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九香(1902年6月19日—1978年6月9日)

羅九香 (中國客家箏演奏家、教育家)
出生 1902年6月19日
廣東省大埔縣
國籍 中國
職業 客家箏演奏家
知名作品 《出水蓮》
《將軍令》
《蕉窗夜雨》等

1902年6月19日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中國客家箏演奏家、教育家,與曹正曹東扶趙玉齋一起被譽為「中國古箏四大名家」,有「南派箏王」、「客家箏代表」之稱。

1921年畢業於潮州金山中學。1925年師隨「樂聖」何育齋學習古箏和民間音樂。1954年被戲劇家歐陽予倩推薦入大埔縣「民聲漢劇團「任箏、三弦演奏員。1956年加入廣東漢劇團,同年任首席古箏手並隨廣東省代表團赴京參加第一屆中國音樂周演出,這是客家漢樂在全國音樂界第一次公開演出。[1]

1956年被選為中國音協廣東分會常務理事,1957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1959年受聘於天津音樂學院任教。1960年調入廣州音樂專科學校(星海音樂學院前身)任教。1961年代表嶺南派參加全國古箏教材會議並演奏漢調名曲。

2001年,羅九香與劉天華華彥鈞(瞎子阿炳)一起被收入國際公認的音樂權威辭典《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 [2]

目錄

人物簡歷

1902年6月19日,羅九香出生於廣東大埔縣石雲區楓朗鄉的一個商賈家庭。父親羅告蒙經營醬油生意,常來往於廣州、汕頭、大埔之間,故見識較廣。羅九香是家中第七子,小名阿滿,自小聰明伶俐,很得父母喜愛。羅父對他期望很大,小學畢業後送他到潮州最有名的金山中學讀書。

幼年時受當地民間音樂薰陶,習三弦與古箏。羅先疇(辛亥革命軍營長,東征時遇難)善彈箏,是其啟蒙老師。九香於潮州金山中學畢業後,在鄉校任教,常與邑內儒樂高手會聚,興之所致,通宵方罷。20年代初,何育齋於廣州辦"潮梅音樂社",九香應邀前往,與育齋潛心攻研箏法,又與嶺南古琴家楊新倫交遊甚密。九香納古琴吟、揉、彈、注等奏技的優點於古箏的彈奏中,使箏技風格別具,技藝益進,名亦日噪。建國後,1950年7月至1955年6月服務於民聲漢劇團樂隊。1956年與饒叔樞、饒從舉組成"客家音樂"三人小組赴北京匯報演奏,接受電台和唱片社邀請,錄製有《出水蓮》、《單點頭》、《昭君怨》等十餘首樂曲。1959年秋,受聘天津音樂學院,任古箏教師。1962年參加西安"中國古箏家會議"。在國內,箏的演奏風格可分東北、山東、河南和嶺南四大流派,羅九香被認為是嶺南派的代表。後辭去天津音樂學院職務,在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繼續從事古箏教學。同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常務理事。

羅九香的古箏演奏風格,淳樸大方,不落俗套,矯健有力,音如珠玉,尤以雙指彈弦,快速減字重按之法令人叫絕。中國戲劇大師歐陽予倩聆聽《將軍令》一闋,讚嘆說:"神功至極,匠心獨具,堪稱嶺南一傑!"音樂名家查埠西、楊蔭瀏評說:"其中奧妙,須言傳身教方得要領。"1963年中國音協約集了許多行家來穗專門研究"羅九香箏法",丁伯苓、王昌元亦尊羅為師。1977年中央音樂學院編印《四十首中國古典民族樂曲教材》,其中就有羅九香演奏的《出水蓮》、《薰風曲》兩首。1979年《人民音樂》第五期曾載文評述羅九香的古箏藝術貢獻。其生前遺著《琴況廿四則》,刊於1984年《中國音樂》第一期;《羅九香箏譜四十首》則由其學生史兆元整理,1986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羅的學生有成就者甚眾,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師何寶泉、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古箏教師陳安華,即是其中佼佼者。

1921年中學畢業後,他曾回大埔日新小學任國文教師。大埔是客家人聚居之地,流行中原漢樂,有"漢樂之鄉"之譽,故羅九香自小已受漢樂薰陶。20年代初,羅九香師從族兄、古箏好手羅仙疇學古箏,又常參加鄉間音樂人的合奏聚會,打下良好的漢樂基礎。

1923年,羅九香在父親的安排下,到廣東增涉工業專門學校學習,後又到上海復旦大學預科學習。

1925年,從父命回到廣州投靠舅父蕭干臣,在政府部門當小職員。他對漢樂情有獨鍾,恰逢有"樂聖"之稱的漢樂宗師何育齋到廣州,便拜他為師。

1930年,何育齋在廣州成立"潮梅音樂社",羅九香也經常參加音樂社的演奏活動並結識了戲劇家歐陽予倩、文藝評論家林默涵,以及廣東音樂名家何柳堂易劍泉劉天一,潮州音樂名家張漢齋、許敦伍,古琴家容心言、招鑒芬、楊新倫等人。

1946年,廣東省主席羅卓英為選舉其宗親羅博平為省參議員,適逢羅九香要攜客死廣州的父親骸骨回鄉安葬,羅卓英奉上大禮,同時請羅九香擔任縣參議員,以投羅博平的票。羅九香因人情難卻,便當了為期一年的掛名縣參議員。業餘一直不斷鑽研,精通了"中州古調"、"漢皋古譜"的音韻、演奏技術。

抗日戰爭時期,他避居回鄉,仍鑽研箏藝不輟,對上門求教者總是熱情接納,諄諄教導,故甚得學生及樂界敬仰。解放後,羅九香終於走上專業音樂道路。

1954年1月,他經歐陽予倩推薦,廣東省統戰部介紹,被安排進民聲漢劇團(後為廣東漢劇團),任箏、三弦演奏員。次年該團進京在懷仁堂演出《百里奚會妻》,他以古箏伴奏劇中唱段《嘆淪落》時,大得樂界行家讚賞。

1956年被選為廣東省音樂代表團成員,到北京參加全國首屆音樂周演出,他(奏古箏)與饒從舉(奏椰胡)、饒淑樞(奏琵琶)3人合奏《單點頭・亂插花》等曲,這是客家漢樂第一次公開向全國音樂界演出,接着在古箏觀摩交流會上,他以古箏彈奏《出水蓮》、《將軍令》,其古樸典雅、韻味雋永 的鮮明風格,使同行讚嘆不已這令他在全國古箏界中享有盛譽。參加音樂周演出時,他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令他大受鼓舞,決定把客家漢樂傳之後世。

1956年,羅九香被選為中國音協廣東分會常務理事,1957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

1957年大鳴大放時,他"不合時宜"地向漢劇團領導提出漢樂在團中的定位問題的意見,被定為"內右"。接着,因曾當縣參議員的"歷史問題",被遣送回鄉勞動。幸而尚有知音,使他因禍得福。

1959年秋,經箏樂名家曹東扶介紹,天津音樂學院聘他任教,使他成為在高等音樂學府教授客家箏的第一人。這無異雪中送炭,羅九香感動之餘,更堅定了為弘揚民族音樂奮鬥終身的決心。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一年中,他深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1960年,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杜埃見到羅九香,建議他回廣州任教,培養家鄉的民樂人才,弘揚漢樂,他欣然接受。同年10月,羅九香調回廣州音樂專科學校(星海音樂學院前身),執教古箏。他悉心教導學生,為客家漢樂奔走、呼籲,並得到上級支持,在廣州開設漢樂班,為客家漢樂的繼承和發展作出貢獻。

1961年,他與同校的潮州箏名師蘇文賢一起,參加在西安舉行的首屆全國高等音樂院校古箏教材會議,會上公認羅九香是客家古箏流派的代表,被譽為"中國古箏四大名家"之一 。他整理的客家箏曲被選編入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古箏教材。

1969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羅九香大師因"歷史問題"被遣送回 鄉,1974年"落實政策",只作退職處理,1981年給予平反恢復名譽時,他已去世3年。他在精神 遭受摧殘的期間,仍然沒有放棄漢樂,在家鄉堅持習琴、練箏,對來探訪的晚輩、音樂工作者,也諄諄教誨,囑託他們把客家古箏、客家漢樂發揚下去。

1978年6月9日,羅九香在家鄉大埔縣逝世,享年76歲。

2001年,國際公認音樂權威辭典《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第十五卷收入"羅九香"辭條。

主要成就

藝術風格

20世紀30年代,羅九香廣泛地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音樂界的名人名師進行交流,在交往過程中吸取其他箏派和樂種的特色來豐富自己的演奏,他運用山東箏派中的大指小關節快速劈托來豐富自己的八度輪音指法,吸取北派古箏連托兩弦再輔以滑音的彈法,增強了力度和氣氛。其演奏落點果斷,運氣自如,音韻委婉,氣勢雄渾,正所謂"輕而不浮,急而不亂,怒而不燥,哀而不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其藝術風格歸納起來是:古樸淡雅,重在寫意。具體說有四點:1、音色優美渾圓;2、按滑變化豐富;3、琴度出神入化;4、意境深邃高遠。

羅九香鍾情於漢皋古韻,以"儒家樂派正統"自詡,其古箏藝術獨樹一幟。 他的演奏淳樸大方,不落俗套,矯健帶勁,着力於韻度、行調用句,尤以雙指彈弦、快速減字左手重按之法,可稱神奇妙絕。他反對"形似",提倡"神似",認為音樂應隨情而發,以情帶聲,方可悟出神韻。他強調古箏的藝術主要用左手,而不是右手。他使用的"玳瑁"義甲,長而厚,用小關節彈弦,音色純真圓潤。其按顫功夫一觸即發,滑音技巧變化莫測,演奏氣度隨情而發,發音功底鏗鏘有力,音樂表現細膩含蓄,情感表達出神入化。

羅九香對於古琴藝術的欣賞和推崇,使得其演奏風格中又融入了古雅、淳樸的風韻。羅九香藏有1936年出版的林謙三著、郭沫若作序的關於古琴的著作《隋唐燕樂調研究》和1937年今虞琴社編印的研究古琴的專刊《今虞》兩本書,又與古琴界眾多大師級名家如招學庵、楊新倫等交往密切,相互切磋琴藝,他借鑑古琴演奏時左手的點、揉、搓、抹等手法,融於古箏演奏當中,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提升了古箏的演奏技巧。1952年,羅九香將明末古琴家徐青山關於琴的美學理論經典著作《溪山琴況》加工精縮為琴箏通用的《琴況廿四則警句》 ,意義精微,文風高妙,藝術境界深邃高遠。 [4]

羅九香不僅在演奏客家古箏上技藝超群,廣東漢樂的其他樂器也廣為深通,尤其是三弦、椰胡等,對於古琴的研究也頗有心得。廣泛的涉獵使得羅九香的古箏演奏別具一格,從而保留了一大批珍貴的音響資料,如古箏獨奏《出水蓮》,古箏、琵琶、揚琴合奏《單點頭·亂插花》、《玉連環》、《昭君怨》等。羅九香的古箏演奏樂譜、傳譜由其學生整理出版,客家箏樂曲也由其學生演奏、刻錄成錄音帶、密紋、鐳射唱片等流傳國內外,影響甚廣。他演奏的古箏錄音, 除出版為音像製品發行外,還收藏在國家級音樂研究機構及主要高等藝術學府中,他的書法也頗有造詣,其手跡"繼述文明"曾懸於故鄉的故居中。

藝術主張

羅九香十分喜愛演奏68板軟線樂曲,如《出水蓮》 、《崖山哀》、《杜宇珈》、 《昭君怨》等民間稱為"四大軟"。在硬線調譜中,則擅長演奏《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大八板》 、《琵琶詞》等。平時,羅九香常以其心境如何來決定演奏什麼樂曲。如稀客來訪,多彈《千里緣》 、《懷古》 ,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傷感,常彈《杜宇魂》、《昭君怨》以自慰;見到污濁現象,情緒低落時,則彈《出水蓮》來傾吐"君子"之氣,或以《將軍令》的威武雄壯音調來激勵自己。他的演奏,落點果斷,運氣自如,音韻委婉,氣勢雄渾。所謂是:輕而不浮,急而不亂,怒而不燥,哀而不傷'他不善言辭,往往集情感於箏樂與書法之中。

羅九香主張對傳統樂曲賦予新的藝術生命才能長盛不衰。 比如《出水蓮》這首樂曲,民間演奏者或只是將其作為軟線調譜的起板副調,本身不具有獨立意義;或將其解釋為"憂國憂民","孤芳自賞","睹物傷時"等等。而羅九香則從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收益,認為蓮花是花中之君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情操是樂曲的中心思想,給人以潔身自好,自強不息的哲理性啟示。對於起句的處理,羅九香一反傳統的委婉纏綿、優柔動聽的彈法,以動感強烈的連續切分節奏來代替,並輔以一按即顫的密顫彈奏,以憤慨的情緒表現出蓮花對污泥濁水的鄙視,顯現出絕強的氣質,展現主題。又如《崖山哀》,這是一首哀悼南宋末帝在廣東新會殉難的傳統樂曲。民間演奏多與《大八版》中板連套。然羅九香卻選擇《將軍令》中板連套,兩曲分兩個調彈;彈《崖》曲時用"1'音代"4" ;彈《將》曲時回到原調,使兩曲產生四度轉調的演奏效果。這在民間傳統演奏中是絕無僅有的。羅九香在解釋為何接《將軍令》中板時說:《將》曲曲調雄壯有力,連套後可增強《崖》曲的壯烈氣氛。《崖》曲不應只是"哀"字,它應該體現出中華民族之英魂。 [5]

音樂教學

羅九香在教育中善用啟發式教學,在教學中常用三弦、椰胡給學生領奏,啟發學生掌握音樂風格,體會樂曲的韻味。羅九香把客家箏的演奏要領歸納為"緩而不怠,緊則有序,古樸淡雅,重在寫意",重在寫意也即羅九香所提倡的以神似代替形似的教學觀念,認為只有在"神"字上下功夫,才能體現出樂曲的情感和內涵。他要求學生學琴應學會運用氣息,才能處理好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關係,使樂曲的情感得以深化。

羅九香認為,演奏古箏藝出於手,情蘊於心,彈箏是對於人的感情的抒發,樂音也應當隨情而發,摒棄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和僵硬的模仿這一錯誤的觀點,講求音樂的感染力和人琴的和諧。音樂是有感情的,不同時期、不同心境的演奏者所表現的樂思不盡相同,因此羅九香強調讀譜的重要性卻不主張死記演奏譜。熟讀樂譜宛如朗讀詩詞,有板有眼,有句有節,有輕有重,有緩有急,張口即來,脫口可唱,由情帶聲,循環反覆,神韻自悟。他還提倡學生多讀古典文學和歷史來充實自己,從而更好地理解箏曲的時代背景、創作願意等,提高音樂修養。

羅九香不僅身體力行,多方面融合各家學派的特點和演奏技巧,還鼓勵學生吸收其他箏派和樂種,包括西洋音樂的優點,支持學生學習新創作的現代樂曲和技巧,對傳統樂曲進行改編。他還將不同領域的技能整合到古箏學習當中,如將太極拳、氣功的運氣規律應用到古箏演奏當中。羅九香"承秦箏正統,傳太古遺音",既繼承民族音樂的傳統正韻,又推陳出新,強調古箏的藝術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認為音樂的發展是必然的,繼承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

羅九香以其開闊的胸襟、非凡的氣宇和開放的思想,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超群、優秀非凡的演奏家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古箏音樂舞台上和各大音樂高校中。如原中國音協古箏學會會長李婉芬(已故);任古箏學會副會長的就有北京的史兆元,上海的何寶泉和潘妙興,廣州的陳安華、饒寧新等;任古箏學會理事的有天津的李洪安、廣西的林堅(女)、福建的陳茂錦、汕頭的楊禮桐等,以及原廣東省漢樂研究會會長羅德栽、梅州的楊始德、惠州的羅振武、藍新德、大埔的羅曾優、羅曾良等。還有一批從事專業演奏和研究工作的學生,使羅九香的古箏藝術得以繼承下來,廣為傳播。其學生陳安華、史兆元等人整理出版了記載由羅九香傳譜和演奏的客家箏曲的書籍《廣東漢樂古箏曲選》、《客家箏曲四十首》、《中國嶺南箏譜》、《中國名箏名曲薈萃》等,提高了羅九香在古箏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其學生對羅九香的評價是:"一朝遇良師,三生獲教益"。

主要作品

羅九香的古箏演奏樂譜、傳譜經他學生整理出版;由他不同學生演奏,不同公司出版的客家箏錄音帶、密紋、鐳射唱片流傳海內外,影響廣泛。羅九香還有一大批音響資料。此外,全國多家音樂院校、電台、研究機構均保留有羅九香不同時期的古箏獨奏錄音。

古箏曲:

《將軍令》《蕉窗夜雨》《薰風曲》《昭君怨》《單點頭·亂插花》《琵琶詞》《崖山哀》《翡翠登潭》《出水蓮》《有緣千里

唱片/專輯:

中國唱片公司錄製的唱片:

箏獨奏《出水蓮》 (M-2300甲),

箏、琵琶、揚琴合奏《單點頭·亂插花》(3-1328乙)、《玉連環》(03-1679甲)、《昭君怨》(03-1679乙)等。

相關作品

樂譜/傳譜:

《廣東漢樂古箏曲選》(兩冊共28首),陳安華記譜整理,1964年由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編印成冊(油印本),贈給全國各兄弟院校及同行師友,是客家箏曲歷史上首次結集印刷的樂譜。

《漢樂箏曲四十首》,史兆元整理、羅九香傳譜,1985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 版;

《中國嶺南箏譜》陳安華整理,1990年在香港新城文化公司出版,收入羅九香的箏曲16 首;

《中國古箏名曲薈萃》史、陳、何3位整理,1993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收入羅九香傳譜的客家箏曲16首;

羅九香的多位弟子分別出版了羅九香傳譜的客家箏曲專輯,流傳海內外。

紀念文集:

《出水蓮花, 香飄九洲》,星海音樂學院並出版。

外界評價

戲劇家歐陽予倩:"神功至極,匠心獨具,堪稱嶺南一傑!"

古琴家查阜西、民族音樂家楊蔭瀏:"其中奧妙,須言傳身教方得要領。"

中國音樂家協會:"羅九香大師是我國箏界特別是客家箏樂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堪稱一代宗師。"

陳蔚旻:"承秦箏正統,傳大古遺音"的古箏藝術已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羅九香大師的貢獻是巨大的。

林堅:在跟隨羅先生學習的那些日子裡,他不但教我古箏技藝,還教我做人的道理。他高尚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的心靈,真是'一朝遇良師,三生獲教益'啊!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客家箏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個古箏表演藝術家,他一生的音樂活動對客家漢樂及漢劇音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在音樂及演奏風格上, 他與其他流派的某些同行不同,他並不特別強調形式創新。他的音樂及其演奏,更多地是保留着典型的中國音樂的傳統風格。"


騰訊視頻

客家箏曲《單點頭》《亂插花》 羅九香演奏

客家箏曲《蕉窗夜雨》 羅九香演奏

參考資料

  1. 漢樂傳人羅九香.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12-02]
  2. 大埔廣東漢樂與一代宗師羅九香.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12-02]
  3. 「客家箏一代宗師」羅九香先生[組圖]. 中國網 [2009-07-21]
  4. 羅九香先生在箏界的定位與箏藝生成因素探秘. 中國音樂學網 [引用日期2014-12-02]
  5. 客家箏派代表羅九香.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