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1]

目录

根源启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美国金融

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爆发过程

祸起 谈起亚洲金融风暴,就要从1980年代开始,国际资本就不断注入亚洲,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亚洲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四小龙”,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小虎”,亚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派繁荣。还有已经发展起来的日本、正在快速发展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不少人看好亚洲,亚洲的世纪真的来临了吗? 在亚洲奇迹中,一些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放松了金融管制,资本项下可以自由兑换,外国资本可以自由进出。这样,国外的资金、技术项目加速进入,经济过热,速度也在加快。各国股市、楼市币值飙升。到了1997年,股市、楼市、汇市就有了泡沫。这里国际游资就蜂拥而至,向亚洲大规模集结。 1997年香港回归后,以美国为首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以及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以泰国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在风暴之前,美元与泰铢之间的汇率为1:25,这是固定的,就是1美元可以换25泰铢。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是向上发展的,泰国经济却出了问题,它的房地产有泡沫,经济增长放缓,汇率怎么能维持1:25呢?美国三大基金集结了上千亿美元,第一站冲到泰国。索罗斯先找泰国银行借入250亿泰铢、抛泰铢。当时泰国人就慌了,担心泰铢会贬值,都去拿泰铢换美元。恐慌情绪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去换美元。可泰国银行外汇储备是有限的,等换到最后,没有美元了,泰国就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制,让泰铢自动浮动,泰铢马上贬值。原来1:25,如果贬到1:50,一美元就可以换50泰铢。炒家拿5亿美元换成250亿泰铢还给泰国银行,剩下的那5亿美元就可以归自己了。在国际炒家的轮番攻击下,泰国政府终于寡不敌众,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当天泰铢对美元汇率下降了1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正式拉开了序幕。 金融风暴迅速漫延,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暖意土崩瓦解,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了冲击。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转头攻击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中国台湾主动放弃了新台币汇率。到11月中旬,韩国又爆发了金融风暴,韩元暴跌,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求援。日本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相继破产。此时东南亚金融风暴变成了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再起,再次攻击印尼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菲律宾比索开始第二轮暴跌。日元兑美元汇率则从1997年6月底的115:1跌至1998年5-6月间接近150:1的水平。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又对香港再次攻击,港股恒生指数从16000点跌到6600多点。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买进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把汇率稳定在7.75港币兑1美元的水平上。此时中国政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充足的资金后援,使国际炒家在香港未能如愿,香港联系汇率守住了,但股市却差点崩盘。亚洲金融危机向北染指北方的俄罗斯,俄中央银行1998年8月17日扩大卢布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迅速导致卢布贬值70%。俄罗斯股市、汇市一路暴跌,正是这场意外使得在俄罗斯股市和债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最终导致一家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了破产的境地,金融炒家这才收兵。亚洲金融风暴这才进入尾声。 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紧密配合、联合作战的画面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席卷亚洲国家30年财富的金融风暴是美国各个利益集团协同作战的结果,它们前面有实业公司、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先头部队,后有专门游资的粉墨登场,美国舆论的摇旗呐喊、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关键时候政府出面撑腰,完全是大兵团作战,岂是几个对冲基金可以独立完成的。 通过这一仗,美国终于发现了“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好东西,将亚洲如此大规模的财富轻松收入囊中,并使亚洲国家一夜间回到了起飞前。她仅次于原子弹、氢弹的摧毁力量。这就促使许多美国人财富思想的转变:即原来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后来通过军事战争来明抢,此时可以发动金融战争暗夺财富。华尔街的炒家功不可没,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验。 1998年6月5日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和财长鲁宾等人向美国国会施压,冻结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6个月的监管权力,并于1999年11月推动了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从此,金融衍生品成为和平条件下美国最强大的掠夺性国家武器。 科索沃战争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让全世界目睹了美国金融霸权和美元霸权的强大蛮横。欧洲坐不住了。 1998年5月2日欧盟宣布了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爱尔兰芬兰等11囯成为欧元创始国。欧元从1999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11个国家正式流通。这对欧洲有很大的好处是:一是欧洲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节省交易成本;二是联手对抗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阻止欧元崛起就成了美国的一个难题。 1998年10月13日欧洲境内的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爆发。1991年南斯拉夫科索沃中90%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阿族于1991年单方面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后来组建“科索沃解放军”,试图以武力实现民族独立。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装分子与塞族警察发生流血冲突。从此,阿塞两族矛盾升级,武装冲突不断。1998年8月份,科索沃难民20万人无家可归,联合国做出决议要求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后来迫于北约压力,南联盟宣布全面履行安理会决议,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由国际派员监督,并尽早与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问题开展谈判。1998年10月27日北约宣布暂缓对南联盟发动空袭。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开盘价为1欧元兑1.17美元。全世界看好欧元。美元坐不住了。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危机再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开始轰炸塞尔维亚,科索沃战争正式爆发。经过73天的激战,南联盟被迫接受联合国的调解方案,同意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并最终让联合国托管科索沃。一打仗,还不到一年,欧元一路下跌,最低跌到0.82。科索沃战争把欧洲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地区,资金不得不加速从欧洲和欧元区撤离,欧元一路暴跌是必然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克林顿是智商很高,比共和党更大意义代表了民众的利益,但不太了解华盛顿和纽约上层政治结构,即美国政治经济军事从来都是由美国资本集团来支配的,克林顿政府不代表美国资本集团的利益,结果这些资本集团就搞出了“裙子事件”,实际上就是没有“裙子事件”,也会找出其它他们事件。最后向克林顿提出两个条件:要么下台,要么满足资本利益集团的条件。克林顿答应后一个条件。 亚洲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欧洲打来打去,还是美国安全、美元稳定,资金如愿疯狂地流向了美国和美元。 美国神话 恶劣和欧洲经济前途黯淡,资金选择了美国和美元。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革命,并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由于美国高科技时代的来临,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潮水般地涌入美国,涌入到硅谷,涌向了在1971年就成立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到这里来淘金。 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方式,把全世界的钱吸引到美国来。这些公司拿到钱后,开始经营它们的网络和高科技公司。当时有太多的网络公司一夜暴富的。这种财富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资金流向了高科技,流向了网络。后来在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美国通过资本市场,使大量的钱从亚洲、欧洲以及世界各地流入美国,出现了一股网络投资热。大量的资本原来是要流进实业,流进公司的钱,但在高科技股票高涨的时代,干脆拿钱到纳斯达克市场,去买高科技股票,买网络公司股票,这样赚钱更快。所以大量资金注入纳斯达克,掀起了炒作高科技股票热潮,使股市有了很大的泡沫。 伴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1999年科索沃的炮火,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多点就一路狂奔到5000点以上。 但好景不长。到2000年4月14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泡沫开始破灭,一年之内就从最高5300点跌到最低1600点。从而大多的公司破产、倒闭。这时人们才明白,美国搞网络、搞信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股票有太多的泡沫,股价是人为炒上去的,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但互联网络却成就了美国,一是把全世界的大量资金吸引到了美国,成就了强势美元。二是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的高科技地位,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三是美国财富模式深入人心,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了大规模的财富原始积累。 但是物极必反。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欧洲不打仗了,欧元区开始变得安全,资金开始流向了欧洲。欧元兑美元从1:0.82开始走向了2008年的1:1.56的水平,使美元的强势地位受到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伊拉克战争 当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美国资本市场便失去了对资金的吸引力。亚洲经济却在此在逐渐复苏,欧洲已经恢复科索沃后的平静,资金又开始向亚洲和欧洲回流,流入美国的资金越来越少。1999年流入美国的资金是7000亿美元,2000年是3000亿美元,2001年是1000亿美元。 2001年9月11日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挟持四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塌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一角,另一架在撞向国会大厦途中因乘客奋起反抗而提前坠毁。恐怖组织袭击了美国本土。打破了美国最安全的神话。国际资金开始大量投向了欧元。 这时祸不单行,“9.11”事件后,资金的加速撤离终于逼迫美国公司的欺诈行为陆续浮出水面。安然、安达信、施乐、朗讯科技、世通这些大跨国公司都在做假帐,最后都纷纷倒下。美国面临着资金大规模外逃,美国经济神话破灭。 “9.11”事件已经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财务丑闻又使美国大公司的神话在全世界破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千方百计转移全世界的视线。 由于“9.11”事件让美国人对恐怖主义深恶痛绝,而伊拉克成为最大的恐怖主义来源之一,再加上历史的积怨。美国要打伊拉克,但联合国坚决不准,多数国家强烈反对,美国却一意孤行非打不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使用最先进的武器:B2隐形轰炸机、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M1主战坦克等等,让全世界的舆论焦点立刻转向了伊拉克。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箭多雕:一是及时转移了全世界对美国财务丑闻的注意力。二是启动了战争,拉动了军火需求。三是石油飞涨、黄金飞涨,刺激了对美元的需求。四是控制了伊拉克这个油库,掌握了欧佩克组织,掌握了石油美元的权力。五是展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 由此可见为了保卫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美国资本集团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例如,美国人为什么要那么痛恨他们自己扶植起来的萨达姆,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独裁者?非要发动一场战争置死地而后快?为什么美国中央情报局要搞政变把查韦斯干掉?虽然后来政变过程中发生意外,让查韦斯侥幸逃过一劫。就是因为他们两个带头改变国际石油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历史,而改变为以欧元为结算货币。因为伊拉克和委内瑞拉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如果这两个国家带头把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美元改为欧元,就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就会效仿,就会推倒美元的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资本集团控制世界经济的手段,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工具。问题是2000年11月萨达姆政府已经通过决定伊拉克要把石油美元结算改为欧元结算,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才改为按美元结算。这才是伊拉克战争的真正由来。 美国金融危机 伊拉克战争虽然暂时化解了美国国内的危机,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金流失,双赤字暴增,经济下滑的命运。打伊拉克时,美国的战争预算大约是500-600亿美元,当时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从2003年到2009年,美国在伊拉克整整待了6年,花费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国债、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放大。这就是美国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形势。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美国的房地产上。美国政府2000年前后就做出了选择,号召美国人买房。美联储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息,贷款利率很低,用房地产拉动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繁荣。鼓动美国穷人去买房,制造房地产繁荣。用制造一个更大的泡沫去堵另外一个泡沫留下的黑洞。 美国有3.5亿人口,还有很多人没买上房。先把有房的富人搜罗一遍,让他们最好再买别墅,让住小房的中产阶级住换大房。如果再进一步动员无房住的蓝领们买房,就会创造多大的房地产需求啊。次贷就一步一步产生了: 一是商业银行放出次级贷款。 开始是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后来优质客户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商业银行放宽了条件,让信用级别不那么高的人也能买房,把款贷出去就有钱赚。但是商业银行的规矩还在挡着。怎么办,做假!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虽然信用很差,但商业银行可以把他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这就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了。只不过商业银行贷给优质客户的利率是5%,而贷给信用级别低的人,利率是10%。这样的利差对商业银行就很有赚头。 商业银行给买不起房的人说,花30万美元买一套房子,交3万美元的首付就可以入住。几年后如果房价涨到50万美元,你把这房子卖了,还主银行的本利30万,还有剩下20万美元的赚头。如果首付30%付不起,那就20%,或者10%,实在不行零首付也行。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不高,还不起月供,三年后再开始还就行,只是利息要高些。这样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起来,房价就往上涨。买房的人很高兴,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卖房人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已经替买房人把钱付了。 二是商业银行把次级债卖给投资银行。 卖房人和买房人都皆大欢喜。商业银行却承担着全部风险。而一旦房价下跌,买房人还不上钱,房子也不值钱了,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这样商业银行就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平常按揭利率是5%,次贷利率是10%,可以按6%利率卖给投资银行,可赚余下的4%。这样次级贷的风险就是从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 三是投资银行打包再卖给全世界。 投资银行购买回这些按揭证券后,就开始设计金融衍生产品,他们也打了一个包,变成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银行存在利率只有1%,规定次级债的利率为10%,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就这样,次级债就卖到了全世界。 四是为次级债上保险。 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就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如一个投资者买了50万美元的次级债券,他到保险公司去买信用违约掉期,交了3%的保险费后,如果这边出问题,那边保险公司就负责包赔损失。如果不出问题,保险公司就大赚了一笔。这样次级债就大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 可以就在美国资本集团和美国政府金融战争取得重大成功的时刻,却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事件: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 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 。 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 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 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 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 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2009年1月20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 (本节摘自杨家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及诱因分析》一文)

对华影响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10月14日,一大把网站特别策划《观天下》活动第一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以上问题与业内专家进行了探讨。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全球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是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瞬间就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边国家,其范围也远远不仅仅是次贷危机方面,而是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极大得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经济,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

全球应对

近日,欧盟出台一项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这只是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出台诸多刺激经济政策中的一项。11月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对目标也从之前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转向拯救实体经济,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救援。 各国力保实体经济 11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继日本承认其经济经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陷入衰退后,欧元区已进入其诞生以来的首个衰退期,而美国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创30年之最,也正在衰退的边缘,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慢已成事实。 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太地区,最近一个月里,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相继出台。这些救市措施是继拯救虚拟经济后,各国针对实体经济采取的又一轮的救助措施。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防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冲击;11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投入8000亿美元,用于解冻消费信贷市场、住房抵押信贷以及小企业信贷市场…… “从11月份全球的救助措施看,当前各国对危机的救治已从注入流动性、改善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等阶段,进入到刺激经济的第三个阶段。”中金公司金融专家黄海洲认为,第三阶段的救治措施,都是从鼓励投资消费、拉动就业等刺激经济的层面出发,以防止实体经济崩盘。 “在危机爆发之初各国针对金融市场采取的救助措施只能‘救急’和‘治标’,但不能‘治本’。”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说,“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难以估计,各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出台更具体的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中国调控 国际金融危机在向全球实体经济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所受影响也日益加深。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2008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近日坦承,11月份国内一些经济指标更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 “为抑制经济增长过速下滑的态势,我们必须采取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张平说。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11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雷厉风行、密集出台了大手笔的调控“重拳”,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的旋风行动,向外界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各界人士表示,如此大手笔、高效率的举措,既是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挑战所作出的回应,也是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具体行动。 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促进计划“非同凡响”,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全球共度时艰 各国领导者意识到,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在各大经济体相继出台措施刺激经济、稳定市场的同时,全球加强了合作,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已逐渐成为各国共识,一系列为应对危机,寻求对话和合作的会议相继召开: 11月8日,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在巴西圣保罗开幕;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召开;11月22日至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 20国集团金融峰会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了“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的重要性。会议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与会各方就下一步应对金融危机行动达成了协议,20国集团领导人承诺将共同行动,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 APEC会议针对金融危机专门发表一份联合声明,承诺密切合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的经济及金融行动,力求在18个月内战胜金融危机。 “这些会议均强调,全球要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的手段。 土豆效应 土豆效应是指在大萧条时期,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和销售。 无论经济处于什么状态,人总得吃饭,有钱吃好的、贵的,缺钱可以吃差些、便宜些的食品。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用于食品消费的钱会压缩,但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土豆在食品中属于低档、便宜的食品,当人们收入减少后,就会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土豆,进而在整体上导致对土豆需求的旺盛,从而推进土豆价格的上涨。 这里也可以把“土豆”看作广义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词。即经济危机时,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也上涨。“土豆效应”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中得到验证。 口红效应 在经济危机中,土豆这种生活必需品涨价了,这很好理解。但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和这次经济危机中口红的销量上升,价格也上涨了。这种“口红效应”是另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它的悖律作何解释呢? 原因在于,在经济旺盛时期,就业率高,整个社会都处于忙碌时期,男女约会的机会少了,女士使用口红减少;而当经济萧条,失业率(特别是女性失业率)增加了,男女约会的次数反而增多了。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女孩子对男人的依恋和表现欲增加了,必然更注重打扮,对口红的需求必然增加。在美国,“口红效应”意外地促进了好莱坞的发展。因为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近期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的热卖。过去经济危机的“口红效应”主要表现在美国,而这次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亚洲各国。

经济复苏

美联储24日结束为期两天的决策会议,一如预期的并未祭出新的措施,仅重申美国经济温和成长,并将维持目前的低利率政策至2015年中。这是美联储在11月总统大选前的最后一次决策会议 。 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24日公布声明稿指出,美国经济仍持续温和成长,其中家庭消费开支的增速略微加快,但企业的固定投资成长却开始减速。“全球金融市场紧张带来显著的下行风险,最近通胀微幅上升,主要反映油价攀涨,但长期的通胀预期仍持稳”。 美联储在9月的会议中决定,推出每月收购400亿元房贷担保证券的计划,直到就业市场明显改善为止,并将维持短期利率几近于零的政策,直到至少2015年中。24日的声明稿中强调,“若撤除现有的宽松政策,经济成长的力道恐不足以支撑就业市场继续改善”。 24日委员会中有11名成员投票赞同继续实施原政策,仅里奇蒙联邦准备银行总裁莱克(Jeffrey M. Lacker)一人投票反对。莱克认为,美联储的宽松措施成效不彰,并且有推高通胀的风险。共 富国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赛维亚(John Silvia)指出,美联储目前倾向于维持原定政策,“他们下的赌注是低通胀将维持够长的一段时间,使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空间发挥功效,最终达到刺激经济成长与降低失业率的双重目标”。 纽约联邦准备银行总裁杜德利(William Dudley)即于本月一场演讲中表示,美联储在支撑经济复苏方面做的还不够多,“从后见之明判断,我们应该采取更为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下次决策会议的日期为12月11与12日,市场预期官员们将评估政策实施成效,并判断是否继续实施以短债换长债的“扭转操作”,该项操作预定于12月底结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