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比籠中(寶棟)
作品欣賞
納比籠中
「納比籠中」
———說說方今社會之「比」
同學轉來一個段子,題目是《現在的同學聚會》,列了八條,咱們來看看:
1、5年的同學聚會,比老公和老婆。
2、10年的同學聚會,比孩子、比車、比工作。
3、20年的同學聚會,比誰更有錢。
4、30年的同學聚會,比誰的社會地位高;
5、40年的同學聚會,比誰的孩子孝順;
6、50年的同學聚會,比誰的身體硬朗;
7、60年的同學聚會,比誰還能走着來;
8、70年的同學聚會,比誰還活着。
要說現在人生活好了,各種明目的聚會時常會有,有人不僅通過聚會聯絡了感情,還從生活現象中總結出十條八條的規律性的東西來,智能手機一發,就廣而告之了。內容既現實,又高於現實,既從中來,又顯然站得更高,或者說是更有一種冷靜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實在是一種格局和才氣。
看着這一項項的比,人生各個階段的比,我忽而想起蒲松齡小說《促織》中的一句話來——「納比籠中」。小說中說的是促織被納入比籠中去做殊死戰鬥。小小活物被人的玩趣驅使,被動地去迎戰自己的同類,而且一定要決出個高低或者甚至你死我活來。當然,人不是這樣的,現代社會也早已沒有羅馬鬥獸場了。這裡說的「比」,是指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的攀比,相比。人們生活在各種圈子裡,與人比這比那,那麼,這圈子,不也是一種看不見的社會「比籠」了嗎?當然,這種比有自願的,也有被動的,我想,正因如此,才有了這位段子手的八條比較,從文字語氣上來看,他或許是被動參與者,或是冷眼旁觀者。
依我看,這位段子手僅僅是就同學聚會來說的,「比籠」還是小了點,放眼當下,攀比之風何止於同學之間呢?比工作,比生活,比孩子,比老子,比吃,比穿,比行,比對象,比彩禮,比房子,比位子等等,不勝枚舉。比來比去,只能空得一些人生得義與失義的感慨。
其實,這比之風不獨當今有,是古來就有之的,無非方今為盛而已。風氣如此,有些人就自覺不自覺地「納比籠中」了。自然,順風順水者,願意比,樂於比。比位子,比錢財,比享受,比這比那。說也奇怪,如今非官即貴者往往樣樣優越,自然樂比其中。我就在某圈子裡看到一位官爺,三句話不出就問人家是哪一級別的,口不離官,「官」念深重。我當時就暗想,這麼好的位子,要是滿口裡都是「為人民服務」,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該是多麼令人敬佩,多受百姓愛戴的公僕啊。真是可惜了那麼好的位子了。或許人家就是在這樣的叢林中悟得了內中法則,人生得意,所以樂在比中。如此,得意者在比中滿足了優越感,贏得了「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之快意。而勉強「躬逢勝餞」,仄坐於權貴之中者,則是自納比籠,自討沒趣。因實力不如人,拜人下風,空贏得自慚形穢之失落。至於翹首昂坐於權貴之中而不覺,無自納比籠之意者,則無自羞之情,而權貴者也無以從中贏得自豪之機矣。
所以,那些自愧不如者,是自甘入比籠者,不入者,哪裡會有自慚之憂?
這兩年,社會上又有了一個新詞「內卷」,不知是何人所造,這說法倒是滿有創意的,形象而深刻。大家用起來特別來勁,動不動就「太內卷」了的一頓牢騷。其實,這就是「比」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時髦一點說,這是「比」的升級版。
依我的理解,這社會並不是處處內卷,自覺努力奮鬥個人事業,不是內卷。行業之間競相非正常競爭之類,可謂內卷。就如教育,本身就是為國家培養未來建設者的,需要尊重人的個性和潛能,鼓勵愛好和自我發展,可是不知怎麼就冒出一個「某某模式」之類的妖妖,把老師往「死」里管,把學生往「死」里整,好端端一片祖國的苗圃,成了一所鑄造廠了,按着一個模子死磕。成績是出來了,可是學生自發的求知慾望卻在過分的高壓下微弱了,甚至泯滅了。拿一時的成績湮滅一個人一生的求知慾,甚至讓學生實在忍受不了,尋死覓活,這簡直是罪過。較之孔乙己,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代價實在太大了。而全國不少地方卻競相效仿,競相設立「某某模式」學校,其校也趁機在全國各地搞起某某教育集團分部來。不甘於落後的就競相奔赴這「教育聖地」,自納比籠。從而在教育界掀起「內卷」高潮。表面看着是遍地春筍,轟轟烈烈,實質上卻沒有一個真正可以稱得起如魏書生馮恩洪那樣的教育家的。魏馮二家立身教育實踐一輩子,是真研究教育者,而絕不是研究高考者,是關心國家未來者,而絕不是關心自己名利者。教育本來是播種,播種求知探索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所謂的模式似乎把它變成了榨油機,靠外力耗盡學生的內動力。方今教育無「家」,其由可知矣。這種「內卷」,是負能量的比。
古語有云:「人比人氣死人。」這人之所以「氣死」,主要原因是自覺充當了那隻「促織」,去做了那隻不該死而死的蛐蛐。倘若不去做那無謂的「比」,哪來的「氣死」呢?這不是自討苦吃還是啥呢?自納比籠之中,成為局內之人,格局就在局內。而局外的看客,自有賞玩之樂,格局自然與座俱高,境界不同矣。
崑崙不比,自有其巍峨,流水不比,自有其碧波,小草不比其微,自有其萋萋,迎客松不比其處,自有其凜然風骨,老莊不比,自有其千古真知,李太白不比,自有其傲世篇章。
《道德經》言:「大道不爭,故能長久。」其中就有不比之意。不比,沒有閒氣,當然可以長久。這不比之中,自有境界和格局。鴻鵠不與燕雀比,因為境界不同。江海不與溪坑比,因為格局不同。自納比籠,也是其境界格局所限。人生一世,微塵一粒,繁累而活,都不容易。能者多貢獻於世,凡人不乞食於世,牛蟻各樂,何必相比!倘或要比,就如此段子後幾項之比,比比心態之從容,比比認識地球家園之深廣,比比在地球這個家園生存之長久,或是比比學問,比比技能,比比愛好,比比德行,那格局或許讓人佩服。至於其他諸端自納比籠之事,我看大可不必。
其實,老祖宗造字時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一個「俗」字,人在「谷」中,自然視野受限,境界不高,心胸不闊,所以俗事繁擾,「自納比籠」,不得脫身。再看「仙」字,人在「山」上,視野開闊,站的高看的遠,自然境界高,格局大。不被凡塵攘擾,不為俗事牽絆。也就自然不會自「納比籠中」了。[1]
作者簡介
寶棟,高中語文教師,作品見諸網絡3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