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百一诗其十三
《续百一诗其十三》是明代文学家杨慎作品之一。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1]。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四百余种,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 |
齐后厌佛士,甘与鲋鲵居。 狐咺行哭谏,陈斧斮东闾。 囹圄系鸾凤,珩璜带猿狙。 燕兵一旦至,国象成剥庐。 达生走奔绥,触子驰亡车。 遂令爽鸠乐,鞠为草莽墟。 麋鹿游苏台,不独伤子胥。 |
” |
— [明]杨慎 |
目录
儒学思想
揭示理学和心学都存在着“重虚谈”、“多议论”、“学而无实”、“学而无用”的弊端。
杨慎说:骛于高远,则有躐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则有遗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问学”。故高远之弊,其究也,以六经为注脚,以空索为一贯,谓形器法度皆刍狗之余,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世之禅学以之。考索之弊,其究也,涉猎记诵以杂博相高,割裂装缀以华靡相胜,如华藻之绘明星,伎儿之舞呀鼓,所倡其功倍于(而效)小,学而无用,世以俗学以之。
“尊德性而道问学”,本为《中庸》[2]所谓,但宋儒中,朱熹主张以究理问学为主,提倡研读经传,一依圣贤遗教去做,有偏重于“道问学”的倾向,陆九渊讥评其支离破碎;陆九渊主张学者从经典中解脱出来,求诸本心,认为“学苛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有“尊德性”的倾向,朱熹斥责其尽废讲学。自南宋朱、陆相争以来,两家之学渐成水火之势,“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这对儒学发展影响甚大,诚如程敏政所说:“朱、陆之辨,学者持之至今。……其流至于尊德性、道问学为两途,或沦于空虚、或溺于训诂,卒无以得真是之归。此道所以不明不行。”
视频
续百一诗其十三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三国主题是他所做,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十首诗,第一首你一定熟悉 ,搜狐,2020-08-19
- ↑ 《中庸》经典20句,尽显君子风范,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