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中东亚人之刻板印象
美国社会中东亚人之刻板印象,是指美国社会对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移民及其后代所抱持的刻板印象。与其他民族或族群一样,刻板印象往往在媒体、文学、电影中出现。这些刻板印象往往使得亚裔移民及其后代子孙在社会、文化、政治中受到负面的影响。媒体中对于东亚人的形象描绘多半反映出美国文化中心主义。许多东亚裔人群受到刻板印象的牵累,在美国社会饱受歧视,甚至成为了仇外心理[1] 的牺牲品。
目录
看似幼稚的亚洲人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东亚人的形象是幼稚可爱的,而缺乏成熟的魅力。韩裔美国演员赵约翰就曾对人说过:“亚洲人的婴儿多半给人可爱的印象,从而也导致连我在内的亚洲人都被看成比较幼嫩。不论男女都给人稚嫩的印象。而婴儿则更加显得幼小。相比白人的小孩,我们亚洲人的幼儿看起来似乎更加可爱。”。由于被视为幼稚,因此亚洲人往往被认为缺乏社会自律性,同时也给人以文静而缺乏攻击性等印象。另外,也会有一种觉得亚洲人欠缺行动力和管理能力的感觉。
排斥及敌对心理
黄祸论
19世纪末期,在欧洲盛行一时的“黄祸论”(Yellow Peril)代表了欧美各国对亚洲民族尤其是中国、日本移民的忧虑。这一论点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美国等地尤其多见。面对大量流入的东亚移民,当地的白人对于无法理解的外族文化、语言等感到恐惧,一方面担心生存资源被抢夺,另一方面也担忧西洋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受到黄种人的威胁。同样,东亚社会也对西方世界的入侵、战争机器以及种族灭亡等抱有极大的戒备和恐惧。这一时期,美国西部的政治家和作家们都表现出了反亚洲情绪,如《黄祸》(《The Yellow Peril》,1886年《洛杉矶时报》)、《(移民)会议同意排华》(《Conference Endorses Chinese Exclusion》,1905年《纽约时报》)等文章比比皆是,同时也波及到了排日运动。1924年,美国通过了《1924年移民法》,将亚洲人视为对美国有害的种族。
澳大利亚也一样对黄种人充满了恐惧和仇视。1901年至1973年为止,澳洲长期执行歧视限制亚洲移民的白澳政策,直至1980年代都仍有其残影。2002年2月12日,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在首次为当地华人举行的新春联欢会上,向“长期以来缴纳了人头税的中国历代移民及其后代”表示道歉。同时,她任命了新的移民局长,并制订了一系列帮助华裔社区及实现公平待遇的政策。20世纪初,加拿大也对东亚移民征缴人头税。2007年,加国政府正式向仍在世的人头税纳税人道歉,并作出了赔偿。
东方主义、神秘主义、异域风情
美籍巴勒斯坦阿拉伯裔文学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中指出,东方主义起源于西方世界的独自解释,包含了其与“外邦”、“未知世界”、“东方”、“东洋”的碰撞交流中得到的经验。萨义德认为,“东方”(Orient)这个词是欧洲人生造出的概念,代表了“异域风情”、浪漫、珍贵经验等意义,主要指与欧美各国人进行对比的东亚。
西方文化中的“东方主义”也导致了东亚人及东亚裔美国人的“异体化”(othering)。一方面,西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了全世界的“日常主流”,而亚洲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充满了“异域色彩”。另外,普通观念中,西洋文化由于近代化的作用,往往易于变化演进,而东亚文化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往往有传统守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