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城將軍衙署
歷史
清朝雍正年間,清朝為了進擊漠西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及控制內蒙古西部的蒙古諸部,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決定在內蒙古、外蒙古分別修建一座新城,用以屯駐軍隊防禦準噶爾。其中在內蒙古在歸化城東北五里處建綏遠城。
乾隆二年(1737年),駐守山西右衛的建威將軍王常奉旨改駐綏遠城,改稱「綏遠城將軍」。其府衙即綏遠城將軍衙署。到1909年之前,清廷的綏遠城將軍共78任,均在此管理駐紮。清朝最後一位綏遠城將軍是宣統末年的堃岫。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張紹曾被中華民國任命署綏遠城將軍,仍駐將軍衙署,並且改清朝的「綏遠城將軍衙署」為「綏遠城將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綏遠城將軍改為綏遠都統,綏遠城將軍府改為「綏遠都統公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為「綏遠臨時區政府」。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置綏遠省,衙署改由綏遠省政府占用。
1937年,日本扶植的德穆楚克棟魯普「蒙古聯盟自治政府」軍隊占據綏遠,衙署為該政權屬下的「巴彥塔拉盟公署」占用。後來,衙署又被「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占用。
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綏遠省政府回遷至該衙署。1949年9月19日,中華民國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在傅作義的影響下宣布起義[1],綏遠和平解放。其後,綏遠省人民政府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此辦公,烏蘭夫為主席。
1959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衙署附近的鼓樓和綏遠北門因為交通原因被拆毀,衙署得以倖免。這個地區被一些呼和浩特人稱為「鼓樓」就是因為被拆毀的位於衙署西面路口的鼓樓。
1954年,衙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辦公處所,直到1983年陸續遷出。但將軍衙署西跨院未被收回。直到2007年5月17日,西跨院最終被移交給將軍衙署博物院管理。
1985年起,衙署為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辦公使用。1985年,將軍衙署古建築群作為「清代將軍衙署舊址」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內蒙古自治區書畫院暨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成立。1997年,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劃歸內蒙古博物館管理。2002年,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劃歸內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管理,將軍衙署獲得整修。2003年6月,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正式對社會開放。到2006年底,該博物院已發展到館藏文物7000餘件、展陳面積2000餘平方米、展廳11個。2004年,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4個重點博物館之一。2006年5月25日,將軍衙署與其東北數百米之外的殘存的一段綏遠城城牆作為「綏遠城牆和將軍衙署」合併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同年,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為「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2007年,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6月8日,內蒙古文物交流中心與內蒙古清・將軍衙署博物院合併,更名為「內蒙古將軍衙署博物院」。
視頻
綏遠城將軍衙署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董其武率部於綏遠起義,歷史上的今天
- ↑ 內蒙古將軍衙署博物院:保持原有格局結構 呼和浩特近現代史直接見證,中國小康網,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