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人權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綠島,位於台灣台東縣外海,有火燒島之稱,是臺灣第四大附屬島綠島鄉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旁,隸屬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 文化園區包含景觀保護區(海岸、燕子洞)、地質保護區(新生訓導處隘口鬼門關)、保護區(新生訓導處公墓、流麻溝)、公園用地(人權紀念碑)、機關用地(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原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綠島技能訓練所)。
目录
歷史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1] ]] 過去白色恐怖象徵,今日人權自由紀念 過去綠島曾經是人權禁地以及白色恐怖的象徵。而在民主開放的現在,這段過去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痛,為紀念過去為了臺灣人權運動發展所奮鬥而犧牲的人們,為了不忘卻這段歷史的傷痛與教訓,在西元2001年設立了人權紀念公園,2018年更名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人文
綠島曾經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高的島嶼,監獄土地面積為3.7公頃,小小的島嶼上有綠洲山莊、臺灣綠島監獄、綠島技能訓練所等三所不同型態的監獄。 1951年,第一批千餘名的政治犯被送達綠島,開始他(她)們的「新生」。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在綠島成立「新生訓導處」,監管、改造思想或政治上有問題的犯人 。 1951年5月,在名為「新生訓導處」的政治犯集中營中,他(她)們從無到有,自力耕生,當局亦曾驅使其囚犯從事農耕及食品加工活動,以達自給自足之目標。擊石砌牆,打造一座監獄,將自己監禁起來。 1965年後,部分無期徒刑或較長刑期者,則被送往台東東河的泰源監獄。這些刑期屆滿的政治陸續回到台灣。 1970年2月8日泰源監獄發生政治犯奪槍意圖「革命」泰源事件後,政治犯管制再度引起執政當局重視。當局在1972年春天,綠島新生訓導處舊址,西側興建國防部綠島感訓一座圍牆更高的監獄完成,三、四百名政治犯從泰源及台灣各地監獄移監到這座國防部感訓監獄「綠洲山莊」直到1987年解嚴後,綠島最後一位政治犯離開,綠島才告別黑牢的宿命。 1951年5月17日這天,是白色恐怖受難者難以忘懷的日子,不少青年人被冠以「思想犯」、「政治犯」之名,遭送往綠島集中營進行「思想改造」,封閉的高牆自此圍繞住受害者慘烈晦澀的幽暗人生。 2016年行政院宣布,紀念1989年4月7日鄭南榕先生自焚的事件,定每年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2] 。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火燒島
綠島,日治時期即有「火燒島」[3] 之稱,島上設有「浮浪者收容所」。園區原址曾拘禁相當多台灣政治犯。戰後,台灣於228事件驚魂未定之際,又隨著國民政府來台而捲入國共內戰的風暴中。綠島,再次延續著其扮演「黑牢」的宿命白色恐怖時期,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就是當時最著名的「官逼民反」事件。導火線為專賣局查緝員查緝私菸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2月28日一群人陳情抗議,擴及後續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造成更大量的傷亡。。因恐共及執政者欲鞏固其統治而衍生出的「白色恐怖」,在1950年至1960年代,籠罩著台灣。不論是否參與政治行動,不論階層,不論省籍,許多人被羅織罪名,進行審問、刑求、判刑入獄。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誕生於政治敏感時期,過去為專用以囚禁政治犯和思想犯。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位在綠島的公館村的將軍岩前方,占地極廣,涵蓋將軍岩、人權紀念公園、綠洲山莊、莊敬營區等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就是當時政府逮補、羈押、審判抗議民眾的場所之一,園區內完整保留了當時的外觀、內部格局,接見室、外役區工廠、醫務室、羈押房等,其中的綠洲山莊、新生訓導處便是進行感化教育、思想改造的地方。一踏入園區中,便能感受當時的沉重又壓抑的氛圍,園區前身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警總)軍法處,同時也是戒嚴時期其中一個的看守所與軍法法庭所在之處。是認識昔日台灣白色恐怖、人權發展歷史的地方。
綠洲山莊
綠洲山莊過去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1972年完工後,陸續將泰源監獄與各地軍事監獄中的思想犯遷置於此,並完全保留了昔日高聳的圍牆、鐵絲網、操場、禮堂、八卦樓、禁閉室和52間大小牢房。
新生訓導處[4]
民國39年(1950)初期,由於台灣各地監獄的政治犯人滿為患,大部分被送往綠島,接受無止盡的勞動與思想改造,因此新生訓導處成為最大的勞改集中營。現在的新生訓導處重現了過去的中隊房舍、上課區、廚房等,踏入房間可以看見栩栩如生的蠟像,在不大的寢室(囚室)中約住了120至160人,每個人必須輪流相疊側睡,甚至難以翻身,讓人真實感受當時他們的難受與不公平對待,並只能運用就寢前短短的一小時,來寫家書、下象棋、拉小提琴或胡琴,稍稍釋放身心所承受的壓抑。
神獸獬豸水池
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獸,頭頂長有獨角,喜歡居住在水邊,見到有人起紛爭時,便會用牠的獨角頂向不說實話或不講道理的一方。園區此座水池是由當時被監禁於此的政治受難者林池所設計製作,取其「主持正義」寓意而建造此獬豸水池。成為代表正義的祥獸,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稱「獬豸冠」,現今台灣憲兵的臂章上也有牠的圖像。 神獸獬豸水池後方一整排建築,裡面有押房、醫務室、面會室及燙衣、縫衣各種工廠等等。 也是仁愛樓看守所,戒嚴時期許多政治犯皆曾羈押於此,例如余登發、黃信介、柏楊、呂秀蓮、施明德、李敖、陳菊等人皆曾羈押於此。
第一法庭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就是民主與自由,被一群鎮暴人士攻擊,當時活動重要人員也被逮補,也就是當時的「美麗島事件」。 警備總部軍事法庭第一法庭,讓人感到恐懼,就是軍事法庭,當時在這裡開庭審訊的案件是不對外公開的秘密審判,每當政治犯遭逮捕後,皆經警總保安處、調查局或憲警單位偵訊後送來此地審判。被判死刑者會立刻加上腳鐐送回押房,等候送往安坑刑場執行槍決。
兵舍
有犯人就有管理犯人的人,這裡當時為軍法學校教室及學生宿舍,現在則作為舉辦228事件展覽、講座及活動的地方。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
綠島東北角設有「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保存當年政治犯,監禁監獄生活部分面貌與遺址,展示當年政治犯的生活與創作;當時為了向高層展示「新生成果」而找政治犯拍攝的相片,今日意外紀錄下這段苦難歲月。
公園內的紀念碑與不平坦的草原以潛入地下的設計,代表著當時被埋沒地底下的黑暗時期與不平等待遇,而人權紀念碑象徵著對新時代免於恐懼之自由的追求,特別選在民國88年(1999)國際人權日動工,又稱為「綠島垂淚碑」,螺旋狀的結構在下雨時,雨水會由兩旁的集水渠彙集流入中心的點,就像是流淚一般。靠海的的地方,豎立一座人權紀念碑,上面刻有白色恐怖時期遭受迫害的政治犯姓名。旁邊碑文,名為:「垂淚碑」。上面有著名作家柏楊所題的碑文:「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被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了那個時代的苦難。
設置這座紀念園區,目的在見證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紀念曾為思想自由與民主人權奮鬥而遭迫害的先行者,也提醒著我們,台灣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尊嚴得來不易,人權的維護和促進,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的責任。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08:00-17:30(中午不休息)
參觀方式:10人以上團體可預約導覽
導覽時間:上午09:30、10:30、11:30
下午14:00 、15:00、16:00、17:00
11:30 、17:00 為旺季加場(5月~9月)
預約電話:﹝089﹞67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