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關東糖供着,一是請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為我們多多美言之意,二是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北京有這麼一句歇後語:"灶王爺升天---好話多講"[1]。
目錄
歷史傳說
歷史記載,最早人們是用牲畜慎重的祭拜,到後來直接用酒祭灶。宋朝以後,祭灶使用一種稱為「膠牙餳」的灶糖,用意除了讓灶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也有說是要讓灶神的齒牙被糖黏住,說不出話來。北方常見的灶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據說灶王爺叫張生,家裡很富有。前妻李氏因不能生育,被張生休了。她勤懇過日子,成了大財主。張生的再婚婦人,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敗盡家業,續弦之妻餓死,張生靠乞討度日。當張生到李氏家討飯時,二人見面,張生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灶坑裡,被灶火燒死。張生升天后向玉皇認錯,被封為灶王爺。而今關東農村供奉的灶神卻演化成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賜給他灶王的封號,讓他成為天地間的使者,作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宮,與玉皇大帝團聚,並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為,玉帝根據奏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豈知張生自當上灶君之後,仍是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人們信不過他,害怕他上天之後胡言亂語,便在他上天之日,擺上糖瓜來祭奠他。祭祀時,先將"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貼在灶君像的兩側,用來提醒他多為百姓說好話,辦實事。至於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點,用來糊住他的嘴。當他嘗到糖瓜的甜味時,就要多說點好話,如果他想打小報告說壞話時,就讓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讓他想說也張不開口。
做法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天"。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的儀式,稱為"祭灶節"、"送灶"或"辭灶"。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裡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善惡行徑,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所以人們都要祭灶,並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
製作過程:
"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脈田糖瓜現在的材料是大米和麥芽,用料的比例是3:1,也就是3斤大米兌1斤麥芽;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準備30斤麥芽,讓其發酵生芽後備用;再將90斤大米煮熟,和發酵生芽的麥芽混合,添加8至9擔水,一擔水約50斤,然後用火蒸煮,在適當的溫度下拉絲成瓜,完成這些數量的糖瓜,一般需用6至8人做一天[2]。
視頻
舌尖上的中國: 純手工《糖瓜》, 孩子們最甜的美味
參考文獻
- ↑ 春節被遺忘的傳統美食,看看你吃過幾樣兒? ,搜狐,2019-02-05 19:30
- ↑ 刷新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快資訊,2020-01-15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