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狐
耳廓狐 |
中文学名 耳廓狐 拉丁学名 Vulpes zerda 别称 大耳小狐、沙漠小狐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属 狐属 种 耳廓狐 分布区域 北非沙漠 |
耳廓狐,也称大耳小狐、大耳狐与沙漠小狐,以其不同寻常的大耳朵而闻名。是一种分布于北非撒哈拉的小型夜行杂食动物,食物包括啮齿动物、昆虫、鸟类和鸟蛋。其的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狐狸一词,其种名zerda来自于希腊语对其栖息地的描述。耳廓狐是最小的犬科动物,头尾长42-62厘米,其皮毛、耳和肾功能都适应了高温缺水的沙漠环境。另外其听力十分敏锐,足以感觉到地下猎物活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目录
形态特征
耳廓狐是最小的狐属动物,平均体重1公斤,耳长约10-15厘米,一对大耳朵可能是最易辨识的特征。小吻突,眼睛大而黑,淡黄色的软长皮毛,有利于沙漠中伪装。面部毛色较淡,内眼下方的深色条纹由吻突向两侧延伸。泛红的尾毛厚而浓密,尾尖黑色,尾根(基)部有一黑色斑块。北非耳廓狐的四肢细长,浅黄偏红,更南方的几乎四肢全白。
成年雌狐体重0.8公斤,雄狐重1.5公斤,比普通家猫略小。体长30-40厘米(不包括尾巴),尾长18-30厘米,占体长的近六成。站立肩高18-22厘米,明显低于其他非洲狐狸(一般肩高30厘米)。尚不清楚,耳廓狐是否有性二型状态。
耳朵是最易辨识的特征,成年狐皮毛厚而柔滑,背部黄褐色,腹部、腿脸、内耳白色,与此相反,幼兽皮毛几乎全白。耳廓狐与多数狐属动物一样,尾部皮毛下有黑色或深褐色的腺体,与尾尖颜色一致。吻突、触须皆黑色。弱齿型,与大耳狐类似。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栖息
栖息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偏好易打洞的稳定沙丘。
洞穴附近通常有草丛或灌木丛,耳廓狐借此类植物支撑、掩盖和铺垫窝巢。
群居
高度社会化群体,一对父母和它们的后代组成不超过10只的家庭单位,每一家庭单位通过尿液和粪便划定各自的领地,它们有强烈的守土护幼意识。在某些情况下,多个耳廓狐家庭可能生活在一起,共享同一个复杂的洞穴,甚至当这种共栖情况发生时,雄狐仍像其他狐狸一样,宁愿独自外出猎食。它们遵循机会主义的原则,会为将来储备食物。
行为
白天酷热、夜晚冰冷的气候在北非沙漠并不少见,而体型细小的耳廓狐非常适应北非沙漠的严酷环境。脚掌由软长皮毛复盖保温,也方便了它们在膨松的砂地上行走,两只张开的大耳朵像不停散热的散热器,同时有助于侦测猎物。
缺水环境下,通过寻觅居所附近的易食植物可长期生存,节水措施有热天停留洞穴,只在夜间外出。
厚厚的茸毛可隔离沙漠夜晚的寒冷。当温度降至20℃以下时,耳廓狐开始打冷颤,温度超过35℃,又热得喘气,喘气时的呼吸频率由23次/分钟,迅速飙升至690次/分钟。
成年狐身体敏捷,善于玩耍嬉戏,通常能跳0.7米高,完全站立超过1米,此类特性有助于捕捉猎物。白天睡觉,夜间觅食,以此躲过沙漠烈日下的炎热,它们居住的洞穴通常开出多个出入口,一旦发现敌人就溜之大吉。洞穴一般建在沙漠里的灌木丛下,以便植物根茎对隧道两壁起到支撑作用,植叶则被雌狐用来铺垫巢穴。
发声: 通过频繁的变声交流,成狐和幼狐会发出吱吱、呜咽或尖叫等各种声音,降音高的吼叫声通常简短响亮,重复多次。
繁殖生长
耳廓狐是单配制动物(交配期一夫一妻制)
1-2月交配,3-4月生育,雌狐发情期仅数天,每一年,经过约50天的妊娠期后,雌狐通常一窝产下2-5只幼崽(重50克)。出生后两周,雌狐在洞内照顾幼兽,直到小家伙们眼睛睁开。幼兽不到四周大时仍在洞内活动,雄狐负责提供食物、守护洞宅(洞穴长度可达10米),五周时活动范围扩大至洞穴入口。幼兽断奶期约61-70天,比大多数初生狐狸周期长,9到11个月长成进入性成熟期。
野生耳廓狐寿命10年,已知的圈养家狐寿命约13年。
食物:耳狐有小的裂齿。它可以通过挖掘土地来获取食物。它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包括蜥蜴、鸡蛋、小啮齿动物、昆虫、鸟类等常见的肉类、水果、树叶、植物根系也是它们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额外的食物补充,黑耳狐狸就可以不喝水而生存。
人口威胁
人类和狗都被视为对耳狐的主要威胁,耳狐在北非被猎杀用于宠物交易(至少没有生命危险)。但也有一种情况是猎杀黑耳狐狸,把肉卖给当地人,或者用毛皮做衣服。它们也可能被家养狗杀死,这一威胁导致非洲西北部一些耳狐的数量下降。[1]
參考文獻
- ↑ 动妖局萌宠乐园之世界上最小的犬科动物耳廓狐的详细介绍 ,搜狐网,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