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的故事(王淑萍)
作品欣赏
红梅的故事
国庆前夕的一个周末,我在明珠社区办公室,碰到一个小姑娘。“这是我女儿雅茹。”李红梅向我介绍,小姑娘微微一笑。我心里一惊,想问她什么时候又领养了一个女儿,话到嘴边又落下。她的生活太过精彩,时不时地,就有出其不意的惊喜和感动。
就像这个她喜滋滋向我介绍的女儿,其实只是她七个儿女中的一个。
这七个不同姓氏、不同性格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要么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要么是事实孤儿,要么只有父亲没有母亲,要么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而他们有幸遇到了李红梅。
在李红梅的手机里,有一个取名“亲情树家庭群”的微信群,群里的备注,有老大梦婷,老二徐彤,老三雨佳……小六雅茹一直排到老八李自强,这是2022年中秋节前一天建的群。那天,她把包括自己的女儿在内的八个孩子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她说,这是一顿迟到了202天的团圆饭,从大年初五一直拖到了八月十五。 雅茹是七个孩子里最幸福的一个,因为只有她在县城上高中,几乎每个周末,她都可以吃到红梅阿姨亲手做的饭,拎走阿姨为她买的各种零食。“我怎么对我的女儿,就怎么对雅茹。”李红梅说,因为她“永远忘不了过年时雅茹家冰箱里的那盆咸菜。”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雅茹妈妈的生命。当时雅茹不到三岁,姐姐雅梅只有六岁,而弟弟亚峰才仅仅四个月……我们无法想象雅茹的父亲如何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我们只看到一个单身父亲在十多年的光阴里,尽己所能给了三个孩子正常的家庭和教育环境,没有给社会和社区增添任何负担。
2019年,雅茹的父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社区网格员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偶然了解到这一情况,于是向李红梅如实作了反映。得知情况后,李红梅立即向镇党委做了汇报,并第一时间启动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的关爱资金,开始对这个不幸的家庭进行不定期的帮扶慰问。
2020年,雅茹的父亲带着一身病痛和一万个不放心,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尚未成年的雅茹和弟弟以及正在上高三的姐姐……得知三个孩子成为孤儿,李红梅心疼不已,她带领团队多次到孩子家中走访看望,虽因孩子们上学不在家屡屡碰壁而归,但她对几个孩子的牵念从未中断,为孩子们悉心准备的衣物和生活学习用品每次都委托邻居转交。
2022年大年初五,李红梅带领团队进行每年一次的例行走访慰问。敲开雅茹家的门,三个孩子都在家,除了厨房案板上有少许面粉外,看不到闻不出任何过年的味道。她强忍着心里的酸楚,笑着问姐姐雅梅,平时给弟弟妹妹做什么饭,会做什么菜,姐弟几个互相看着,笑而不语。她顺手打开冰箱,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她惊呆了——偌大的冰箱里,除了一盆咸菜外,什么都没有。
她的心瞬间像是被刀剜了一样,疼得钻心。关上冰箱,她强装笑颜,将牛奶、蛋糕和九百块钱的慰问金交到孩子们手上,就借口还有事要忙,匆匆和孩子们道了别。当冰冷的门在背后关上的刹那,她再也无法控制住内心的酸楚,为失去父母的三个苦命孩子,为那盆与新年格格不入的咸菜,无声哽咽。
那天,她本来想好下班后带着姐弟三人再叫上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去吃饭的,结果社区临时有事加班就耽搁了。春节过后,千头万线的社区工作加上疫情反反复复,这一顿团圆饭就从春拖到了秋。好在,终是圆满。
认识雅茹的那个周末,整个下午,她一直待在社区,直到临近黄昏,李红梅忙完手头的工作,我们三人到餐厅吃饭时,我才知道,这是属于她们母女的周末约饭时光。
吃完饭,她带雅茹到超市,给她买了一大包的零食,说:“给,拿着下周到学校吃”……语气里没有客气,相互间没有推让,一切自然得如溪水一般流淌,就像她们是亲母女一样。
华灯初上,夜色渐浓,她目送着雅茹的身影隐于灯光辉煌中,然后回转身启动她的“小奔奔”,伴着顿挫抑扬的音乐,向着夜的深处驶去。只有我和月亮知道,她上夜班的女儿还在等着她送晚饭……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穿针引线,缝袖补扣,天天重复天天不重复。百依百从是李红梅的常态,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人,但她偶尔我行我素一回,就能让人惊掉下巴。
9·20中宁疫情暴发后,宁夏防疫形势骤然严峻,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检测启动,社区防疫压力倍增。扛起这份压力的,是一个个柔弱的肩膀。她们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她们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力量。平日里,她们是社区的“灭火器”,排忧解难,调解纠纷,哪里需要到哪里;疫情面前,她们是社区的“顶梁柱”,是没有“铠甲”的一线战士:扫码测温、隔离管控、全员核检、物资配送……她们就像一个个陀螺,披星戴月,马不停蹄。
作为社区书记,作为母亲的女儿和女儿的母亲,社区每一个人的辛酸疲惫都装在她的眼里心里,她百般心疼却千般无奈。
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下发没有固定时间,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半夜。任何时候接到通知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一遍不接打两遍,两遍不接打三遍,直到通知到所有人。“她们都有家有丈夫有孩子,有时大半夜的接到通知,我都不忍心给她们打电话,但不打又不行。”她这样说的时候,一层水雾瞬间弥漫了双眼。国庆假期,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单位取消休假,但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社区工作人员轮休。“我能顶的事我先顶着,实在顶不了我再让她们过来。一轮一轮的检测,她们早起晚睡,穿着防护服在现场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真的是太辛苦了,她们需要工作,她们更需要健康。”可是,她忘了,连日来,她同样在连轴转,甚至彻夜不眠,同样穿着防护服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同时还要处理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大事小情。事实上,她比她们付出的更多,但她觉得这都是她应该做的。我问她:“你这样擅自做主让她们休息,就不怕追责吗?”她说:“作为她们的领导,我不心疼她们没人会心疼。我能做的,就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她们多休息,有事我顶着。”七天假期,社区办公楼里,今天这个值班,明天那个休息,只有她,和平时无数个日子一样,从早到晚,守护在社区,随时处理各种事情。
秋风瑟瑟的午后,我拨通了她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她略带沙哑却依然爽朗的笑声,开口第一句是:“姐,我昨天干了一件大事。”我笑着问:“多大的事?”她说:“通过红十字会的绿色通道,我成功将一对高龄老人从平罗安全送回到了吴忠。”她透着疲惫的声音溢满了喜悦,我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
以她的做事风格,如果在平时,别说把老人从平罗送到吴忠,就是从平罗送到北京也不在话下。但此时此刻的吴忠,正遭受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疯狂侵袭,多个区域被划分为中高风险地区,实行临时性静默管理,外不进、里不出、内不动,除需要就医、保障一线、做核酸检测外,人员管理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及“足不出区、错峰取物” 的管理措施,这个时候想进吴忠,不是一个难字可以阐述。
为了分享她的喜悦,我从西到东穿越整个城区去见她,听到了一个关于绿色通道的动人故事。
9月30日凌晨2点26分,她在群里发布早晨6点开始第七轮全员核酸检测的消息后,立刻开始通知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志愿者,为三个小时后的检测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将人员全部落实到位,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后,已是凌晨三点多。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她匆匆熬了点稀饭喝了几口,又煮了几个鸡蛋放进包里,就踏着星光,迎着深秋寒凉的风走出了家门。她要在5点赶到城关镇政府领取当日的核酸检测票,然后赶到社区,在六点核酸采样开始前,将当日的几千张票据全部盖章,确保核酸采集工作顺利进行。六点,核酸采样人员到社区,她换上防护服,准备开始一天的信息采集工作。
6点37分,辖区片警接到世名颐和小区马女士的求助电话,说家中有两位老人情况很不好,急需送回吴忠家中,请民警帮忙。原来两位老人都已九十岁高龄,本来只是到平罗侄女家小住几天散散心,没想到疫情突发,被隔在平罗无法返家。现在老人出现胸腔憋闷、呼吸不畅的情况,担心自己会发生不测,给侄女一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两位老人急于回家。但鉴于吴忠疫情的严峻形势,相距不过百公里的两地就变得遥不可及。
片警接到求助电话,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最为妥当,于是第一时间到社区找李红梅协商解决。此时的她正穿着防护服在核酸采集点一边维护秩序一边采集信息,忙得不可开交。
听了片警的简单讲述,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这事非同小可。一边是疫情防控,一边是生命安全,哪一边都不是小事,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何在不违反疫情防控政策的情况下,将老人尽快送回吴忠?她迅速将所有可能能帮上忙的人在大脑里搜索了一遍,然后拨通了党员李自玉的电话。李自玉常跑车,她想他应该能联系上去吴忠的车。结果李自玉的回答如一盆凉水,直接将她定在了原地,“吴忠疫情严重,出租车早停了。”说完,他迅速地给了她建议,找天豹公司,看他们是否能安排宁夏出行专车。她顾不得脱掉防护服,起身骑上电动车飞一般地驶向长途汽车站。
此时才是早晨七点多,汽车站工作人员还未上班。站在空荡荡的候车室里,她拨通了天豹公司经理陆廷的电话,陆经理说,最近疫情严重,正常的物资补给都送不进去,更别说是两个人了。他建议她打120试试。她想起在宁夏红十字会师资培训时认识的县医院急救中心的刘彻大夫,就开始给刘大夫打电话。此时的刘大夫,正在中宁疫情防控一线英勇奋战。接到她的电话,刘大夫说,现在120人手特别紧缺,大概率不会派车去吴忠。她一听,顿时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紧紧攫住,既为老人担忧又替他们着急。顶着深秋早晨的寒凉,她颓然回到社区,一屁股坐在门口台阶上,心像飘在空中的气球,上不去下不来。
好在,刘大夫让她不要着急,他先和急救中心主任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有其它办法。虽然刘大夫这样说了,但在李红梅心里,她已不抱有任何希望——疫情之下,谁能冒着风险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只为送一对老人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大夫的电话打了过来,“你赶快看一下我给你发的电话,这是马建云主任帮忙联系的宁夏康顺源非急救转运车队,他们的车可以进入疫区。”她一听,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一叠声地说着谢谢,谢谢。但更让她感动的是,刘大夫告诉她,马建云主任得知她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四处奔忙求助,特意帮她向车队要到了最优惠的价格……
拨通转运车队电话的时候,她的心已从云端翩然而落。简单的沟通后,车队决定迅速派车到平罗。她急忙和老人的侄女联系,告诉她已经联系好了车,让她赶快帮老人收拾东西,做好回家的准备。也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太猛烈,电话那头老人侄女的声音喜悦中夹杂着慌乱,她怕自己听错了,一再重复地确认:“书记,车联系好了吗?真的联系好了吗?”
十多年的社区工作,李红梅早已被磨练得即使身披疾风暴雨,内心依然云淡风轻。听着家属语无伦次的感谢,她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调整到工作状态,问:“今天的核酸做了吗?”听到急促又激动的“做了,做了”的回答,她长舒了一口气。
转运车以最快的速度向平罗驶来,司机的一个电话又让她陷入了愁云:进吴忠必须得有核酸检测报告单。老人已是九十岁高龄,会用老年机已属不易,哪里去打印核酸检测报告单?虽然大筛查做了一轮又一轮,但只出检测结果不出报告单。而现实情况是,如果老人没有检测报告单,即使到了吴忠高速路口,也得原路返回,这是疫情防控要求。
时间紧急,哪里能查到老人的核酸检测结果,李红梅心里落下的石头又浮了起来,急得团团转。事情一波三折,起起落落,她像一叶孤舟,在茫茫大海里漂流,盼望着能有一个人为她指引方向。正在此时,平罗县医保局的夏兆瑞走了过来,问她还需不需要打扫卫生。小夏的出现如同一道亮光,让她看到了希望。她把事情向小夏作了简单的叙述,小夏一听她已联系好了车,就差一份核酸检测报告单时,立马站起来说,书记,这事交给我,你忙你的去吧。
一切就像是提前安排了好了一样,从晨曦微露到红日当空,素未谋面或是泛泛之交的一群人,见关拆关,遇难排难,演绎着一场精彩的接力赛,看似跌宕起伏却又恰到好处。
在等待转运车抵达平罗期间,她骑着电动车到辖区的几个采样点转了一圈,安排好午餐,收集好数字资料做了上报,回到社区,小夏已经将核酸检测报告单打印了出来。几分钟后电话铃声响起,转运车已抵达老人所在小区门口!她骑上电动车一路飞奔而去,当看到印有红十字会标志和银川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转运队字样的白蓝相间的车辆时,“我激动得真想上前抱着车亲一口。”她这样说着,笑得像个孩子。
两位老人风箱般急促的呼吸声由远而近,蹒跚的双腿跟不上焦急的心。终于走到车前,老人像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扑向车门,双手死死抓住座椅,等不到众人帮忙,就倾尽全力近乎用爬的姿势爬到了车里。也许是怕中途再有什么变故,待坐稳后,稍稍平息了一下呼吸,老人就急不可耐地要给司机付车费。司机说,不用不用,到家了再付也不迟。为了让老人放宽心,年轻的司机又加了一句,我家也是吴忠的……
车子启动,老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向家的方向奔去,愁云渐散。当老人的亲属要和李红梅握手道谢时,她才发现自己竟然一直裹在防护服中……
12点04分,老人亲属打来视频电话,说老人已平安到家。
从6点47分家属求助到12点04分老人回到吴忠,5个多小时,身处各地的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就这样争分夺秒,齐心协力,从民警到社区书记,从普通党员到运输公司经理,从支援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医生到急救中心主任,从红十字会领导到转运车司机,层层接力,高效运转,为一对普通老人打开了一条回家的绿色通道,将爱的阳光铺洒了一路,暖了秋,暖了城,暖了人心。
片警李小鹏、县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夏兆瑞、县医院急救中心大夫刘彻以及主任马建云、天豹公司经理陆廷、志愿者党员李自玉,李红梅让我记下他们的名字,记下银川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转运队以及那位没来得及问清楚名字的转运车司机,她说,没有他们的无私配合,凭我李红梅一个人,办不了这样的事。
是的,在疫情防控形势如此严峻的时刻,没有一颗踏踏实实为居民办事的心,车辆停运的现实,外不进、里不出、内不动的防疫政策,任何一个理由说出来都合情合理合规,她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她选择了逆流而上,“干了一件大事”——在群众安危和疫情防控两件大事之间,她的处置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
我把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毫无保留地当面送给了她,她特有的爽朗笑声立刻飞出了窗外,惊得树梢上的麻雀四散而飞。她说,我既是社区书记,我也是志愿者,我还是市、县两级红十字会理事。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就了这件事,我不过是个践行者而已。 2022年7月,她收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寄来的一张写有“器官捐献 生命永续”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以及一封感谢信,卡上“李红梅”三个字厚重而醒目,这意味着,她正式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个人要作出器官捐献的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
在她看来,人来到这世上不过一副皮囊,把自己该做的都做了之后,如果这副皮囊还能去救人,让失明的人看到多彩的世界,让心力衰竭的人重获新生,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将人生最后的价值奉献给社会,这是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
奉献,似乎是刻在了这个叫李红梅的女子的骨头里。几年前,她选择了志愿服务,成立了明珠红马甲志愿帮扶服务队,从此乡村城市、社区楼宇、广场街道、抗疫一线,春风骄阳里,节日假期中,她红色的身影如一团燃烧的火焰,为一个又一个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孤儿及生活困难家庭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肢残人马涛在她的帮助下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孤苦无依的高中生陆峰收到她筹集到的13400元善款,得以安心完成学业;事实孤儿周玉荣、周福荣在她的四处奔走下办上了孤儿证,享受到了国家对孤儿的生活补助,甚至到固原学习,她都不忘叫来已经在宁夏师范学院上学的孤儿李雨佳,和孩子一起吃了顿晚饭……除此之外,理发按摩、打扫卫生、种树种菜、心理咨询、扫码测温……她似乎不知疲惫,也似乎“无所不能”。社区里,她是定海神针,从居干到居民,“有事找李书记”是大家的口头禅;团队里,她是巾帼旗手,以女性独有的坚强和温柔,时而春风化雨,时而雷厉风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她的口头禅。
李红梅爱笑,无论是在宣讲课堂还是在社区广场,或者是在和儿女们一起吃饭的餐厅,她点一桌子好菜,看孩子们狼吞虎咽,她拍下他们的糗样,然后开心大笑……她的笑声极具感染力,是只有被幸福和甜蜜包裹的女子,才会拥有的明媚和爽朗。
我在一个下雨的午后把红梅的故事讲给女友听。她说,李红梅的家庭条件一定很好,不需要她操太多心,她才有精力做公益,不需要她的工资养家糊口,她才有能力去帮这些孩子,带他们吃饭,给他们买零食,一定夫妻恩爱,幸福美满,才能笑得那么灿烂……我说,是的,李红梅有房有车也有钱。
李红梅有房,是52平米的廉租房,住着她和母亲及女儿;李红梅有车,是一辆价值一万五千元的老年代步车,载着她的日夜晨昏;李红梅有钱,每月领着三千块钱的工资,支付着母亲、女儿一年四季的生活日常以及像雅茹一样的孤儿们周末的餐费和零食。我还告诉她,李红梅是单亲妈妈,丈夫去世时,女儿只有八岁。十几年来,她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既要赚钱养家又要照顾女儿,不敢休息更不敢生病,再苦再累,都得低头与生活妥协。女儿自幼体弱多病,风里雨里她带着女儿在各大医院之间辗转,为了省钱,母女俩即使远赴北京看病也选择坐火车,挤地铁,住最便宜的宾馆……
我一口气讲完,女友不再说话,沉默片刻后,我们同时把目光移向窗外,任两行清泪滑落。
世事清冷,我们都穿着厚厚的盔甲在行走,步履越来越沉重,心也越来越坚硬。我庆幸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午后,有人能静静地听我讲述李红梅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惊天地也不泣鬼神,不过是一个凡人面对俗事时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和善良。因了这份真情和善良,她将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志愿者、红十字会成员、社区书记,每一种身份都演绎出一份别样的美好,以绵软的心意提灯照花,汲取着岁月的馥郁和苦涩,把平凡的人生走成了一道风景。
李红梅,平罗县明珠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明珠红马甲志愿帮扶协会副会长。
2018年2月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2019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20年9月被石嘴山市委、政府评为建市60周年感动石嘴山人物
2020年11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2021年7月被自治区统战部评为最美统战人[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宁夏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