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 (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蘇聯著名作家,曾獲得列寧勳章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當選蘇共中央委員、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蘇聯作家協會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靜靜的頓河》[1]。 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
原文名 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出生 1905年
蘇聯
逝世 1984年
國籍 蘇聯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靜靜的頓河》
《一個人的遭遇》
作品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原野》

二十年代末,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尤其是《一個人的遭遇》《真理報》上剛一刊出,當月就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本,先後在《解放軍文藝》《譯文》上發表。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難尋之事。[2]

目錄

人物生平

1905年5月24日生於維申斯克省的頓斯科伊軍屯的克魯日林村(今羅斯托夫州維申斯克區)的農民家庭,年輕時當僱工,後來做過商店店員和磨坊經理,十月革命後擔任蘇維埃政權下糧食部門的職員。他的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那裡度過,青少年時期廣泛的社會經歷,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後來又回到哥薩克村里上學。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衛軍",成為年輕的無產階級作家組織的一員。開始從事文學活動,並參加了文學團體"青年近衛軍"。1923-1924年間在《青年真理報》上登載了他的三篇雜文《考驗》、《三》、《欽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胎記》。1924年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拉普),成為職業作家。

1926年作品集《頓河故事》《淺藍的原野》出版。1925年他們回到了頓河地區定居。經過14年的時間終於完成《靜靜的頓河》,這一部巨著的發表使肖洛霍夫聲名鵲起。

1930年肖洛霍夫見到了斯大林,在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寫出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1932);於1960年最後完成全書,獲得1960年度列寧獎金。

1932年肖洛霍夫成為一名正式的蘇共黨員 。

1938年10月羅斯托夫州安全部門羅織肖洛霍夫組織哥薩克暴動的罪名,並派人到肖洛霍夫那裡臥底,要將他逮捕,置之死地。肖洛霍夫得到消息後,逃到莫斯科,求見斯大林才倖免罹難。 在30年代,肖洛霍夫的國際聲譽逐漸上升,他在文學界為黨所做的政治工作使他得以崛起。 衛國戰爭時期,肖洛霍夫上過前線,寫了許多通訊、特寫和短篇小說,揭露德國法西斯的野蠻侵略罪行,歌頌蘇聯軍民的愛國熱枕和英雄功績,如《學會仇恨》等。 195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 (又譯《人的命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稱為當代蘇聯軍事文學新浪潮的開篇之作。 斯大林死後,肖洛霍夫逐漸成為蘇聯文學界的元老,他接受過各種獎勵,給文學社團和學校團體作過報告,他在群眾中的威望很高,他的描寫頓河哥薩克人的小說也一直被列為學校的教科書。

1956年到1960年,肖洛霍夫的八卷本全集在蘇聯出版,此後的各卷也陸續發行。1984年肖洛霍夫全集的英譯新版本問世。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寫俄國人民生活各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品格"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獲其他多種榮譽。

1984年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魯齊林諾村去世。

1999年,"頓河"手稿被發現存於其密友庫達紹夫的遠親家中。後總統下令財政部籌款,以50萬美元購得,目前珍藏於"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2005年命名為"肖洛霍夫年"

主要作品

《靜靜的頓河》,《新墾地》(舊譯《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

《考驗》,《欽差》,《頓河故事》,《淺藍的原野》,《他們為祖國而戰》

對中國作家的影響

二十年代末,肖洛霍夫的作品首先被魯迅注意到,1928年《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在《十月》雜誌上發表,第二年魯迅先生便約請賀非翻譯,並親自校訂,還撰寫了後記。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尤其是《一個人的遭遇》在《真理報》上剛一刊出,當月就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本,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和《譯文》上發表。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難尋之事。肖洛霍夫對中國作家影響頗深。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客觀真實的創作原則、關注普通人命運的創作立場、魅力無窮的人性刻畫以及魂牽夢縈的鄉土情結。中國作家在吸收和借鑑肖洛霍夫創作經驗的基礎上,還繼承了本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進而形成他們自己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3]

人物評價

從藝術成就來看,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學者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蘇聯著名的文學家高爾基在1931年看完了《靜靜的頓河》第三部手稿後,認為:"肖洛霍夫非常有才能,他可以造就成為一個優秀的蘇聯作家。"法捷耶夫這樣說過:"肖洛霍夫有着怎樣巨大神奇的吸引人的力量啊。可以直率坦白地說,當你讀他的作品的時候,會體驗到一種真正的創作上的忌妒心情,真想偷走許多東西。"康•米•西蒙諾夫則認為: "有這樣一些作家,如果不讀他們的作品,就不可能對某一國家的當代文學得出明確的概念。我們就有幾位這樣作家。肖洛霍夫便是其中之一。[4]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蘇聯作家新的優秀作品,例如肖洛霍夫的作品,是同上一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聯繫的,這個傳統體現了俄國藝術的實質,而以肖洛霍夫為代表的蘇維埃文學使這個偉大傳統的特點為之一新。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我非常喜歡俄國文學。當代作家中,我喜歡肖洛霍夫。"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說,肖洛霍夫的書"一旦讀起來,就會愛不釋手"。魯迅也盛讚肖洛霍夫的作品: "風物既殊,人情復異,寫法又明朗簡潔,絕無舊文人描頭畫角、婉轉抑揚的惡習,華斯珂普所說的,充滿着原動力的新文學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窺見。[5]

蘇聯批評家尤•魯金說:"肖洛霍夫永遠充滿着對人的愛⋯⋯他的心靈是向人的一切痛苦和所有能夠把人變成大寫字母的'人'的美好東西敞開着的。"所以求善是肖洛霍夫藝術活動的目的和理想,他的美學思想就是用美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去表現真和善,實現真善美的統一。[6]

肖洛霍夫是蘇維埃文學史上極其獨特的現象--他作為極具爭議的作家。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世紀末,蘇聯社會政治生活動盪不已,波及文壇,殃及肖洛霍夫。在文學圈內一部分人出現了將肖洛霍夫妖魔化的苗頭,更多的人則誤解或曲解肖洛霍夫、曲解他的作品。有人將肖洛霍夫稱為"斯大林分子",有人要追究肖洛霍夫在道德和藝術上墮落的原因。有人認定,在創作《被開墾的處女地》的過程中肖洛霍夫落入了"跟真理作對,跟良心作對"的痛苦境地。更廣泛流傳(在世界範圍內)的,則是《靜靜的頓河》不是肖洛霍夫所作,他是剽竊者之類的傳言。[7]

外部鏈接

  1. [3]龍音閣
  2. [4]國際在線
  3. [5]國際在線
  4. [6]國際在線
  5. [7]國際在線
  6. [8]國際在線
  7. [9]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