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人,北宋權閹。因其生性巧媚,善於奉承,深得宋徽宗賞識。童貫是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這亦是少數宋朝宦官專政的時期;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被冊封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廣陽郡王。
{{{名稱}}} | |
---|---|
主君 | 宋徽宗 |
姓名 | 童貫 |
字 | 道夫 |
封爵 | 廣陽郡王 |
出生 | 1054年 |
逝世 | 1126年 |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目錄
生平
出自宦官李憲門下,生性巧媚,「狀魁梧,偉觀視」。在杭州搜刮書畫時,與蔡京勾結。蔡京通過童貫,使其書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得以重返朝政。人稱蔡京為「公相」,稱童貫為「媼相」[1]。童貫後在西北監軍,曾擊破西夏,收復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大觀二年(1108年)五月,童貫成為北宋有史以來第一位宦官節度使。史家李心傳說:「真廟以來,宦者官雖尊,止於遙郡承宣使而已」。但仍無法阻攔徽宗對童貫的賞識,後於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晉升太尉,領樞密院,但因亂權貪污而被時人稱為「六賊」之一[2]。
政和元年(1111年)出使遼國,私下與遼朝南院大臣馬植秘謀收復燕雲十六州。後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聯金抗遼之策。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
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貫遣知熙州劉法出師攻統安城,西夏人伏兵擊之,劉法敗歿,震武軍受圍[3]。
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庚寅,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西夏人,平其三城[4]。
宣和元年(1119年)秋七月甲寅,以童貫為太傅[5]。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丁亥,改譚稹為兩浙制置使,徽宗以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與王淵、韓世忠率兵15萬,鎮壓方臘起義,因功封太師。
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聯金抗遼之策。
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童貫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不久,宋徽宗因童貫收復燕山有功,下詔解除他的兵權而為真三公,加封他為徐、豫兩國公。過了兩月,命他退休,由譚稹代替他。第二年又起用他,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詔封他為廣陽郡王。[6]
同年,完顏宗翰南侵,童貫在太原,派馬擴、辛興宗以訪問為名去試探金人意圖,金人指責宋收留張覺,並派使下戰書,童貫對金使厚禮相待,並說:「這麼大的事,怎不先告訴我呢?」
金使勸童貫馬上割兩河之地向金人謝罪,童貫垂頭喪氣無以應對,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將張孝純譴責他說:「金人背盟,大王應號令天下兵馬全力抵抗,現在棄之而去,是把河東丟給敵人啊。河東一入敵手,河北怎麼辦?」童貫怒斥他說:「我童貫受命為宣撫,不是來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還設將帥有何用?」張孝純拍手嘆道:「童太師一生威望甚高,事到臨頭卻畏縮恐懼,抱頭鼠竄,有何面目再見天子呢?[7]
童貫逃回京城,宋欽宗已即位,下詔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童貫在西部邊境曾招募青少年組成勝捷軍,有近萬人,他把他們作為親軍,守衛他的住所,這時又讓這支軍隊跟着他。徽宗過浮橋出城時,衛士們緊隨他的後面,有往橋上爬的,有抱怨的,有號哭的,生怕被丟下。童貫怕走得慢,命親軍射箭,有一百多人中箭而死,一路哭聲,於是諫官、御史和人們議論紛紛,說童貫的罪惡。起初貶童貫為左衛上將軍,連續降官,謫為昭化軍節度副使,發配到英州、吉陽軍。還沒到地方,又下詔歷數他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澄沿他所走路線,到途中斬掉他,在南雄斬童貫。童貫被殺,他的頭被帶回京城懸首示眾[8]
民間印象
在民間對童貫的印象相當惡劣,曾流傳這樣的歌謠:「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京) ,便是人間好世界。」
《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對童貫有所記載。
視頻
童貫被梁山好漢打敗 在皇上面前竟然這樣狡辯 大概這就是官場!
參考資料
- ↑ 《宋史》:政和元年,進檢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帝曰:「契丹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國,策之善者也。」使還,益展奮,廟謨兵柄皆屬焉。遂請進築夏國橫山,以太尉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俄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三歲,領院事。更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太傅、涇國公。時人稱蔡京為公相,因稱貫為媼相。
- ↑ 《宋史》:童貫,少出李憲之門。性巧媚,自給事宮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順承。徽宗立,置明金局於杭,貫以供奉官主之,始與蔡京游。京進,貫力也。京既相,贊策取青唐,因言貫嘗十使陝右,審五路事宜與諸將之能否為最悉,力薦之。合兵十萬,命王厚專閫寄,而貫用李憲故事監其軍。至湟川,適禁中火,帝下手札,驛止貫毋西兵。貫發視,遽納鞾中。厚問故,貫曰:「上趣成功耳。」師竟出,復四州。擢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內侍寄資轉兩使自茲始。未幾,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累遷武康軍節度使。討溪哥臧征,復積石軍、洮州,加檢校司空。頗恃功驕恣,選置將吏,皆捷取中旨,不復關朝廷,浸咈京意。除開府儀同三司,京曰:「使相豈應授宦官?」不奉詔。
- ↑ 宋史/卷022
- ↑ 宋史/卷022
- ↑ 宋史/卷022
- ↑ 《宋史》:臘雖平,而北伐之役遂起。既而以復燕山功,詔解節鉞為真三公,加封徐、豫兩國。越兩月,命致仕,而代以譚稹。復起,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宣和七年,詔用神宗遺訓,能復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廣陽郡王。
- ↑ 《宋史》:是年,粘罕南侵,貫在太原,遣馬擴、辛興宗往聘以嘗金,金人以納張覺為責,且遣使告興兵,貫厚禮之,謂曰:「如此大事,何不素告我?」使者勸貫速割兩河以謝,貫氣褫不能應,謀遁歸。太原守張孝純誚之曰:「金人渝盟,王當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之而去,是棄河東與敵也。河東入敵手,奈河北乎?」貫怒叱之曰:「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貫,置帥何為?」孝純拊掌嘆曰:「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及臨事乃蓄縮畏懾,奉頭鼠竄,何面目復見天子乎?」
- ↑ 宋史/卷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