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激肽
缓激肽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术语。
中国,从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度丰富的国家,中国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国的文化精魂[1]。中国最早出现的和文字相关的文化记忆就是仓颉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蕴藏了无限的文化[2],然后就出现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录
名词解释
缓激肽(bradykinin,BK)是一种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9肽物质,它可以缩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医学证实BK还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
1、直链9肽。为激肽的一种。其结构顺序为Arg、Pro、Pro、Gly、Phe、Ser、Pro、Phe、Arg。具有舒血管和降血压等作用。
2、激肽释放酶作用于激肽原所产生的一类局部激素。主要有缓激肽、胰激肽和甲胰缓激肽3种,它们是不同激肽酶作用下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产物。激肽释放酶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25000~48000,由256个氨基酸组成,广泛分布于肾、唾液腺、胰腺、汗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中,并可释放至循环血液中。激肽原主要由肝脏和肾脏合成。
临床意义
降低:血浆缓激肽降低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尿液缓激肽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原发性高血压。BK是一种心脏保护因子.以往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前及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注射BK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BK还可以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缺血心肌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及糖原的贮备.近来有些学者利用BK的B2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发现在这些动物上,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丧失了起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这充分说明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的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依赖于BK.并且有文献证实,BK还参与了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早期相及远距离的保护作用.近来Ebrahim等先后发现BK对缺血再灌注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并且还参与了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延迟相保护作用.但BK对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的延迟性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BK预处理24h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变化。
缓激肽水平升高可以导致发热,对心梗患者有一定诊断意义。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BK可以提高心肌缺血早期的ATP及磷酸肌酸的含量,使糖原的分解减少,乳酸生成降低,从而提高心肌的抗缺血能力,并且这一结果也部分解释了我们以前所发现的BK对晕厥心肌的保护作用.在心肌缺血40min时,各组的能量代谢指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过长的心肌缺血导致了心肌能量储备的耗竭及心肌代谢活动的停止所致.再灌注结束后,BK组心肌的ATP、磷酸肌酸及糖原的含量再次高于对照组,乳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与我们以前发现的BK预处理可以延迟性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有关.不难理解,BK组心肌缺血区存活心肌的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ATP、磷酸肌酸及糖原的含量势必要高于对照组,而乳酸的含量则要低于对照组.但BK为何可改善缺血早期的能量代谢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魅力无穷,搜狐,2022-11-20
- ↑ 诗酒趁年华 | 品中国文字 悟千年精魂,搜狐,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