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童世駿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童世駿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8年

職業;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代表作品;《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

童世駿,1958年9月14日生於上海,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中共華東師範大學委員會書記,兼任《哲學分析》(雙月刊)總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聯副主席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已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十餘種。[1]

目錄

基本信息

童世駿,1958年9月14日生於上海,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中共華東師範大學委員會書記,兼任《哲學分析》(雙月刊)總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聯副主席等職。

個人經歷

1975年春赴位於崇明島的上海躍進農場十八連隊工作,曾任連隊副指導員,1978年春進入華東師大學習,分別於1982年初和1984年底在該校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94年夏在挪威卑爾根大學獲博士學位,1984年年底起在華東師大任教,1991年和1994年分別晉升副教授和教授,曾任哲學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校長助理等職,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任職,擔任上海社科院黨委副書記,後兼任哲學研究所所長。2011年7月起,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共華東師範大學委員會書記。

相關信息

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大學應讓人感受思想的魅力

每個人都可以從互聯網上,從海量的博客、微博中,看到形形色色的意見、觀點,每天也都有大量的話題引發大量的思考。不少作者雖不知名,但其微博也有高明見地,令人讚嘆。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時代最缺的也是思想——真正意義上配得上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民族的思想,不是有感而發、一時興起的表達,而是以紮實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以嚴密的學術論證作為基礎的思想。

學者的意見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它們不僅僅是意見,而是有待論證的假說,或是已經經過推敲和檢驗的論點。前輩學者王元化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就說,我們需要「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要把思想和學術統一起來。

要形成有學術的思想,必須要大量閱讀、做很多思考、下很多苦功夫。但真正的思想又是有吸引力的,能夠給人快樂。讀書人的最大快樂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真正的學問也要讓人在研究的過程中享受這種快樂。大學生要學會分享老師和學者的思想,要能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才會進入學術殿堂。

正因為有這樣一種魅力,有這樣一種學術和思想的結合,21世紀的中國才和100年以前、150年以前的中國不一樣了。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孫中山先生在1923年元旦發表的《中國國民黨宣言》中有一段話,雖然不是在講學術,但對今天我們理解學術頗有啟發:「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這句話可以用於理解今天中國學術界與世界學術界之間的關係。

在國際上非常活躍的非營利性組織TED(Technology技術, Entertainment娛樂, Design設計)有個很有趣的網站,主題為「請教哲學家」。網友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只要與哲學沾邊,就可以在線提問。網站編輯會將問題分類,邀請哲學家詳細解答。這樣的交流就將學術和對日常生活的思考關聯起來,值得學習。

大學老師和學者通過表達出來的思想、展示思想背後的學術力量,使學生不僅能分享講演者的思想,更可以通過感受思想的魅力而進入學術的殿堂,準備從事學術這一崇高的事業,這就是大學的用處。[1]

童世駿書記來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調研指導

校黨委書記童世駿到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進行工作調研。學院黨委書記閆露、院長周永迪等學院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在田家炳教育書院12樓會議室參加了工作調研會。

童書記充分肯定了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近年來取得的成績和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研究型學院的發展思路和規劃。他強調心理學科是華東師範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心理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希望學院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團結全院師生員工,穩步前進,爭取更大的成績。童書記提出學院未來發展規劃要更具體,工作目標要更細化、任務要落到實處。他最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政策體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等寶貴建議。

學術成就

主要研究領域為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已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十餘種,其中包括個人著作Dialectics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2000)、《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2007)和《中西對話中的現代性問題》(2010)等;合作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與趙修義合著,1994)和《哲學概論》(與張天飛等合著,1997)等;學術小冊子《文化軟實力》(2008)、《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反思》(2010)和《理性與夢想》(2014)等;主編著作《跨越邊界的哲學—挪威哲學文集》(與希爾貝克等合編,1999)、《教育哲學簡明讀本》(2001)、《意識形態新論》(2006)、《科學發展的社會工程》(叢書,共10卷,2007)、《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研究》(2009)、《西學在中國—五四運動90周年的思考》(2010)等。出版譯作近10種,其中包括《理性真理與歷史》([美]H. Putnam著,與李光程合譯,1997)、《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20世紀》([挪]Gunnar Skirbekk等著,與郁振華等合譯,2004)《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民主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德]J. Habermas著,2003)等。,《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2009),《科學發展的社會工程》叢書(共10卷,2007))和《意識形態新論》(2006)等。出版譯作近10種,其中包括《在事實與規範之間》(J. Habermas著,2003,2011)、《時代之思》(G. Skirbekk等著,與郁振華等合譯)、《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G. Skirbekk等著,與郁振華、劉進合譯,2004,2012)、《跨越邊界的哲學—挪威哲學文集》(G. Skirbekk等編,與郁振華等合譯,1999),《理性真理與歷史》(H. Putnam著,與李光程合譯,1997)和《當代思維方法》(J. M. Bochenski著,與邵春林、李福安合譯,1987)。

榮譽獎項

曾獲「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3)、「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7)、「曙光傑出人才」(2002)、「上海市教學名師」(2003)、「上海市科技領軍人才」(2006)等稱號,入選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計劃(2007)和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計劃(2014)等。 其科研成果曾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1999)和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2010)等。

相關視頻

黨委書記童世駿教授在2017屆博士研究生畢業典禮儀式上的講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