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比笼中(宝栋)
作品欣赏
纳比笼中
“纳比笼中”
———说说方今社会之“比”
同学转来一个段子,题目是《现在的同学聚会》,列了八条,咱们来看看:
1、5年的同学聚会,比老公和老婆。
2、10年的同学聚会,比孩子、比车、比工作。
3、20年的同学聚会,比谁更有钱。
4、30年的同学聚会,比谁的社会地位高;
5、40年的同学聚会,比谁的孩子孝顺;
6、50年的同学聚会,比谁的身体硬朗;
7、60年的同学聚会,比谁还能走着来;
8、70年的同学聚会,比谁还活着。
要说现在人生活好了,各种明目的聚会时常会有,有人不仅通过聚会联络了感情,还从生活现象中总结出十条八条的规律性的东西来,智能手机一发,就广而告之了。内容既现实,又高于现实,既从中来,又显然站得更高,或者说是更有一种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实在是一种格局和才气。
看着这一项项的比,人生各个阶段的比,我忽而想起蒲松龄小说《促织》中的一句话来——“纳比笼中”。小说中说的是促织被纳入比笼中去做殊死战斗。小小活物被人的玩趣驱使,被动地去迎战自己的同类,而且一定要决出个高低或者甚至你死我活来。当然,人不是这样的,现代社会也早已没有罗马斗兽场了。这里说的“比”,是指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攀比,相比。人们生活在各种圈子里,与人比这比那,那么,这圈子,不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社会“比笼”了吗?当然,这种比有自愿的,也有被动的,我想,正因如此,才有了这位段子手的八条比较,从文字语气上来看,他或许是被动参与者,或是冷眼旁观者。
依我看,这位段子手仅仅是就同学聚会来说的,“比笼”还是小了点,放眼当下,攀比之风何止于同学之间呢?比工作,比生活,比孩子,比老子,比吃,比穿,比行,比对象,比彩礼,比房子,比位子等等,不胜枚举。比来比去,只能空得一些人生得义与失义的感慨。
其实,这比之风不独当今有,是古来就有之的,无非方今为盛而已。风气如此,有些人就自觉不自觉地“纳比笼中”了。自然,顺风顺水者,愿意比,乐于比。比位子,比钱财,比享受,比这比那。说也奇怪,如今非官即贵者往往样样优越,自然乐比其中。我就在某圈子里看到一位官爷,三句话不出就问人家是哪一级别的,口不离官,“官”念深重。我当时就暗想,这么好的位子,要是满口里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该是多么令人敬佩,多受百姓爱戴的公仆啊。真是可惜了那么好的位子了。或许人家就是在这样的丛林中悟得了内中法则,人生得意,所以乐在比中。如此,得意者在比中满足了优越感,赢得了“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之快意。而勉强“躬逢胜饯”,仄坐于权贵之中者,则是自纳比笼,自讨没趣。因实力不如人,拜人下风,空赢得自惭形秽之失落。至于翘首昂坐于权贵之中而不觉,无自纳比笼之意者,则无自羞之情,而权贵者也无以从中赢得自豪之机矣。
所以,那些自愧不如者,是自甘入比笼者,不入者,哪里会有自惭之忧?
这两年,社会上又有了一个新词“内卷”,不知是何人所造,这说法倒是满有创意的,形象而深刻。大家用起来特别来劲,动不动就“太内卷”了的一顿牢骚。其实,这就是“比”的另一种说法,或者时髦一点说,这是“比”的升级版。
依我的理解,这社会并不是处处内卷,自觉努力奋斗个人事业,不是内卷。行业之间竞相非正常竞争之类,可谓内卷。就如教育,本身就是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需要尊重人的个性和潜能,鼓励爱好和自我发展,可是不知怎么就冒出一个“某某模式”之类的妖妖,把老师往“死”里管,把学生往“死”里整,好端端一片祖国的苗圃,成了一所铸造厂了,按着一个模子死磕。成绩是出来了,可是学生自发的求知欲望却在过分的高压下微弱了,甚至泯灭了。拿一时的成绩湮灭一个人一生的求知欲,甚至让学生实在忍受不了,寻死觅活,这简直是罪过。较之孔乙己,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代价实在太大了。而全国不少地方却竞相效仿,竞相设立“某某模式”学校,其校也趁机在全国各地搞起某某教育集团分部来。不甘于落后的就竞相奔赴这“教育圣地”,自纳比笼。从而在教育界掀起“内卷”高潮。表面看着是遍地春笋,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称得起如魏书生冯恩洪那样的教育家的。魏冯二家立身教育实践一辈子,是真研究教育者,而绝不是研究高考者,是关心国家未来者,而绝不是关心自己名利者。教育本来是播种,播种求知探索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所谓的模式似乎把它变成了榨油机,靠外力耗尽学生的内动力。方今教育无“家”,其由可知矣。这种“内卷”,是负能量的比。
古语有云:“人比人气死人。”这人之所以“气死”,主要原因是自觉充当了那只“促织”,去做了那只不该死而死的蛐蛐。倘若不去做那无谓的“比”,哪来的“气死”呢?这不是自讨苦吃还是啥呢?自纳比笼之中,成为局内之人,格局就在局内。而局外的看客,自有赏玩之乐,格局自然与座俱高,境界不同矣。
昆仑不比,自有其巍峨,流水不比,自有其碧波,小草不比其微,自有其萋萋,迎客松不比其处,自有其凛然风骨,老庄不比,自有其千古真知,李太白不比,自有其傲世篇章。
《道德经》言:“大道不争,故能长久。”其中就有不比之意。不比,没有闲气,当然可以长久。这不比之中,自有境界和格局。鸿鹄不与燕雀比,因为境界不同。江海不与溪坑比,因为格局不同。自纳比笼,也是其境界格局所限。人生一世,微尘一粒,繁累而活,都不容易。能者多贡献于世,凡人不乞食于世,牛蚁各乐,何必相比!倘或要比,就如此段子后几项之比,比比心态之从容,比比认识地球家园之深广,比比在地球这个家园生存之长久,或是比比学问,比比技能,比比爱好,比比德行,那格局或许让人佩服。至于其他诸端自纳比笼之事,我看大可不必。
其实,老祖宗造字时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一个“俗”字,人在“谷”中,自然视野受限,境界不高,心胸不阔,所以俗事繁扰,“自纳比笼”,不得脱身。再看“仙”字,人在“山”上,视野开阔,站的高看的远,自然境界高,格局大。不被凡尘攘扰,不为俗事牵绊。也就自然不会自“纳比笼中”了。[1]
作者简介
宝栋,高中语文教师,作品见诸网络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