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戲班
《糊塗戲班》是英國作家邁克爾·弗雷恩的三幕鬧劇作品,也是一台標準的結構式喜劇。自1982年初次在英國推出之後,聲名大噪,之後被翻譯成中文、芬蘭語、日語、西班牙語等等版本。[1] 講述的是一個糊塗劇團排演《無中生有》的故事:第一幕時劇團在為巡迴演出前作最後的彩排,場面一片混亂;第二幕是演出的後台,演員大鬧意見,台後意外不斷發生,造成演出無法正常進行;在最後一幕,演出中亂子層出不窮,眼見演出瞬即崩潰,演員紛紛試圖挽救演出。[2]
《糊塗戲班》榮獲托尼獎最佳劇本、奧利弗獎最佳喜劇,是倫敦西區及紐約百老匯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近期還被英國人評為 「最受歡迎的三幕劇」。[3]
目錄
故事梗概
三流劇團+四流演員+五流導演+六流舞美+七流排練+八流員工+九流劇本=糊塗戲班排演的《一絲不掛》。
從第一分鐘開始的舞台事故到最後一秒的荒唐結尾,無一不充斥着歡樂。
這不是現實生活,但這是能讓你從頭笑到尾的一部偉大鬧劇。
這就是《糊塗戲班》給您帶來的《一絲不掛》。
都已經《一絲不掛》了,還不趕緊來劇場爆笑120分鐘?
請注意:這是一部西區復排了6次的鬧劇,不走進劇場就只有後悔了![4]
創作背景
在給《衛報》和《觀察家報》供職時期,弗雷恩被安排每周寫三次專欄,這意味着要找無窮無盡的資料。於是他開始在冗雜的工作中尋找一些消遣。以詼諧的文筆和諷刺的內核見長的他,就在這時開啟了自己的小說和戲劇生涯。1970年的某個夜晚,由他編劇的鬧劇《我們倆》上演,他在側幕看完了整台演出。看着演員們在後台的不同門間奔跑,弗雷恩突然意識到,後面的一切都比前面有趣得多。
總有一天,我要寫一部從幕後到台前的鬧劇。
這就是關於《糊塗戲班》的初始想法。在1982年首輪演出版本里,7扇門,1扇窗,10趟來回上下樓,17次走錯房間,73句念錯的台詞,46個動作失誤,22次雙關語……帶來了百萬笑聲。
但《糊塗戲班》也曾遭遇過創作瓶頸。從編劇產生這個想法到推進之間,過去了整整7年。這7年間是在醞釀還是被擱置,他也沒有給過明確的答案。1977年,他為一場慈善演出編寫了一段15分鐘版本。接下來就發生了一段打工人對話—— 多寫點!
多寫點!
我很忙!
我很忙!
那好吧!那好吧!
想寫多久寫多久!
製作人邁克·柯德龍(Michael Codron)的客氣話,編劇卻當真了。然而他沒想到,製作人口頭上放寬時限,實際上每周都給他打電話催進度。
我們現在看到的《糊塗戲班》,第一幕時劇團在為首演前作最後的彩排,場面一片混亂;第二幕是演出的後台,演員大鬧不和,台後意外不斷發生,造成演出無法正常進行;在最後一幕,演出中亂子層出不窮,眼見演出瞬即崩潰,演員紛紛試圖挽救演出。而在弗雷恩最初寫作時,第二幕和第三幕的順序是對換的。寫着寫着,他發現寫這部劇非常困難,因為它太複雜了。看似鬧劇,實際鬧中有序。混亂背後,其實是極其嚴謹的邏輯。當他把初稿拿給導演邁克·布萊克摩爾(Michael Blakemore)看時(編劇、製作人和導演都叫邁克,叫《邁克戲班》也不為過),導演表示:你這本子,沒人看得懂啊。
導演堅持,要編劇去他所在的避暑別墅里重新起草劇本。
「我們上午工作,下午就去衝浪。」
完稿之後, 弗雷恩對《糊塗戲班》還是充滿了疑慮。1982年初排練時,他在現場發現,儘管導演在排練室裡面帶微笑,但一離開排練室,臉上的笑容就會漸漸消失。更糟糕的是,他覺得演員們都很出色,但是直到最後一幕,電話不小心從桌子上掉下來,他才笑了出來。一場鬧劇,他只笑了一次。
他想到了戲劇界一句有名的調侃:
「死亡很難,鬧劇更難。」
當弗雷恩修改這本環環相扣的劇本時,每改一個動作就意味着他要同時再改兩個動作,最後扮演蓋瑞的演員坐不住了,站出來代表所有卡司發表了不滿:「我們實在沒辦法準備好應付任何更多的變動了。」聽完這話,弗雷恩喜出望外—— 太好了!這就是蓋瑞這個角色說的出來的話!
因此,他重新揣度角色的人設,不停地對劇本進行修改,即使在《糊塗戲班》席捲全球,被翻譯成中文、芬蘭語、日語、西班牙語還有更多譯本時,他的修改工作也並沒有終止。[5]
劇照攝影:尹雪峰 |
媒體評論
獲獎情況
- 1982年倫敦標準晚報獎最佳喜劇獎
- 1982年英國戲劇奧利弗獎最佳喜劇獎
- 1984年托尼獎最佳戲劇獎提名
- 2012年英國戲劇奧利弗獎最佳復排戲劇
- 邁克爾·弗雷恩蜚聲全球的經典三幕鬧劇
- 倫敦西區及紐約百老匯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
視頻
參考文獻
- ↑ 爆笑上演!上海多部喜劇來襲,讓你一次笑個夠!騰訊企鵝號 城市旅遊優惠平台
- ↑ 糊塗戲班豆瓣同城
- ↑ 《糊塗戲班》編劇:偉大如他,也曾被連環催稿 搜狐網
- ↑ 英國經典鬧劇《糊塗戲班》萬社網
- ↑ 《糊塗戲班》編劇:偉大如他,也曾被連環催稿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