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1]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1953年3月19日 美國洛杉磯的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和 美國紐約的NBC國際劇院(NBC International Theatre)同時進行。 主持人分別是鮑勃·霍普(Bob Hope)和康拉德·納格爾(Conrad Nagel )(紐約現場) 。
該屆頒獎典禮在洛杉磯和紐約兩個地點同時進行,是第一次通過電視轉播頒獎典禮。開創了此後歷屆電視轉播的先河。此次典禮的召開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更加加深了世界各國電影創作者之間彼此的交流與溝通,推動世界電影事業的不斷發展。
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獲獎和提名名單
獎項設置 | 獲獎作品、人物 | 提名作品、人物 |
---|---|---|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 《戲王之王/大馬戲團》《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 《正午》《High Noon》、《劫後英雄傳》《Ivanhoe》、《青樓情孽/紅磨坊》《Moulin Rouge》、《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The Quiet Man》 |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賈利·古柏 / Gary Cooper 《High Noon》 | 賈利·古柏沒有出席頒獎典禮,由約翰·韋恩(John Wayne)代替他領獎。、馬龍·白蘭度《薩巴達傳》/ Marlon Brando 《Viva Zapata!》、柯克·道格拉斯《玉女奇遇/玉女奇男》/ Kirk Douglas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喬斯·費雷《青樓情孽/紅磨坊》/ Jose Ferrer 《Moulin Rouge》、亞歷克·吉尼斯《拉凡德山的暴徒》/ Alec Guinness 《The Lavender Hill Mob》 |
最佳女主角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雪莉·布思《蘭閨春怨》/ Shirley Booth 《Come Back, Little Sheba》 | 瓊·克勞馥《驚懼驟起》/ Joan Crawford 《Sudden Fear》、貝蒂·戴維絲《昨日星塵》/ Bette Davis 《The Star》、朱麗·哈里斯《婚禮的參加者/花燭之夜》/ Julie Harris 《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蘇姍·海華德《情淚心聲》/ Susan Hayward 《With a Song in My Heart》 |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安東尼·奎恩《薩巴達傳》/ Anthony Quinn 《Viva Zapata!》 安東尼·奎恩沒有出席頒獎典禮,他的妻子凱瑟琳·德米勒(Katherine DeMille)替他領獎。 | 理查德·伯頓《斷腸花》/ Richard Burton 《My Cousin Rachel》、阿瑟·亨尼卡特《峰火彌天》/ Arthur Hunnicutt 《The Big Sky》、維克托·麥克拉格倫《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 Victor McLaglen 《The Quiet Man》、傑克·帕蘭斯《驚懼驟起》/ Jack Palance 《Sudden Fear》 |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格洛麗婭·格雷厄姆《玉女奇遇/玉女奇男》/ Gloria Grahame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 瓊·哈根《雨中曲》/ Jean Hagen 《Singin' in the Rain》、科萊特·馬爾尚《青樓情孽/紅磨坊》/ Colette Marchand 《Moulin Rouge》、特麗·摩爾《蘭閨春怨》/ Terry Moore 《Come Back, Little Sheba》、塞爾馬·里特《情淚心聲》/ Thelma Ritter 《With a Song in My Heart》 |
最佳導演Best Director | 約翰·福特《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 John Ford 《The Quiet Man》 | 約瑟夫·曼凱維奇《五指間諜網》/ Joseph L. Mankiewicz 《Five Fingers》、塞西爾·戴米爾《戲王之王/大馬戲團》/ Cecil B. DeMille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弗雷德·齊納曼《正午》/ Fred Zinnemann 《High Noon》、約翰·休斯頓《青樓情孽/紅磨坊》/ John Huston 《Moulin Rouge》 |
最佳劇本Best Writing, Screenplay | 《玉女奇遇/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 《五指間諜網》《Five Fingers》、《正午》《High Noon》、《白衣男子》《The Man in the White Suit》、《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The Quiet Man》 |
最佳電影故事Best Writing, Motion Picture Story | 《戲王之王/大馬戲團》《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 《我的兒子喬尼》《My Son John》、《狹窄邊緣》《The Narrow Margin》、《聖路易斯的驕傲》《The Pride of St. Louis》、《狙擊手》《The Sniper》 |
最佳故事和劇本Best Writing, Story and Screenplay | 《拉凡德山的暴徒》《The Lavender Hill Mob》 | 《原子城》《The Atomic City》、《一飛沖天》《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帕特和麥克/不是冤家不聚頭》《Pat and Mike》、《薩巴達傳》《Viva Zapata!》 |
最佳攝影 (彩色)Best Cinematography, Color | 《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The Quiet Man》 |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安徒生傳》《Hans Christian Andersen》、《劫後英雄傳》《Ivanhoe》、《出水芙蓉》《Million Dollar Mermaid》、《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
最佳攝影 (黑白片) Best Cinematography, Black-and-White | 《玉女奇遇/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 《峰火彌天》《The Big Sky》、《斷腸花》《My Cousin Rachel》、《納瓦伙族印第安人》《Navajo》、《驚懼驟起》《Sudden Fear》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彩色)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Color | 《青樓情孽/紅磨坊》《Moulin Rouge》 |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安徒生傳》《Hans Christian Andersen》、《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The Quiet Man》、《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黑白片)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Black-and-White | 《玉女奇遇/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 《嘉麗妹妹》《Carrie》、《斷腸花》《My Cousin Rachel》、《羅生門》 《羅生門/Rashomon》、《薩巴達傳》《Viva Zapata!》 |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Best Costume Design, Black-and-White | 《玉女奇遇/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 《諜網妖姬》 《Affair in Trinidad》、《嘉麗妹妹》《Carrie》、《斷腸花》《My Cousin Rachel》、《驚懼驟起》《Sudden Fear》 |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Best Costume Design, Color | 《青樓情孽/紅磨坊》《Moulin Rouge》 | 《戲王之王/大馬戲團》《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安徒生傳》《Hans Christian Andersen》、《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情淚心聲》《With a Song in My Heart》 |
最佳錄音Best Sound, Recording | 《一飛沖天》《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 | 《青樓情孽/紅磨坊》《Moulin Rouge》《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安徒生傳》《Hans Christian Andersen》、《協助者》《The Promoter》、《蓬門今始為君開/平靜的人》《The Quiet Man》、《情淚心聲》《With a Song in My Heart》 |
最佳電影剪輯Best Film Editing | 《正午》《High Noon》 | 《青樓情孽/紅磨坊》《Moulin Rouge》《蘭閨春怨》《Come Back, Little Sheba》、《王牌飛行員》《Flat Top》、《戲王之王/大馬戲團》《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青樓情孽/紅磨坊》《Moulin Rouge》 |
最佳特技效果Best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 《怒海雄風》 《Plymouth Adventure》 | |
最佳原創歌曲Best Music, Original Song | "High Noon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正午》/ "High Noon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 from 《High Noon》 | "Am I in Love"《脂粉雙槍俠之子》/ "Am I in Love" from 《Son of Paleface、"Because You're Mine"《金縷情歌》/ "Because You're Mine" from 《Because You're Mine》、"Thumbelina"《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安徒生傳》/ "Thumbelina" from 《Hans Christian Andersen》、"Zing a Little Zong"《就是為你》/ "Zing a Little Zong" from 《Just for You》 |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Best Music, Scoring of a Musical Picture | 《情淚心聲》《With a Song in My Heart》 |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安徒生傳》《Hans Christian Andersen》、《粉黛傾城》《The Jazz Singer》、《傳播媒介》《The Medium》、《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Best Music, Scoring of a Dramatic or Comedy Picture | 《正午》《High Noon》 | 《劫後英雄傳》《Ivanhoe》、《天使顯靈》《Miracle of Fatima》、《小偷》《The Thief》、《薩巴達傳》《Viva Zapata!》 |
最佳短片(二本)Best Short Subject, Two-reel | 《水鳥》《Water Birds》 | 《時光之橋》《Bridge of Time》、《魔鬼帶走我們》《Devil Take Us》、《她突然離去了》《Thar She Blows!》 |
最佳短片(一本)Best Short Subject, One-reel | 《窗口的光線:維米爾的繪畫藝術》《Light in the Window: The Art of Vermeer》 | 《馬鞍上的運動員》《Athletes of the Saddle》、《沙漠殺手》《Desert Killer》、《鄰居們》《Neighbours》、《皇家蘇格蘭》《Royal Scotland》 |
最佳動畫短片Best Short Subject, Cartoons | 《約翰老鼠》《Johann Mouse》 | 《小約翰尼噴射器》《Little Johnny Jet》、《麥德蘭》《Madeline》、《粉紅色和藍色布魯斯》《Pink and Blue Blues》、《交通羅曼史》《Romance of Transportation》 |
最佳紀錄短片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s | 《鄰居們》《Neighbours》 | 《魔鬼帶走我們》《Devil Take Us》、《花園裡的蜘蛛》《The Garden Spider/Epeira Diadema》、《活人》《Man Alive!》 |
最佳紀錄長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s | 《海底迷城》《The Sea around Us》 | 《騙子》《The Hoaxters》、《納瓦伙族印第安人》《Navajo》 |
其他獎項
榮譽獎
授予設計米契爾攝影機的喬治.艾爾弗里德.米契爾
授予長期以來對電影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製片家約瑟夫.申克
授予喜劇大師和優秀公民哈羅德.羅埃德
授予給全世界以歡笑,對電影業辛勤服務,對美國忠誠的
演員鮑勃.霍普
授予1952年美國公映的最佳外國語影片《被禁止的遊戲》(法國)
1952年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
西席.地密爾
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金像獎座)
授予採用伊斯曼彩色底片和伊斯曼彩色印片的伊斯曼.柯達公司
授予採用恩斯戈彩色底片和恩斯戈彩色印片的通用安尼林電影公司恩斯戈公司
二等獎(獎章)
授予改進白熾光下進行采色電影攝影方法的特藝彩電影公司
三等獎(獎狀)
授予米高梅製片廠放映與技術工程等部門
授予照相研究所等
最佳男主角
賈利·古柏(Gary Cooper,1901年5月7日-1961年5月13日) 加里·庫珀(1901年5月7日-1961年5月13日),美國演藝界一顆耀眼的明星。1901年5月7日,古柏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海倫娜市,原名弗蘭克·詹姆斯·庫珀。父母都是英國移民,父親曾經營牧場,還擔任過蒙大拿州高級法院的法官。
簡介
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的古柏經常在父親的牧場參加勞動,過着"馬背上的生活"。艱苦而充滿活力的牧場生活不僅鍛煉了他的體魄,而且對他以後的演藝生涯也大有裨益。
古柏涉足演藝界,可以說是一個接一個的巧合使然。後來,碰到科林斯則使他得遇"伯樂"。
初涉演藝
1926年,庫珀幸運地結識了演員經紀人南·科林斯女士。她慧眼識珠,對庫珀的形象和天賦極為賞識,為古柏製作了許多能夠突出表現其本人特點和優勢的樣片,大力推給製片廠商,以供參考。同時,科林斯對古柏懷有慈母般的感情,甚至以自己家鄉小鎮的名字為其改名,建議他叫"賈利·古柏"。因為在當時,演藝界已經有兩個演員名字也叫"弗蘭克·古柏"。就這樣,弗蘭克·古柏變成了賈利·古柏,令古柏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成了帶給他輝煌、伴隨他一生的名字。正是由於科林斯的鼎力相助,使初出茅廬的古柏在好萊塢的茫茫人海中得以站住腳跟,而且在一些導演心目中"掛了號",以致後來出演了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荒塞驚鴻》。
成名
雖然說許多偶然為庫珀步入影壇創造了機遇,但是有聲電影對於無聲電影的必然替代,則為古柏提供了更大限度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作為跨越無聲、有聲兩個電影時代的演員,古柏在無聲片時代就已經拍攝了《宅》、《狼之歌》等十幾部影片。但由於時代所限,他始終無法全面、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到1928年中期,有聲電影逐漸發展完善起來,這為古柏帶來了好運氣。他自己主演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是《牧地情花》,由於在影片中他吐字清晰、嗓音渾厚,因而深受觀眾喜愛。這部影片也成為他專演那些見義勇為的牛仔形象的開端。古柏獨特的英俊形象配上優雅的紳士風度,開始深深地印入觀眾的腦海里:他身材高大,雙臂修長,頗具騎士風範,而且微笑時嘴角就會露出小酒渦,再加上那雙總是泛着溫柔之光的藍色眼睛,更讓人過目不忘
主演片型
20世紀30年代,庫珀主演了一批描寫下層社會的普通人(士兵、牛仔、工人)與被凌辱的女性(夜總會歌女、舞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片。在這些影片中,他扮演的角色總是以自己真摯的情懷去感化那些經歷坎坷的女子,給她們以極大的精神慰藉。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有《摩洛哥》、《十字街頭》、《牛郎得意緣》、《風塵奇女》、《戰地情天》等。尤其是1930年,古柏與女影星瑪琳·黛德麗聯袂主演的影片《摩洛哥》大獲成功,使其聲名更振,他的演藝生涯也由此一發而不可收。到30年代中期,古柏已成為好萊塢最負盛名的演員之一。除了繼續拍愛情片之外,他還逐漸拓寬戲路,拍攝了大量其他題材的影片,如童話片《愛麗絲漫遊仙境記》、喜劇片《活財神》、《欲望》、《第八夫人》、《牛郎織女》,戰爭片《戰地英魂》、《日月同光》、《孤軍血戰記》,傳記片《馬可·波羅》,西部片《亂世英傑》、《草莽英雄》,晚年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黃昏之戀》等。
頂峰時期
1936--1946年這10年,可謂加里·庫珀的頂峰時期。他馳騁影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1936年,由哥倫比亞公司投拍、費蘭克·卡普拉執導的《富貴浮雲》風靡美國,影片中賈利·古柏扮演一位繼承了巨額遺產仍保持質樸本色的鄉村樂師。他扮演的人物不僅具有以往的表演特色,更賦予角色新的內涵:胸懷某種堅定的信念,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古柏因此第一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儘管沒有獲獎,但影片對美國電影及古柏本人今後的表演風格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進入40年代後,庫珀的表演藝術日趨成熟,風格也更加鮮明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霍華德·霍克斯導演、華納兄弟公司拍攝的電影《約克軍士》。在該片中,古柏扮演了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家喻戶曉、素有"神槍手"之稱的戰鬥英雄,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一戰中的老兵們認為他詮釋的角色就仿佛是當年的英雄再現,他被授予"榮譽公民勳章",並因此登上了奧斯卡影帝的寶座。1942年2月,在好萊塢頒獎典禮上,他謙虛地致詞說:"從影16年,我一直夢想着有今天,不過真正應該獲獎的是阿爾文·約克軍士"。說完,他就匆匆下台,竟把金像忘在台上,一時傳為笑談。古柏還因該片獲得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男演員獎、美國全國電影評議會最佳男演員獎、1998年入選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榮譽
奧斯卡提名
1942年,導演山姆·伍德拍攝影片《美國人的驕傲》,邀請古柏飾演一位棒球明星。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是:正當這位棒球明星贏得了"擊球王"的美譽而前程似錦之時,不幸患上了一種罕見的麻痹症,不得不揮淚告別球場。影片結尾,他在揚基體育場舉行告別比賽,球技發揮得淋漓盡致。比賽完畢,他摘下球帽,揮手向觀眾致意,然後黯然神傷地獨自從陰暗的小門離去,直到走出很遠,仍聽見崇拜者的掌聲和喝彩聲經久不息。這一幕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為成功的經典場面之一,而這一角色也被公認為古柏最成功的銀幕形象之一。因此他第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1943年,山姆·伍德又拍攝了根據著名作家海明威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地鐘聲》,這部影片的成功,使古柏第四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1957年,古柏與導演威廉·惠勒最後一次合作影片《親切的勸告》,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演員獎。
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約克軍曹》41歲
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正午》52歲
去世
1960年,庫珀身患癌症。1961年5月18日,60歲生日後的第六天,也就是在古柏拍完他一生中最後一部影片《第六年的疑案》後不久,便英雄般地離開了人世。在他去世的當天,戛納電影節組委會立即增設了"加里·庫珀"獎,以追悼並紀念這位好萊塢巨星。
是一位美國知名演員,曾經獲得5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總共奪得2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約克軍曹》與《日正當中》)與1次金球奬最佳男主角,他也在1961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被他的同事暱稱為「Coop」。
在1999年時,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1名。除了《日正當中》的角色以外,古柏主演的《約克軍曹》、《洋基之光》中的盧·賈里格與威爾·肯,皆列入2003年的AFI百年百大英雄與惡魔的名單中。
最佳女主角
雪莉·布思(英語:Shirley Booth,1898年8月30日-1992年10月16日), 美國女演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Shirley Booth,原名Thelma Booth Ford,(出生於 1898 年8月 30日, 美國 紐約,於1992年10月16日去世,北查塔姆,馬薩諸塞州),在戲劇和喜劇角色中同樣靈巧,誰獲得了三項托尼獎]],兩項 艾美獎和一項 奧斯卡獎。
作為一名12歲的業餘女演員,Booth在「貓與金絲雀」(1923年)的地區戲劇製作中首次亮相,並於兩年後在地獄之鐘(1925年)首次亮相 百老匯,這部作品還以年輕的漢弗萊·鮑嘉為特色。她在百老彙和股票公司擔任小角色,然後在「 三人騎馬」(1935年)中首次獲得百老匯成功。Booth逐漸成為百老匯最優秀女演員之一,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出現在40多場劇中,包括Excursion(1937),The Philadelphia Story(1939),My Sister Eileen(1940),明天世界(1943年)和好萊塢P]]inafore(1945年)。1949年,她獲得了她的第一個Tony 再見 托尼獎,1949年獲得了她的第一個托尼獎,第二個托尼獎獲得了她的標誌性角色,即威廉英格的回歸中的邋Woman家庭主婦蘿拉,小謝巴。她接下來在布魯克林的A Tree Grows音樂版(1951年)中獲得了高度讚揚的表演,並在兩個賽季之後為杜鵑時代(1953年)贏得了她的最終托尼獎。
布斯的電影生涯僅限於1952年至1958年間製作的五部電影; 其中兩個是值得注意的。對於她的銀幕處女作,她重提蘿拉在屏幕上的角色適應的回來,小巴(1952年),並榮獲最佳女主角獎的奧斯卡獎。她的另一個令人難忘的屏幕表現就像多莉·列維在電影版Thornton Wilder的舞台劇中一樣Matchmaker(1958),音樂劇Hello,Dolly!是基於。雖然這部電影和Booth的表演很受歡迎,但這是她在大銀幕上的最後一次亮相。
在20世紀60年代,Booth在電視情景喜劇中描繪了霸氣但可愛的女傭Hazel Burke,從而實現了她的聲譽。 黑茲爾(1961-66)。批評者抱怨說,她的技能的女演員在如此卑微的車輛中沒有任何生意,但這個角色成功地使Booth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並贏得了她的兩個艾美獎。在取消這一系列劇後,她出演了阿曼達·溫菲爾德(Amanda Wingfield),負責電視製作田納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1966)。她出演了另一部短片情景喜劇(A Touch of Grace,1973),並在她退休前的最後一場表演中,為動畫電視特別節目「沒有聖誕老人的一年」(1974年)中的聖誕老人夫人提供了聲音[2]。
得獎紀錄
入圍紀錄
- 1955 第8屆英國金像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 1954 第7屆英國金像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蘭閨春怨[3]》
外部連結
最佳影片
《戲王之王》[4]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又名:《大馬戲團》。故事描述一個在財政上出現問題的馬戲團,為了讓團員繼續作一整季的表演,簽下了有著名空中飛人聖巴斯蒂安加盟的演出。這使一心想成名的女演員哈莉大為不滿。蒂安因一次危險動作發生意外,跌斷手而斷送了前途。同時一名十年前失手殺妻的醫生以小丑身份在馬戲團里表演,後因必須及時搶救布萊特,被警察發現。哈莉因此被感動,對布萊特重燃愛火,並負起整頓馬戲團表演的工作……
劇情簡介
雜技場的圓穹頂下,五光十色的聚光燈照出一位體態經盈的女郎她在空中盪鞦韆,一邊做着驚險的動作,一邊唱起"戲中之王",那麼舒展、優美,全場響起喝采的掌聲。這位女郎名叫波莉,是林格兄弟馬戲團的台拄,原系歌手,後來成為特技明星。劇團經理布賴特暗中愛上了她。布賴特對待工作十分嚴格,為了招徠觀眾,他設計編排了許多精彩的雜技表演節目,融驚險與歌舞於一體,例如彈跳表演就伴以"跳吧,傑克"一歌。他還讓男演員瑟巴斯蒂安跟波莉一起表演空中飛人,哪料兩人日久產生了感情。這在一些演員們中間引起了不和,扮演丑角的伯頓斯從此不再卸妝;一位名叫安姬爾的女演員更是爭風吃醋,原來她曾是瑟巴斯蒂安的倩人,現在波莉跟他形影不離,滿肚子不高興。後來又有一位女伶加入了這場多角戀愛。影片在妙趣橫生地描寫馬戲團成員的錯綜複雜關係的同時,穿插了大量壯觀的馬戲雜技節目,而規模最大的一歡"演出"卻是馬戲團全班人馬乘坐的專車跟一列火車相撞而覆沒。
影片評價
史詩片大王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的這部影片, 獲得第2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電影故事兩項大獎。面對電視界的蓬勃發展,飽受威脅的電影界選擇了一部足以壓倒電視氣勢的超級豪華大製作,同時也有照顧老前輩情緒的成分,因而忽視了《正午》等真正經典的作品。本片經常躋身"最不該獲得奧斯卡"的名單。火車出軌的片斷在當時令人大開眼界。
影片精彩片段
卓別林在影片中的精彩演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