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耿仲明

耿仲明(1604年-1649年),末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字雲台崇禎初年為登州參將。三藩之一。

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崇禎五年(1632年)為孔有德內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天聰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後金

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兵入關後,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縊於進軍廣東途中的江西吉安。

生平

原籍山東礦工出身,當過遼東海盜,後投靠毛文龍,初與孔有德尚可喜同為總兵毛文龍部屬,被稱為「山東三礦徒」。

袁崇煥督師薊遼,斬殺毛文龍,耿隨孔有德走登州,山東巡撫孫元化任為步兵左營參將。孔、耿出兵御後金軍,軍餉不至,憤怒不已,崇禎五年(1632年)為孔有德內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孫元化逃回京師,以罪論死。明朝派兵四萬,圍攻山東重鎮登萊二州。

崇禎六年(1633年)孔有德投降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年封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

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兵入關,從清將多鐸,鎮壓民變,又下江南,入湖南

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多爾袞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從遼東燕京

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清刑部查獲耿仲明屬下魏國賢私自收匿逃人,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南下征廣州途中,畏罪自縊江西吉安,其子耿繼茂襲靖南王,移鎮福建

主要成就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出師討伐明朝,討伐李氏朝鮮,耿仲明都跟從皇太極。順治元年(1644年),耿仲明跟從睿親王多爾袞入關,又跟從豫親王多鐸進入陝西征討李自成,不久又率領大軍平定江南。順治三年(1646年),耿仲明跟從孔有德南征,與明將楊國棟在牛皮灘大戰;連克衡州、祁陽、武岡等郡縣;擒獲了明將郭肇基順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又與尚可喜征廣東。

人物評價

清史稿》:有德、仲明,毛文龍部曲;可喜,東江偏將;志祥又文龍部曲之餘也。文龍不死,諸人者非明邊將之良歟?大壽大凌河既敗,錦州復守,相持至十年。明兵能力援,殘疆可盡守也。太宗撫有德等,恩紀周至,終收績效。其於大壽,不惟不加罪,並謂其"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推誠以得人,節善以勵眾,其諸為興王之度也歟!

家族成員

兄弟

弟弟:

耿仲裕

兒子

耿繼茂,順治初授世職昂邦章京。仲明死,繼茂在軍中,代領其眾,請襲爵,睿親王方攝政,持不可。繼茂從可喜俱南,定廣東諸郡縣。八年,世祖親政,繼茂嗣為王。

孫子

耿精忠(和碩額駙)

耿昭忠(多羅額駙)

耿聚忠(和碩額駙)

葬處爭議

耿仲明墓在遼陽梅家花園,這一觀點的產生,是源於民國時期的兩份地方史料,即《遼陽古蹟遺聞》和《遼陽縣誌》的相關記載。[1]

遼陽觀點

1、民國十五年(1926年)編輯的《遼陽古蹟遺聞》載:"耿仲明為明總兵官,子繼茂襲爵,葬仲明於遼陽城東南梅家花園村南。至今碑碣無存,墳墓湮沒,無跡可考矣"。

2、民國十六年(1927年)纂修的《遼陽縣誌》載:"子繼茂襲爵,葬仲明於城東南梅家花園村南。康熙十年繼茂死,子精忠襲爵,十二年應吳三桂叛,十五年復降,二十二年滅族。今碑碣無存,邱壟頹圮矣"。

蓋州觀點

1、《清史稿·耿昭忠耿聚忠傳》的記載是:"(康熙)十七年,命昭忠以其祖、父之喪還葬蓋平。"

2、清·錢儀吉輯《碑傳集》收錄的徐乾學撰《額駙將軍勤僖耿公昭忠墓志銘》的記載是:"……方公之頌繫也,以兩先王兆域在閩,慮底定之日,或不能無侵越之者;疏乞垂恤舊勛,保全返葬。上憐而許之。至是,始得奉兩世遺骸,歸窀穸於蓋平。"

3、民國九年(1920年)纂修《蓋平縣鄉土志·古墓》的記載是:"耿仲明墓,在城東連陰峪,所謂清初耿懷王墳是也。現尚有石人、石馬在焉。"

4、民國九年(1920年)纂修《蓋平縣鄉土志·名宦錄》載:"迄今邑東懷王墳前石人、石馬,欹側於荒煙蔓草間,尚有可考。"

史籍記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