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绵阳图书馆

绵阳图书馆

中文名称;绵阳市图书馆

外文名称;Mianyang Library

等级;国家一级图书馆

荣誉;全国文明图书馆

馆藏规模;60万册

占地面积;1777.5平方米

绵阳市图书馆始建于1922年,原址位于人民公园内,1992年5月23日新馆大楼即现馆在长虹大道中段落成开放,馆名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绵阳市图书馆现有藏书60万册,其中古籍文献、地方文献、工具书4万余册,数字文献资源13T,计算机服务设备120台,阅览坐席1200个,流动图书馆服务车2台,年订购报纸期刊(含港台期刊)1000余种,网络节点800个,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免费提供多种便民服务。

绵阳市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文化机构,是绵阳市文献集散中心,科技情报查新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绵阳市级中心,文化部首批数字图书馆试点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全民阅读示范馆,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1]

自2011年以来报刊阅览、图书外借、资料查询,电子阅览厅和资源数据库等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常年举办流动图书馆服务、科学普及宣传、公益性讲座、教育培训、电影放映、图片展览,建成多个图书馆分馆,年接待读者60万人次。

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王智群告诉记者,从市图书馆借阅记录可以看出,2018年,绵阳市青少年借阅图书数量已经超过成年人。

目录

序言介绍

民国11年(1922年),驻绵阳的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为"恢张宏智",令绵阳县县长彭子猷筹建图书馆。彭对县城通圣街(今绵阳解放街)建于清道光年问之奎星阁略加修葺,将绵阳县高等小学(前治经书院)藏书移入阁内对外开放,称绵阳图书馆。奎星阁有3层,每层约有使用面积60平方米,下层作阅报室,中层作图书阅览室,上层藏图书。

民国19年(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拟将绵阳建为川西北模范市,模范市整理局以奎星阁妨碍交通将其拆除,藏书暂借旧行辕房屋两间封置。

民国20年(1931年)初,绵阳县县长蒲殿钦拨鼓楼街与东街交汇处旧房基6间,委唐宝森修建图书馆馆舍,县府拨700元,图书馆旧有1100元,建馆经费缺三分之二。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捐大洋1000元,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捐300元,川西北屯殖军第一路司令董宋珩捐500元,第二路司令王之中捐200元,其余官绅均有捐助,较短时间募得大洋3200余元。同年10月,耗资5000大洋的新馆舍竣工落成,定名为绵阳县立图书馆。新馆舍有大小房间20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底层为通俗演讲厅兼阅览室;第二层为藏书室及办公室;第三层为古书参考室及馆员宿舍;第四层为钟楼,置1米高铁钟1口,备报水火警之用。

民国33年(1944年),日本军用飞机轰炸绵阳,馆长刘梓文把馆藏贵重图书疏散到本县普明乡辛汾之家中封置,直到次年12月才由继任馆长陈明极用两辆板车运回馆内。

1950年初,绵阳县人民政府接管县民教馆藏书及设备,建立绵阳县人民文化馆。

1952年10月改称绵阳县文化馆。

1953年,绵阳县文化馆图书室迁入绵阳大礼堂(建国前称中正大礼堂)开展业务活动,礼堂舞台部分作为书库,观众厅作阅览、外借室。

1956年7月建立绵阳县图书馆,核定为正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3人,同时拨开办费3 000元。为提高新建馆职工业务能力,四川省文化局在省图书馆举办全省图书馆干部业务短训班,绵阳县人民委员会调三人赴省学习半月,归来后即接管县文化馆图书藏书,在人民公园大礼堂组建绵阳县图书馆,于同年7月开馆。县图书馆隶属县人委文教科管理,经费由文化馆代管,两个单位一套财会人员,两本帐。"文化大革命"中,因该馆无围墙遭受群众组织数十次冲击,图书损失惨重。

1970年4月,绵阳县革命委员会拨款3000元修建围墙。

1973年又3次拨款1.3万元修建平房宿舍250平方米。

1968年12月,绵阳县革命委员会将绵阳县图书馆、文化馆、少年之家、人民公园合并成立绵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1975年5月又将其撤销,恢复县图书馆原建制、名称。

1978年4月,绵阳县建制被撤销,其政区被并入绵阳市(县级):改称绵阳市(县级)图书馆,隶属绵阳市(县级)文教局管理,同时财会与文化馆脱离代管关系,核定编制增至9人。同年10月,馆内设采编部、外借阅览部、辅导部及办公室。

1982年编制增至12人。1980年,拨款5000元修建自然阅览室,建筑面积70平方米。

1984年,该馆主体建筑经绵阳市(县级)安全办鉴定为危险建筑,随即关闭。绵阳市图书馆在人民公园内旧馆舍占地面积2628平方米,房屋用地面积1777.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57平方米。

1985年6月,绵阳地改市建制,绵阳市图书馆名称不变,升级为市直属正区级事业单位,编制增至20人,隶属绵阳市(县级)文化局管理。

1989年12月31日,绵阳市图书馆新馆馆舍在绵江路(今长虹大道中段47号)破土动工,新馆舍占地面积10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可藏书50万册,征地和建筑总造价540万元。馆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新馆大楼造型为一把钥匙型,是一处集教育、科研、服务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优雅舒适公共场所。

2000年10月,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整体并入市图书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绵阳市图书馆积极进行了深化内部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市图书馆业务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活动、服务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绵阳市图书馆经费在绵阳市文化事业费中列支,全额拨款。

2011年经费增至260万元(1978年经费6000元,1995年经费增至23万元)。绵阳市图书馆现有现有藏书61.5万册,阅览室座位1200个,年订报纸期刊1100种,在职职工3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19人,职工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90%以上。

相关视频

【绵阳新闻】三台县图书馆晋级国家一级图书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