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
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維也那環城景觀帶上的又一著名建築,也是維也納市的標幟。聖史蒂芬大教堂建於12世紀末,原建築建於1147年屬於羅馬式風格,後來遭受兩度大火便在14世紀時修建成為哥德式建築,又歷經土耳其人的炮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又在戰後修築成為今日的規模--高高的塔尖高達137米,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
這座大尖塔的中心尖塔周圍又環繞着無數精雕細琢的小尖塔,好像一頂光彩奪目的王冠戴在維也納市。鐘塔每隔一段時間,會報出一陣悠揚的鐘聲。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所以又稱「維也納之心」。
目錄
歷史發展
公元1147年巴奔堡戍邊伯爵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羅曼風格(對羅馬風格的模仿)的教堂,即今日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前身,歷經兩次大火之後波西米亞國王又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聖史蒂芬大教堂的西門即是當時的遺蹟,15世紀建造南塔、16世紀建造北塔,到了18世紀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高塔落成,之後聖史蒂芬大教堂的修建工作就一直在進行,延續到1962年奧地利各州都在負責教堂的各部份,共同修建聖史蒂芬大教堂。
建築特色
聖史蒂芬大教堂哥德式的建築風格,在教堂屋頂貼滿菱形彩色琉璃瓦,兩排哥德式的柱子將教堂正殿分為三部分,而在壇背後唯一的兩塊免遭摧殘的玻璃窗畫射進了五彩繽紛的光線,讓聖壇增添了神秘的氛圍,另外137公尺高的尖塔也是其建築特色,民眾也沿着塔樓內狹窄的迴旋梯拾級而上,欣賞維也納迷人的市景風貌。
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通過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聖經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而花窗玻璃在建築學上則有牆的作用[1],起到部分的支撐作用。如果是天主教哥特式教堂,則位於主,副入口上的圓形玻璃窗,稱為玫瑰窗;細長的玻璃窗稱為柳葉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2]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教堂大都有些昏暗,多數是用燭火照明,現在也用電燈了,有很多還是做成蠟燭的模樣。主要的採光還是靠窗戶,外面的陽光透過花窗照進來,光的反差會很大,所以昏暗中看這些玻璃窗,線條和色彩就更為鮮明。也許這就是設計者的用心所在。
參考文獻
- ↑ 教堂彩色花窗存在的含義,光影交融下的美妙靈魂,搜狐,2021-08-19
- ↑ 圖解歐洲建築之一:羅曼式建築及斯拜亞皇帝教堂,搜狐,201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