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mellitus ketoacidosis)是高血糖危象之一,也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之一,由於胰島素不足或作用明顯減弱和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謝嚴重紊亂綜合徵,以至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臨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表現。本病是常見病、多發病。

目錄

基本信息

西醫學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英文名稱:diabetic ketoacidosis,DKA

所屬科室:內科

主要病因:酮體過多

多發群體:糖尿病患者

病因

誘發DKA的主要原因主要為感染、飲食或治療不當及各種應激因素。未經治療、病情進展急劇的1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DKA可作為首發症就診。

1.急性感染 是DKA的重要誘因,包括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及皮膚感染常見,且以冬春季發病率較高。急性感染又可是DKA的合併症,與DKA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更增加診治的複雜性。

2.治療不當 如中斷藥物(尤其是胰島素)治療、藥量不足及抗藥性產生等。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人停用或減少胰島素治療劑量,常可引起DKA。2型糖尿病病人長期大量服用苯乙雙胍,尤其肝、腎功能不佳時易誘發DKA;也有報道大劑量噻嗪類利尿劑誘發者。近年來,有些患者輕信並無確切療效的治療手段或「藥物」,放棄了科學的公認的正規治療方案,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停用了胰島素,更易誘發DKA。

3.飲食失控和(或)胃腸道疾病 如飲食過量、過甜(含糖過多)或不足,酗酒,或嘔吐、腹瀉等,均可加重代謝紊亂而誘發DKA。

4.其他應激 諸如嚴重外傷、麻醉、手術、妊娠、分娩、精神刺激以及心肌梗死或腦血管意外等情況。由於應激造成的升糖激素水平的升高,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的增加,加之飲食失調,均易誘發酮症酸中毒。

臨床表現

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3種情況。輕度實際上是指單純酮症,並無酸中毒;有輕、中度酸中毒者可列為中度;重度則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雖無昏迷但二氧化碳結合力低於10mmol/L,後者很容易進入昏迷狀態。臨床上,較重的DKA可有以下臨床表現:

症狀和體徵:

1.糖尿病症狀加重和胃腸道症狀 DKA代償期,病人表現為原有糖尿病症狀如多尿、口渴等症狀加重,明顯乏力,體重減輕;隨DKA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乃至不能進食進水。少數病人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兒可有廣泛性急性腹痛,伴腹肌緊張及腸鳴音減弱而易誤診為急腹症。原因未明,有認為可能與脫水、低血鉀所致胃腸道擴張或麻痹性腸梗阻等有關。應注意或由少見的誘發DKA的急性原發性腹內疾病引起。如非後者,糾正代謝紊亂腹痛即可緩解。

2.酸中毒大呼吸和酮臭味 又稱Kussmaul呼吸,表現為呼吸頻率增快,呼吸深大,由酸中毒所致,當血pH<7.2時可能出現,以利排酸;當血pH<7.0時則可發生呼吸中樞受抑制而呼吸麻痹。重度DKA,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類似爛蘋果味的酮臭味。

3.脫水和(或)休克 中、重度DKA病人常有脫水症狀和體徵。高血糖導致大量滲透性利尿,酸中毒時大量排出細胞外液中的Na,使脫水呈進水性加重。當脫水量達體重的5%時,患者可有脫水征,如皮膚乾燥,缺少彈性,眼球及兩頰下陷,眼壓低,舌干而紅。如脫水量超過體重的15%時,則可有循環衰竭,症狀包括心率加快、脈搏細弱、血壓及體溫下降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4.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的臨床表現個體差異較大。早期表現為精神不振,頭暈頭痛,繼而煩躁不安或嗜睡,逐漸進入昏睡,各種反射由遲鈍甚而消失,終至進入昏迷。意識障礙的原因尚未闡明。嚴重脫水、血漿滲透壓增高,腦細胞脫水及缺氧等對腦組織功能均產生不良影響;有認為血中酮體尤其是乙酰乙酸濃度過高,可能與昏迷的產生關係密切,而β-羥丁酸堆積過多為導致酸中毒的重要因素,丙酮則大部分從呼吸排出且其毒性較小。

5.誘發疾病的表現 各種誘發病均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現,應予注意識別,避免與DKA相互混淆或相互掩蓋而延誤診治。

診斷

治療

1.治療原則

(1)首先要堅持「防優先於治」的原則:加強有關酮症酸中毒的教育工作,增強糖尿病患者、家屬以及一般人群對酮症酸中毒的認識,以利於及早發現和治療本病。

(2)嚴格控制好糖尿病,堅持良好而持久的治療達標為本:及時防治感染等誘因,以預防酮症酸中毒的發生與發展。

(3)按酸中毒程度不同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對於輕度的酮症酸中毒患者應鼓勵進食進水,用足胰島素,以利血糖的下降和酮體的消除;中度或重度酮症酸中毒應用小劑量胰島素療法,必要時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4)注意除去誘因,貫穿治療的始終:不僅有利於DKA的治療及緩解,且可防治酮症酸中毒復發。

(5)堅持守護治療,嚴密觀察:列表記錄血及尿化驗結果,出入液量,葡萄糖、鉀及胰島素使用量,每天至少小結2次,以指導治療。

2.治療措施

(1)一般措施:包括:①抽取血標本,送檢診治DKA所需各項化驗,如血糖、血酮、血pH及CO2CP、BUN和(或)Cr、Na、K、Cl-等。必要時血氣分析或血漿滲透壓檢查。並留置針頭即刻連接輸液裝置。②採集尿標本,記尿量,並送檢尿糖、尿酮、尿常規。昏迷病人導尿後留置導尿管,記錄每小時和24h尿量,並可按需取尿監測治療中尿糖及尿酮的變化。③昏迷患者,或有嘔吐、腹脹、胃瀦留、胃擴張者,應插入胃管,持續胃腸減壓或每2小時吸引1次,記錄胃液量,注意胃液顏色等變化。④按一級護理,密切觀察T,P,R,BP四大生命指標的變化;精確記錄出入水量和每小時尿量;保持呼吸道通暢,如血PO2<80mmHg者給予吸氧。根據所得監測資料,及時採取相應有效治療措施。

(2)小劑量胰島素治療:DKA發生的主要因素是胰島素缺乏,因此治療關鍵首要的是迅速補充胰島素,來糾正此時的急性代謝紊亂所致高酮血症和酸中毒。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推薦臨床應用小劑量胰島素治療。

①理論依據:研究認為:

A.正常人每天分泌胰島素總量約為55U,空腹血漿胰島素水平約5~20μU/ml,餐後峰值約為60~100μU/ml。對胰全切的病人每天僅需補充胰島素40~50U,就能維持糖代謝正常。

B.血漿胰島素濃度達10μU/ml時能抑制肝糖分解,達20μU/ml時能抑制糖異生,達30μU/ml能抑制脂肪分解,達50~60μU/ml時可促肌肉、脂肪組織攝取葡萄糖,達100~200μU/ml時可促K進入細胞內。總之,血漿胰島素濃度維持在20~200μU/ml時即能產生最大的降糖作用,而每小時輸入胰島素2~10U就達此有效濃度。

C.靜脈注射胰島素在體內的半壽期很短,僅3~5min,1次靜脈注射後血漿胰島素濃度,於25min後即下降到起始高峰的1%以下。因此,除少數伴有抗胰島素現象的DKA病人外,一般不需用大劑量胰島素治療DKA。

②方法:

A.經靜脈、肌內或皮下給予胰島素,成人按每小時0.1U/kg標準體重[兒童0.25U/(kg·h)],即4~6U/h,一般不超過10U/h。使血糖以4.2~5.6mmol/h(75~100mg/h)的速度下降,並消除酮體。若血糖下降速度小於滴注前水平30%,則表明可能伴有抗胰島素因素,此時可將胰島素用量加倍。一般認為靜脈滴注<2U/h效果欠佳,4U/h為足夠量,6U/h(相當於成人每小時6U/h)效果可靠。

B.首次衝擊量,一般病例可不給。重度DKA或血糖過高(>600mg/dl)、或血壓偏低者宜用胰島素(RI)20U靜脈注射。如採用胰島素皮下給藥法時(較重病人末梢循環不良,皮下給藥效果不佳)可用首次衝擊量靜注。

C.當血糖下降13.9mmol/L(250mg/dl)時,改輸5%葡萄糖(或糖鹽水)以防低血糖(因低血糖不利於酮體的消除),可按胰島素(U)∶葡萄糖(g)=1∶4~1∶6給藥[例如5%葡萄糖500ml中加入胰島素(RI)4~6U維持靜脈滴注]。也可按胰島素(U)∶葡萄糖(g)=1∶2~1∶4給藥(5%葡萄糖500ml RI6~12U)。如病人的血糖水平已降至13.9mmol/L以下,無需再額外增加RI量。按此濃度持續點滴使病人血糖維持在10mmol/L左右,一直到尿酮體轉陰,尿糖( )時可以過渡到平日治療,改為皮下注射,但應在停靜脈滴注胰島素前1h,皮下注射1次RI,一般注射為8U以防血糖回跳。否則由於靜脈輸入的胰島素代謝清除率高,作用難以持久,如果引起酮症酸中毒的誘因尚未完全消除,可能導致酮症酸中毒的反覆發生。

此外,臨床已有用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入胰島素的方法治療DKA,取得良好的效果。

③優點: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滴注的優點公認有:

A.方法簡便易行,實施時不必等待血糖結果和省去了按血糖計算胰島素用量的麻煩。

B.安全有效,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又避免發生低血糖(1%)、低血鉀(3.8%)、以及因血糖和血漿滲透壓下降過快而繼發腦水腫等嚴重副反應,明顯降低死亡率。多數患者血糖下降穩定(每小時降低75~100mg/dl),歷經4~6h血糖下降至11.1~16.7mmol/L(200~300mg/dl)水平時,所需胰島素總量為50~60U,DK

併發症

酮症酸中毒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1.腦水腫 有報道DKA治療過程中可發生症狀性甚至致命性腦水腫,多見於青少年,成人中有症狀的腦水腫少見。但有臨床研究報告在DKA治療的第一個24h內,腦電圖和CT常顯示有亞臨床性腦水腫的發生。多由於血糖、血鈉下降過快,致血滲透壓快速下降,水分進入腦細胞和腦間質所致;此外,如酸中毒糾正過快,氧離曲線左移,中樞神經缺氧,加重腦水腫發生,反常性腦脊液酸中毒亦與腦水腫有關。其臨床表現常在經治療後,患者神志一度轉清楚後,再度昏迷,並常伴噴射性嘔吐,需予以警惕,一旦明確診斷應積極搶救,予以降顱壓治療。

2.低血鉀 目前的小劑量胰島素治療、比較慢的液體輸注速度和慎重補鹼等治療方法的改進,降低了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的速度,減少了醫源性低血鉀的發生。但須注意隨着生理鹽水、胰島素、葡萄糖的輸注和酸中毒的糾正,四者都可降低血鉀,只要DKA病人在進行上述治療和有小便的情況下,就應不斷監測血鉀和補鉀。一般每輸注液體1L,測血鉀1次,若胰島素的用量>0.1U/(kg·h),血鉀監測的間隔時間應更短。

3.低血糖 DKA治療時,血糖恢復正常通常快於酮症酸中毒的糾正,此時,若持續給胰島素,而不同時輸注葡萄糖,將發生低血糖。治療開始後應每1h測血糖1次,連續測4次;然後每2h測1次,連續測4次;再每4h測1次。一般要求血糖以每小時3.33~5.56mmol/L的速度下降。一旦血糖達到13.9~16.7mmol/L時,胰島素輸入速度減半,並開始補充5%或10%葡萄糖液體,以免發生低血糖。

4.高氯血症 DKA治療的恢復過程常出現高氯血症或高氯性酸中毒:①DKA時,Cl-的丟失小於鈉的丟失,補充的生理鹽水含有等量的Na和Cl-,可致相對性高氯血症;②DKA恢復時,Na和HCO3-向細胞內轉移,而Cl-過多留在細胞外;③DKA恢復期,酮體陰離子被代謝產生NaHCO3,導致高氯性酸中毒。DKA治療過程中,若陰離子間隙逐步正常,隨後的高氯性非陰離子間隙性酸中毒一般無臨床意義。

5.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 非常少見,但可能為DKA治療過程中潛在性、致命性併發症。在DKA時多數患者動脈氧分壓(PaO2)和肺泡-動脈氧梯度(A-aO2)正常。此時,由於體內明顯的脫水和NaCl缺乏,機體膠體滲透壓增高,隨着水化治療和電解質的補充,膠體滲透壓進行性下降,以致明顯低於正常人。隨着膠體滲透壓的降低,PaO2降低和A-aO2梯度增高。這在大多數患者無臨床意義,不會引致臨床症狀和體徵,胸部X線正常,僅一小部分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進展至ARDS。快速輸入晶體,升高左房壓同時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上述改變可致肺水腫的形成,甚至在心功能正常的情況下。DKA治療時,肺部囉音的出現和A-aO2梯度增寬提示ARDS的危險性,對這些患者應降低液體輸注速度,尤其在老年人或有心臟病史的患者中。定時監測血氣分析和A-aO2梯度,有助於預防ARDS的發生。

6.感染 也是DKA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常因機體抗感染抵抗力下降而易並發感染。

7.此外還易因抗感染使用廣譜抗生素後,造成某些真菌條件導致致病菌生長,而發生真菌感染。

視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應急預案演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表現?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