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括約肌
肛門括約肌按其來源和功能,分為肛門內括約肌和肛門外括約肌。
肛門內括約肌:Sphincter ani internus
為直腸壁環形肌層在肛管處明顯增厚形成,為不隨意肌。僅協助排便,無括約肛門的功能。
肛門外括約肌:Sphincter ani externus
為環繞肛門內括約肌周圍的橫紋肌,按其纖維所在位置,又可分為皮下部、淺部及深部。
目錄
功能
肛門內括約肌是由直腸壁的內環肌下降至肛管處變厚而成,由於其位於肛管的內側,故稱其為肛門內括約肌。平均寬度約3厘米,厚度為0.5厘米,環繞肛管的上2/3部位。它的外圍被聯合縱肌和肛門外括約肌的深、淺兩層肌纖維包繞。屬平滑肌,受植物神經支配,為不隨意肌,不受意識控制。
護理保健
提肛運動是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以及促進肛門手術後患者傷口和肛門功能恢復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運動過程中,肌肉的間接性收縮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環,緩解肛門括約肌,增強其收縮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於肛門括約肌痙攣引起的劇烈疼痛,使裂口難以癒合。相反,如果肛門括約肌過於鬆弛,對痔核和直腸黏膜的支持力不夠,就會導致痔核脫出和脫肛。肛門疾病術後的人,因肛門括約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有效的肛門功能鍛煉,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痔靜脈的淤血擴張,增強肛門直腸局部的抗病力,促進傷口癒合,以避免和減少肛門疾病的復發。[1]
肛門內括約肌
肛門內括約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起閉合肛門和協助排便作用。它平常呈收縮狀態,關閉肛門,防止直腸內的糞便、液體、氣體流出,維持直腸一定的張力,這種收縮狀態除排便時可持續工作,不易疲勞。當直腸內充滿糞便時它自動張開,協助排便。肛門內括約肌易痙攣,所謂痙攣就是一種持續收縮狀態。如受到炎症等的刺激後就處於痙攣狀態,使肛門狹窄、排便困難,同時引起肛門疼痛,大便乾燥時可使肛管皮膚破裂,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就可形成肛裂。臨床治療肛裂和一些肛門狹窄就是通過解除肛門內括約肌痙攣來完成的。
相關鏈接:解除內括約肌痙攣是治肛裂的關鍵
現代概念認為肛裂的本質是缺血性潰瘍,是內括約肌痙攣誘發肛管後位供血不足,日久難以癒合而形成的。
肛裂的病因是肛門內括約肌痙攣和纖維化,解除內括約肌痙攣是臨床治療肛裂的關鍵。
肛門外括約肌
肛門外括約肌是肛管的最外層肌肉,是橫紋肌,受體神經支配,為隨意肌。可分為三層,即皮下層、淺層和深層。皮下層環繞肛管下端。淺層為橢圓形肌束,圍繞肛管兩側,一端止於尾骨尖,一端連接在肛門前側會陰部的會陰淺橫肌。深層是一環形肌束,圍繞肛管一周,兩端分別止於肛門兩側的坐骨結節。
肛門外括約肌有括約肛門的功能。在產生便意感時,如果外界條件不允許排便,就可以通過收縮外括約肌來閉合肛門,控制排便,但外括約肌易疲勞,持續收縮一般只能維持55秒,超過此時間,大便就控制不住而排出體外。[2]
相關鏈接:肛瘺手術小心外括約肌
肛門的括約功能是由肛門外括約肌、肛提肌和肛門內括約肌共同完成的。而肛門外括約肌一般又可分為三層,即肛門外括約肌皮下層、肛門外括約肌淺層和肛門外括約肌深層。
臨床上,切斷外括約肌皮下層和淺層,一般不會影響人的排便。但如果切斷肛門外括約肌深層,以及肛提肌的恥骨直腸肌及內括約肌,就會使肛門鬆弛,失去對肛門的控制,造成大便失禁、直腸脫出等不良後果。
而高位肛瘺,特別是肛提肌以上的高位肛瘺,不切斷肛提肌則很難清除病灶,使肛瘺徹底治癒。因此,對於高位肛瘺的治療是非常複雜而且困難的,為此,國內外臨床醫生做了大量的工作,設計了許多手術方法,但這些方法總是存在一些較大的缺陷。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肛門括約肌失弛緩搜狗問問
- ↑ 肛門括約肌的功能決定了正確的蹲馬桶姿勢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