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痛
'肩頸痛肩頸是身體十分重要的部位,它連接我們的身體和頭部,是人體的主要支柱;在這裡,身體氣血通往頭部,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叢,是氣血供應頭部的主要通道,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健康。'幾乎成為 「現代社會通病」,尤其辦公室白領誰沒個頸椎疼、肩膀痛,好像都不正常了,長時間坐在空調房裡,久坐不動,單一的固定姿勢,引發局部的肌肉、關節受損,出現頸痛、肩痛、手麻、頭痛等一系列症狀。肩頸痛是比較常見的臨床症狀,表現為頸肩部酸脹、活動受限,有時可能出現放射性疼痛。導致此類症狀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或者是低頭重體力勞動,導致頸肩背部肌肉勞損、筋膜發炎,進而出現疼痛。疼痛主要表現為酸痛、脹痛,有時會向上肢放射性疼痛。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注意休息,去除病因,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者伏案工作,局部採用推拿、按摩或者熱敷治療,也可以進行頸椎牽引治療。疼痛劇烈時,可以配合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肌松藥、脫水消腫藥等對症處理。[1] 或者受力不均衡、疲勞,姿勢不正有關係的。這個發展的時間長了之後,會引起頸椎病,因為如果一旦引起了頸椎病,它就會有頸椎病的,特殊的一些症狀,比如說頭暈、頭痛、噁心,甚至手麻、肩頸部的不舒服。那麼如果出現,壓迫脊髓的情況,它甚至會引起雙下肢的麻木無力,這些情況,那麼如果這個病變比較輕,我們本身是可以控制的,那麼在這時候,我們要通過規律的鍛煉,和局部的熱敷、肩頸導致富貴包、圓肩駝背這些體態問題,人馬妞就不細說,之前都有詳細的文章介紹,傳送門:還會導致我們皮膚變差、內分泌失調、頭部供血不足等不良事宜,甚至導致精神上的一些問題。頭部會因為肩頸堵塞而氣血不足,導致頭痛頭暈,睡眠質量差、記憶力減退等問題。
頸肩痛主要痛點在肩關節周圍,故稱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俗稱凝肩、漏肩風或凍結肩。起病多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凍、外傷、感染所致。不少患者是由風濕病引起的。其主要症狀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後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有沉重隱痛。如不及時治療,拖延日久可使關節粘連,患側上肢變細,無力甚至形成廢用性萎縮。該病多見於50 歲左右的中年人,青年與老年人也有發生。疼痛特點是胳膊一動就痛,不動不痛或稍痛,梳頭、穿衣、提物、舉高都有困難。發作嚴重時可疼痛難忍,徹夜不眠。肩頸痛出現肩頸疼痛以後,所造成的原因:一是見於外傷,特別是肩頸部外傷以後引起了肌肉、筋膜、韌帶、骨質損傷以後,就會引發明顯的肩頸疼痛的情況。二是見於勞損,特別是肩頸部位過度受力活動,引起了肌肉、筋膜、韌帶勞損、痙攣、水腫以後,也會造成肩頸疼痛的症狀。三是見於退變,特別是肩頸部位骨質退變增生以後,也會引發肩頸部位有明顯的疼痛,特別是在受力活動以後,疼痛的症狀格外明顯。四是見於頸型頸椎病,在出現頸型頸椎病以後,也會導致頸肩背部有疼痛的症狀。[2] 據統計,90%以上的白領人群或輕或重的肩頸不適,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久坐不動。工作中長時間的、單一的固定姿勢是形成的。這是根本原因。頸椎有七塊骨頭,正常的生理彎曲是向前彎,這七塊關節之間都依賴於肌肉的保護。如果你長時間久坐,並且保持一種姿勢,頸部肌肉就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時間久了,肌肉勞損,喪失了保護骨骼、關節的能力。這樣一來,人常常會感覺肩頸疼痛,這是肌肉勞損的「警告」。
肩頸痛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經常困擾的問題,引起它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但無外乎有生活方式、勞損。平時我們本身體虛導致頸部疼痛而引起的肩部疼痛,總稱為頸肩痛。它實際上主要是由炎症導致的神經、肌肉出現刺激性反應而出現的症狀。後期生活方式要注意。具體需要調整工作、生活以及飲食。目前來說比較常見的出現頸肩痛的情況有長期伏案工作以及現代生活導致的經常看手機,睡覺看電視這些生活方式。長期勞損也會導致頸肩痛的發生,肩頸痛治療的中醫療法。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手機,電腦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了頸椎病。臨床上,肩頸痛的病人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年輕化。肩頸痛治療的中醫療法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針灸,推拿,拔罐,穴位注射,正骨,中藥治療,也有小針刀治療等等。 如果症狀不是很重,病程比較短,年紀也比較輕,一般針灸,推拿,拔罐,穴位注射,正骨,中藥治療幾次就可以了,有些治療一次就能明顯緩解疼痛的症狀。如果症狀比較重,伴有肢體的麻木,病程也比較長,年紀比較大,反反覆覆的發作,那麼需要一個系統的治療,按照療程來,一般針灸,推拿十次一個療程,拔罐可以和針灸,推拿結合在一起,一般是針灸後或者推拿後在進行拔罐治療。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單純的拔罐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穴位注射一般一周1-2次,中藥一般7次為一個療程,症狀比較重的患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配合醫生的治療。[3]
目錄
肩頸痛病引的起病因
肩頸部肌肉更加薄弱:全身的骨頭實際上對人體只是起一個支撐作用,人體所有的牽拉都是靠肌肉。肌肉是附着在骨頭上的,肌肉收縮骨頭就會相對移動,這樣產生運動。人的頸椎,肌肉大多都在後部,我們做抬頭、低頭動作時,實際上脖子上這些肌肉在起作用。女性肌肉比較薄弱,而大家頭部是差不多重的,每一個肌纖維的承重就會較多,肌肉就更容易累,也就更容易勞損。反之,男性先天肌肉強壯一點,每條肌肉承重更少,這樣肌肉就不容易疲勞。
低頭玩手機時,保持一個姿勢較久:低頭時頸部肌肉是一直被拉長的,很容易勞損,肩頸更容易受寒,肌肉受寒就容易收縮製造熱量,它在收縮的時候又產生了不必要的負擔,本來它應該休息的,又把他拉起來工作。其實頸肩不適與姿勢不對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簡單地說是姿勢不對導致了疼痛。比如玩手機、用電腦久了,導致肌肉不平衡,你會不自覺地保持一些對肌肉舒適的姿勢(即可能是不正確的姿勢),如此又會加重頸肩狀況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早期僅表現為頸項部肌肉的僵硬、酸痛等不適感,具體如下
(1)脖子僵硬、酸痛,同時整個肩背疼痛發僵,做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受限,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幹必須同時轉動,也會出現頭暈的症狀。(2)肩胛骨部位的肌肉酸痛。由於頸部肌肉緊張,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內側緣以及受累神經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壓痛。隨着疾病的進展,多數還會出現全身的症狀,比如一些人有畏寒、頭痛、失眠、心悸、胸悶、便秘、眩暈等。生活中很多人說「頸椎病」並不是嚴格外科意義上的頸椎病,主要是指頸椎部位的不適,並非狹義上的頸椎病。這些其實還是屬於「未病」,但是如果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下去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可能就會演化成為真正的頸椎病了。此外,肝臟功能下降也是重要原因,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血液解毒器官,一旦肝臟功能代謝出現問題,血液里的乳酸和毒素無法分解,肩頸就會堵塞,同時,寒氣侵襲也會影響肩頸,工作繁忙,經常夜間洗頭,這樣很容易讓肩頸受寒,出現問題。胸鎖乳突肌:胸鎖乳突肌起於胸骨柄和鎖骨內上緣,斜向上止於臉側下頜的乳突。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使頭向同側屈,並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則使頭後伸。斜方肌上束斜方肌上束位於頸後,起於項韌帶、頸椎棘突,止於鎖骨、肩峰內緣及肩胛岡下緣。
治療上有兩種方法,一種主動康復,一種被動治療
主動康復:就是鍛煉和拉伸。這方面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永遠記住肌肉就是兩塊骨頭拉伸的東西,肌肉一定附着在兩塊不同的骨頭,肌肉帶動骨頭產生運動,這是主動康復的根本原理所在。拉伸:首先找到最痛的肌肉,找到肌肉兩頭附着的骨頭,增加兩塊骨頭的距離,讓肌肉被拉伸,改善痙攣的狀態,因為一痙攣就缺血就容易痛。鍛煉:與拉伸相反,拉伸是被動的,把兩塊骨頭間的距離變大,肌肉就被拉長了;鍛煉是讓你的肌肉主動收縮把兩塊骨頭拉近,肌肉就得到了鍛煉。經常這樣鍛煉,肌肉會感覺自己力量不夠,就會募集新的力量過來刺激它生長,增強肌容量,越來越強壯。反之如果你不鍛煉了,肌肉會覺得沒有必要再生長了,肌肉縮回去了。
1.對抗療法此病主要是肩關節周圍組織發生的病變,常致關節發生粘連。為此,功能鍛煉和局部推拿、按摩、被動與主動]]肩關節]]運動等,是防止肩關節粘連、肌肉萎縮和恢復健康的根本辦法。對抗療法要持之以恆,以自我鍛煉為主,其做法:每天晨起後自覺做3 種鍛煉。第一,自動按摩運動,即用健側手揉按病肩部肌肉,由上至下、由前至後反覆作按摩運動30 次;第二,肩關節運動,即將病側上肢向前高舉、向對肩高舉、向後旋至對肩的肩胛部、將手在胸前做圈形旋轉活動,每個動作各30 次;第三,肩肢上舉運動,即預先在牆或樹幹上作好標度,然後用最大氣力忍住疼痛將手臂由低到高地上舉,使手指觸到自定的標度,連續做30 次。3 項共做肩部活動180 次。如能忍痛堅持,緩慢漸進,鍛煉1 個月,病痛可不治自愈。此法最有益於防止病殘和儘快恢復功能。
2.伸縮療法病人直身跪坐於軟墊物上,將兩肩頭儘量聳起,頭頸儘量縮進(似乎感到兩肩頭要碰上耳朵),然後將兩肩儘量用力下落,這樣反覆伸肩、縮頸各30 下(見圖3-17),對肩頸痛(所謂「蹩筋」)有很好的療效。3.推拿療法此法主要由術者做4 個拿摩動作:(1)病人端坐,術者站在病人背後,一手置於病人的病肩上,另一手的手掌置於病人的同側肘下;當患者手臂外展向上時,置於病肩上的手用力下壓,以阻止胸廓肩胛骨的運動,置於時下的手用力向上推,使病人的手臂儘量往上伸展,如此反覆進行20 次。(2)術者面對端坐的病人,一手手掌置於病人病側肘下,另一手握住病人病側手腕,將其上肢向外作環形轉動,如此反覆轉動20 次。(3)病人背靠牆站立,並將兩手放於自己的頭後,術者面對病人握住其正常一側的肘部,使之靠牆(主要防止病人扭轉身子),另一隻手握住病人的病側肘部順勢向牆壁用力下壓,如此反覆動作20 次。令病人保持第三個手法的位置,將健側手臂伸直過頭靠牆,由術者用手抓住病人患肢的肘關節部,順勢用力朝牆壁推壓,如此反覆動作20 次。以上4 個推拿動作共80 次。如病人可忍,應循序漸進,每個動作逐漸增至每次做30 下甚至40 下,每天1 次,14 次為一療程,一般可痊癒。此法對肩周炎、肩下峰滑囊炎、頸肩綜合徵等療效顯著,比如推拿、按摩、拔火罐、針灸、艾灸、熱療等可以緩解肌肉和血管的痙攣,減少炎症、水腫,減輕粘連,從而改善症狀,比如按摩,也能夠緩解急性的症狀,如果能讓這裡自己產熱那就不怕了。所以,我們在疼痛的時候,可以選擇被動康復,但是等到不是很疼了以後,一定要去主動康復,這樣才能夠避免以後再出問題。
驗方療法對肩臂痛、別(蹩)筋痛、肩周炎等風濕性痛,可用下方治之
(1)片薑黃6 克,研末水煎服。(2)嫩桑枝30 克,切碎,用3 碗水煎至2 碗水連服。(3)威靈仙5 克,防己6 克,甘草3 克、研末水煎服。(4)秦艽6 克,羌活3 克,紅花5 克,絲瓜絡10 厘米,水煎服。(5)老生薑500 克,蔥子250 克,醪(即酒釀、江米酒)200 克,搗爛後,炒熱敷痛處,冷後加熱再敷,對肩、臂痛有效。(6)老年氣血虛衰者,治以補氣養血、舒筋活絡之方,可用八珍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黨參、雲苓、白朮、甘草)加地龍、寬筋藤、桑寄生、丹參、羌活等藥煎服,可連服10 日;羌活9 克,防風、黃柏、薑黃、秦艽、細辛、生地各12 克,蒼朮、白芷、川芎、甘草各9 克,靈仙24 克,桑枝30 克,共煎,分頭二湯服(每日1 付服2 次),可連服7~10 天,有調理氣血、祛風除濕、散寒通絡之功效,對頸肩痛即肩周炎有卓效。5.針刺療法可根據病情選中渚、肩、崑崙、後溪、肩貞、肩外俞、手三里、曲池、肩等穴。每日1 次,用中、強手法,至病癒止。6.拔火罐療法可在痛點(阿是穴)、肩、肩、肩貞、肩外俞等穴位拔罐治療,每日1 次,12 日為一療程,或治癒為止。7.西藥療法有條件時可服水楊酸鈉0.6~l 克,每日3 次飯後服,治風濕性肩關節痛;阿斯匹林0.5~1 克,每日3 次飯後服,對風濕性頸肩關節痛有去風濕止痛消炎效果;抗炎松片25 毫克1 次,1 日3~4 次口服;保泰松(布他酮)每片0.1 克,每次口服0.1~0.2 克,日服3 次,1 日不得超過0.1 克,1 周后減量1/3,1 月後減半。[4]
預防與調整姿勢調整
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姿勢調整。只要記住一點,不要讓肌肉長期保持一個姿態。比如你拖地,可以過一會起身換一個方向換一個姿勢;包括辦公室白領坐一會要適當動一下,也是同樣的道理。注意保暖,但這也是相對的:當肌肉薄弱時,容易勞損怕冷,但當你的肌肉強壯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容易勞損,也就不需要刻意地保暖了。[5] 站姿調整站姿狀態,不要弓背塌腰探頭,要保持抬頭挺胸,下頦微收,雙目平視前方,雙肩放鬆向後展並向下壓。
坐姿調整上班時,我們想要看清屏幕,下意識就會把頭向伸前,這樣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讓頸椎回到中正位,手臂自然垂於桌手扶頭向下彎曲,用下巴去找脖子,堅持30S面。睡姿調整:睡覺的時候選擇適當的枕頭,讓頸椎處於正常狀態,不要讓其靠前或者靠後。動作調整提到的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動作調整就來針對這兩塊肌肉來進行拉伸,來舒緩肩頸酸痛。雙手交叉,翻轉手掌向上舉高,堅持30S,脖子後仰,感受脊柱的延展,脖子兩側的拉伸,堅持30S,手在後背上下交扣,堅持30s,換邊雙手在後背交叉,身體向下彎曲時翻轉手臂向上向下,堅持30S。
參考文獻
390 人類學總論