雜草叢生,殘斜的楊柳露出枯枝敗葉,百孔千瘡的塔身,蕭索的野草訴說它的滄桑。如今淨土寺塔是高郵城的中心,夜幕下,五光十色,歌舞平生。穿心河成了城西一條被人們遺忘的小河,這條被古城人賦予生命的母親河從人們用上自來水的那一天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城裡人不再到河裡取水做飯,不再到河裡淘米洗菜。穿心河成了無人過問的孤兒,靜靜流淌着歲月黃昏。由於長時間疏於管理,她渾身污垢、臭氣熏人,成為高郵的「龍鬚溝」。

大運河浩浩湯湯,滔滔不絕一路北上,穿過隋唐的雞鳴和明清的犬吠,穿過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當然她沒有忘記從高郵湖的身邊走過,把高郵雙黃蛋的馨香,「拔根蘆柴花」的歌聲帶到長城腳下,她是世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郵人抓住大運河申遺的契機,開展「四城同創」,徹底整治穿心河。他們要把高郵打造成生態城、衛生城、文明城、歷史文化城。以此提高城市的品位,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數。

2013年穿心河第一期工程開工,北至中市口南到盂城驛景區,緊接着2014年穿心河第二期工程開工,從中市口開始直至北門大街。一個生命的重生,往往要經歷巨大的陣痛。穿心河的改造正經歷着這樣的陣痛,最大的陣痛莫過於遷移。可以想見,穿心河兩岸住的是老城區的居民,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這裡生活,儘管他們房屋破舊、陳設簡陋,面積也不寬敞,但他們聽慣了這裡的水聲,看慣了這裡的一草一木,他們和這裡的左鄰右舍有着割不斷的情緣。俗話說:「金窩銀窩抵不上自己的草窩」,一下子要他們離開「溫馨的巢」真有點戀戀不捨。但當他們想到穿心河的改造讓水變得更清、地變得更綠、環境變得更美、城市變得更優雅、心情變得更舒暢的時候,他們那戀戀不捨的心變得柔軟起來,加快了遷移的腳步。穿心河兩岸居民的配合,為工程順利進行開了個好頭。經過兩年多的奮戰,穿心河的改造工程已基本結束,她正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出現在高郵人的面前。

如果說昔日的穿心河是一個毛毛糙糙邋邋遢遢不修邊幅的小姑娘,那麼現在的穿心河則是亭亭玉立美輪美奐怎麼看都讓你歡心的美少女。

河的兩邊用石塊砌成,上面是玉石欄杆,五彩的燈貼着欄杆蜿蜒而去。欄杆的兩側是人行道,連着人行道的是綠化帶,青青的樹,綠綠的草,四季鮮花點綴其間,讓人賞心悅目。一道道弧形石橋橫跨其上,把兩岸連接起來,清澈的河水蕩漾石橋的倩影,如夢如幻。我在一首詩中這樣寫到:「……一彎石橋/上玄月 下玄月/情人芳唇 /一張一翕/輕吻一泓恬靜的夜色」。

穿心河的設計師們還把亭台軒榭,池沼長廊有機地點綴在穿心河的兩側,使穿心河更具歷史的厚重感和空間上的立體感。亭子大多四角,極少六角,彎彎翹起的角如小鳥唱歌,又如長龍戲水,一種傳統古樸的美,慰貼你的心靈。城北小學東側,亭台長廊、古屋連成一個院落,庭院間,池沼假山、小橋、綠竹、構成一幅幅完美的水墨畫。

這裡沒有山,恰有瀑布之聲;沒有泉,能聞叮咚之音。原來設計師們別具匠心,在河上用石塊砌一個個小壩,最上面的石塊留有幾個小孔,因為小壩的阻擋,上下游水位產生落差,水從小洞裡冒出來,落在下游的石塊上,發出嘩啦啦的響聲。遠遠地聽到這水聲,仿佛置身於深山老林之中,頗有「清泉石上流」,「 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走在穿心河上,如果你的心靜下來、腳步慢下來、目光專注起來,你一定會體會到穿心河改造的設計師們為弘揚高郵歷史文化、無愧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光榮稱號所做的努力。他們注重城市景觀空間的建設,注重文化遺蹟的改造和保護,請能工巧匠在穿心河兩岸適宜的位置製作出許多浮雕和雕塑,這些浮雕和雕塑,從不同的側面再現高郵的文化和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生活場景,讓人們在遊玩的過程中找到一種地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穿心河南端御碼頭,有一段古牆,古牆之上,一幅巨大的「秦郵風物」浮雕引人注目。浮雕全長四十米,表現龍虬莊、大運河、高郵湖、盂城驛 、宋城、魁星閣、鎮國寺、當鋪、布店、文游台、御碼頭等節點的風光,氣魄恢弘遠大。站在這幅畫前,我們仿佛看到了珠湖雪浪;看到了鎮國寺用虔誠的目光祈禱百姓安康;看到了魁星閣前的古樹在聆聽秦郵的風風雨雨;看到了文游四賢蘇軾、王鞏、孫覺、秦觀在高台上飲酒論詩;聽到了運河的濤聲、聽到了郵驛路上駿馬奔馳的足音;聽到了布店、米店、當鋪前人們的歡聲笑語。

有些浮雕與地面雕塑相互輝映,充分展示高郵的市井風貌和文化傳承。

運糧碼頭上的四幅浮雕,採用白描的手法再現了蘇中里下河水鄉高郵糧食集散,鹽務商貿的繁榮景象。碼頭邊,扛糧、挑糧、拖糧等雕塑與浮雕互為補充,從平面到立體多方位、多角度再現昔日運糧的場景。

王氏紀念館大門正對穿心河,東岸浮雕、西岸雕塑以及地面文字都集中體現王氏父子的歷史功績,展現王氏父子廉政為民、勤勉治學的高尚品格。

王氏紀念館向北不遠,有一雙層四角亭,亭的一面「中市口」三個大字赫然醒目。就在這個亭子的南側有一組雕塑,一個呈現的是數鴨蛋的場景;一個呈現的是董糖師傅在案前切董糖坯賣董糖的情景。最讓我關注的是一位女子沖茶的雕塑,採用的是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手法進行場面的還原。茶爐旁一位女子頭戴一朵花飾,身着單衣,腰系圍裙在為客人沖開水,同時還與周圍人打招呼,神情愉悅自然。茶爐煙囪的背面設計一浮雕。按由東向西的視角有水部樓、高郵湖,數艘帆船行駛其中。整塊浮雕渾然天成。它把生活之水同自然之水聯繫起來,把近水與遠水連接起來,成為生活的景致,視野開闊,意境高遠。

同樣反映市井文化的群雕還有一組位於北門大街南側,穿心河的西岸。這些反映市井文化的浮雕和雕塑是舊時高郵生活場景的縮影,貼近生活、貼近大眾,豐富景觀空間、提升景觀品質,具有樸素深厚的文化張力。

一個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是膚淺的,一個缺少文化底蘊的城市是輕薄的。文化是景之韻,城之魂。穿心河之所以受到市民的青睞,遊客的讚譽,正因為她有一種從靜態到動態的美,一種從單一平面到立體空間的美,一種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的美[1]

作者簡介

王三寶,筆名,青青草。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高郵市作家協會秘書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