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荒漠
紅色荒漠 |
中文名稱;紅色荒漠 外文名稱;The Red Desert 自然原因;水蝕作用 人為原因;濫伐森林 |
紅色荒漠是指在我國南方紅土地區的荒漠化,放眼望去一片「紅 」。
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流水侵蝕作用,紅色土壤裸露,形成荒漠,所以也被稱為「紅漠化」,與石漠化有相似之處。[1]
目錄
根本原因
1.由於人多地少,過度開發,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紅壤區的土壤生產力低下,水土流失嚴重,並在不少地區嚴重退化,形成「紅色荒漠化」。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水蝕作用。
2.南方山區丘陵 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於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
3.陡坡開墾或過度墾殖,或者毀林開荒,砍林取薪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荒漠類型
紅色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區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紅壤裸露 土壤呈酸性 有機質含量低
石質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區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紅壤裸露 紅壤進一步侵蝕 石質裸露
黃色沙漠:西北地區 沙漠廣布
白色沙漠:南極大陸 冰雪覆蓋
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鹽鹼化、紅色荒漠化、石質荒漠化。
自然原因
紅壤酸性較強,土質粘重,較為貧瘠,養分少。
水蝕作用:水蝕是指土壤因降雨而鬆弛,或者被水流剝離,土壤粒子被衝到斜面下方,沖走的土壤積存到水道或下游流域。受水蝕影響後,不僅表土層受到影響,還會使土壤失去蓄水能力和養分保持力。
人為原因
人多地少,過度開墾,土壤生產力降低,部分地區大水漫灌,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陡坡開墾,毀林開荒,植被覆蓋率降低,表層土壤易流失,土地退化。
實例再現
紅色的荒山禿嶺曾經山清水秀,而今地上河現象竟在這裡出現。
聳立於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綿延500多公里,其南段福建省一側的長汀縣,有韓江支流汀江流過縣城。離縣城22公里的河田鎮,曾經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裡原名柳村,據清道光、咸豐年間的縣誌記載,當時境內森林茂密、柳竹成陰、河深水清、舟楫暢行。然而,現在的河田展現在眼前的卻是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光山禿嶺,一片紅色荒漠景觀。河田的植被曾經兩次遭到毀滅性破壞:1912—1916年間,由於當時封建宗派的林權糾紛,發生兩次大規模的互相搶伐林木,使蒼翠山嶺不久就演變成灌草劣地;1934年紅軍北上,國民黨軍隊進駐河田,大量砍伐林木充做軍資,使植被遭到徹底破壞。經過這兩次大的浩劫,河田鎮原有的蒼翠山嶺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一片紅色荒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當地環境雖然也在不斷治理,但也仍遭繼續破壞。幾經反覆,水蝕荒漠化越發嚴重。80年代中期以來,雖治理力度加大,但有限的資金只能使治理局限在一些示範區,廣大地區的荒漠化仍很嚴重。登上高處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的山丘,光禿禿的,少得可憐的幾棵稀稀拉拉的馬尾松似乎在向人們呼籲。這裡的馬尾松普遍不高,有的樹才高20多厘米,樹齡竟有16年,當地人稱這種樹為小老頭樹。地表失去植被的荒丘一遇暴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沖入河道、水庫,導致河床抬高、水庫淤積,有的地方甚至河比田高。
如此的景象真讓我們不敢相信:在華北地區比較常見的地上河,居然在年降水量1700毫米的地區出現。
防治措施
1.把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
在對南方荒漠化防治的過程中,應加強宣傳,使全民關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保護恢復生態系統首先要堅持預防為主。加強保護和恢復植被,應嚴禁濫伐林木、對陡坡的開墾、不合理的工礦交通建設和對土壤污染等行為,遏制人為破壞造成紅色荒漠化。
其次要從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高度,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同時要注重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
2.優化措施配置,實施綜合防治
大力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措施優化配置,以基本農田建設為基礎,搞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護坡固溝等。
生物措施:植樹種草。要做好幼林撫育、封山護林、育草工作。
農業措施:大力發展經濟林草,對25度以上陡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恢復和建設良好生態環境;
同時在農民家中發展沼氣、改建省柴灶等來減少污染,節約能源。
3.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劃分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分區實施不同的防治對策和治理措施。例如長江上中游、淮河上游、珠江上游等降水在600毫米以上的區域為重點預防保護區,以保護和自然恢復植被為主,局部地區採取人工種植林草,同時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因地制宜地科學地興建各種水利設施。
4.加強宏觀管理和工程管理
重點抓好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頒布實施;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督執法體系;搞好全國水土流失監測網絡建設和監測預報。
要加強三個方面的管理:一是加強水土保持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管理。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項目儲備。要做好重點水土保持建設項目論證工作。二是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管理。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三是加強水土保持工程的運行管理。加強已建工程管理,充分發揮已建工程效益。明確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明確劃分工程性質。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稀土王國」贛州讓「紅色荒漠」重披綠衣!看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如何實現「四兩撥千斤」,黨政機關 , 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