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詩話(張成彬)
作品欣賞
立冬詩話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確定依據,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秋收冬藏,從立冬開始,時令進入冬天。立冬,曾引發了古代詩人們的無限感慨和詩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佳篇。
「詩仙」李白對季節的變遷總是如此敏感,他的《立冬》詩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之夜,筆墨結凍,也懶得寫詩了,寒爐中溫起一壺美酒,邊取暖邊飲酒驅寒,醉眼矇矓中,竟將月光當作了滿地雪花。細讀之,浪漫之情躍於筆端,尤其是最後兩句,想象奇麗大膽。從詩句,我們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立冬日氣溫要比我們現在低得多,但更使人感到一個雲遊詩人的思鄉之情。
「室小財容膝,牆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這是南宋着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立冬》詩。開頭兩句用誇張的比喻來寫詩人的生活處境:簡陋的屋子小得只能容下膝蓋,牆低矮得只有肩那麼高。「授衣月」在古代指該準備禦寒衣服的九月,意即「立冬之時」。寒冬來臨之季,爐炭得寸積,「布被棉」還得「銖稱」,可見處境之艱難。寸積銖累意為點點滴滴地積累,寸和銖都是古代最小的計量單位。讀到此,心酸之情油然而生。但最後兩句,卻忽然來了個大轉彎,陸游並沒有感到絲毫的苦悶,而是欣然地接受。從這首詩中依然能看出詩人飽經生活苦難後的寬廣胸懷。陸游很愛國,愛國自然體恤民情,深知民間疾苦,此亦可從詩中略知一二。
立冬日正處於秋末,所以黃花落葉之景猶在,故而詩人多有提及。元朝陸文圭《立冬》寫道:「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黃花帶露,紅葉飄飛,村歌互答,閒情高臥,實在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而明人王稚登的《立冬》詩,則意味深重:「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詩人筆下的立冬可見些許禪意。秋去冬來,樹葉落盡,立冬這晚已比昨宵冷多了,客居他鄉的詩人,因冷更盼家的溫暖,卻唯有禪月相伴,觸景生情,望月懷遠,其情切切,讀來頗有感嘆人生的意味。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這是元代文學家、書法家仇遠的《立冬》。仇遠是陶淵明一樣厭倦於官場的黑暗,而寄情于山水的典型中國士大夫文人。這首立冬詩是詩人五十八歲罷官後,遊玩山水中所作。詩人登至山頂盤腿而歇,只見奇峰浩蕩,而初冬的細雨早已打濕了毯子。後兩句指這個冬天來得早,腿上穿的粗布還未添上溫暖的棉絮。「布褐」在古代指粗布褐衣,與襦衣同為貧賤庶人所服者為褐衣。襦衣長至膝,褐衣也差不多。由此可見詩人罷官後的庶民生活是多麼的窘困,讀來不免讓人感到一股初冬的寒意。
立冬時節,品讀這些千姿百態、千愁萬緒的「立冬」詩,感受穿越時光的「立冬」,分明感到有一股寒意從字裡行間向我襲來。
作者簡介
張成彬,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